前些日子,我家阿狐拉我去騎馬,現在回想,幸好有去接觸,得以留下有趣的回憶。
初接觸馬匹難免驚慌,幸好教練給我騎的是騸馬(閹割過的馬),頗為溫馴,相處久了信心漸增。教練教我幾個和馬兒的溝通方法,一是利用韁繩,繩由虎口下方內側向外繞過小指,經三指後轉內,再由拇指按住,左右手皆是。利用左右繩的緊度來控制馬兒左右轉與停下。繩的鬆緊程度很吃經驗,太鬆則馬兒不知該往何去;太緊則馬兒會迅速停下,為此我吃了一些苦頭。
二是下半身,大腿、小腿與腳踝需緊密貼住馬腹,同時腳掌套入馬蹬,如同「站」在馬蹬上一樣,要同時夾又站,需要技巧。而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要讓人的下半身與馬兒牢牢結合,不致因馬兒搖晃摔落,而「夾」與敲擊馬腹也有給予馬兒跑的命令,教練一直說不用怕馬痛,腳跟用力撞就好。三是上半身保持柔軟,隨著起伏搖晃就好,上半身越柔軟,越不會直接受馬背顛簸影響。
結束騎馬後是馬廄參觀與餵食,一隻馬的房間約二、三坪大,吃喝拉撒皆在同處,主食是乾草,零食是胡蘿蔔。當我們手持蘿蔔進入馬廄,所有的馬兒都在躁動,不斷用前肢踩踏地板發出聲音,吸引我們的注意,可見此馬場的馬兒皆在友善的環境裡生活,不至與人疏遠。大部份的馬兒溫馴乖巧,其中騸、牝因生理因素相當溫馴,攻擊性較強的多是公馬。場方人員也有提醒可以觀察馬兒的耳朵判斷牠的心情,如果耳朵立起來代表心情好,可以摸摸牠;若耳朵向後貼平的話,則馬匹此時可能會攻擊人,需要警戒遠離。
這次的騎馬活動,我相當滿意,我喜歡看到熱愛自己工作的人們,像帶我的教練成為馬術教練已逾二十年,始終在馬場服務,不離崗位,令人佩服。這次付費希望能幫助到台灣的馬術運動,不過我倒覺得對教練、對馬兒相當不好意思,真的不敢對馬太大力,怕弄痛了馬,卻讓馬無所適從,哎呀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