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1、 目前最常使用的肥胖程度指標為何?2、使用BMI評估體態的缺點有哪些?
3、老年發胖常見原因有哪些?
4、老年肥胖減重完全有益嗎?
5、哪些老年肥胖需要減重?
6、老人減肥常見問題 FAQ
目前最常使用的肥胖程度指標為何?
1. 身體質量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2. 臺灣對於成年人體重過重的定義為BMI介於24到27 kg/m2之間,BMI大於27 kg/m2則為肥胖。
3. 在2005-2008年的健康調查顯示國人過重與肥胖的比率約為32.6%與22.0%。
4.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 (男性為53.4%,女性為38.3%)。
延伸閱讀:你忽略了成人健康檢查嗎?/文:陳韋螢醫師
使用BMI評估體態的缺點有哪些?
1. 是無法得知身體組成、體脂肪率百分比等指標。
2. 單看體重與BMI可能忽略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體內組成、減少的骨質密度與肌肉量。
延伸閱讀:肥胖與退化性膝關節炎/文:夏明輝醫師
老年發胖常見原因有哪些?
1. 老化會伴隨著基礎代謝率下降。
2. 多種因素會使老人習慣從事較多靜態活動,甚至生活變得簡單不變,這些都會使得能量消耗進一步減少。
3. 某些藥物如降血糖藥物可能有增加體重的副作用。
4. 合併了許多複雜的行為、環境、疾病等等因素。
老年肥胖減重完全有益嗎?
有一詞obesity paradox (肥胖矛盾)即在代表此一現象。綜合研究顯示,體重過重與老年人的死亡率沒有明顯相關,反而是BMI小於23 kg/m2的老年人死亡率有上升的跡象。許多研究也顯示,略微過重的老人在認知功能的退化較延遲、骨質密度佳、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發生率也較低、身體自由基氧化與慢性發炎的壓力較輕、備能量較好,而且營養不良的風險也較低。
延伸閱讀:皮膚卡油垢斑點其實就是老人斑/文:洪啟偉醫師
哪些老年肥胖需要減重?
雖然體重變化不大也沒有肥胖現象的老年人不應隨便減重,但部份族群仍然需要認真注意體重的變化
1. 患有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病患、三高疾病者。
2. 有關節問題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之患者,可藉由體重減輕也可減輕關節負擔及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3. 研究顯示通常減輕原始體重的5-10%就可以獲得好處。
老人減肥比年輕人要更講究科學。專家指出,年輕人愛用的節食等方法,雖然見效快,但比較容易傷身,儘量不要為了快速減重而減掉肌肉,讓骨質流失。
運動和適量飲食控制是最適合中老年人減重的方式,除了可以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還可以兼顧健身、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胰島素抗性、減少體脂肪與改善體態。
延伸閱讀:黃昏症候群/文:洪啟偉醫師
老人減肥常見問題 FAQ
Q1:年紀大了還需要減肥嗎?
A:不是所有長者都需要減重,是否減重要視健康狀況而定。若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問題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情況,適度減重(約5-10%體重)可有助改善健康。但若僅是外觀略胖、身體無病痛,則未必需要強調體重下降。
Q2:老人節食減肥可行嗎?
A:不建議以節食或極端低熱量飲食來減肥,這容易導致肌肉與骨質流失,反而增加跌倒、骨折與虛弱風險。中老年人的減重應以「營養均衡+適量活動」為原則,避免過度壓縮熱量。
Q3:老人可以做重訓嗎?
A:適度的阻力訓練(如彈力帶、啞鈴)反而能幫助維持肌力、提升基礎代謝。建議在醫師或專業教練指導下進行,強度循序漸進,不追求爆發力而重視安全與穩定。
Q4:BMI在長者身上還適用嗎?
A:BMI仍可做為參考指標,但在長者身上意義較有限,因其無法反映肌肉量與體脂肪分布。年長者的體組成改變,需搭配其他評估如腰圍、肌力、活動力等綜合判斷。
Q5:為什麼有些研究說老人胖一點反而比較好?
A:這就是「肥胖矛盾(Obesity Paradox)」的由來。部分研究指出略胖的老年人有較佳的骨質密度與能量儲備,對抗疾病與住院時恢復力較好。但這並不代表放任肥胖,仍應以「維持功能、避免肌少症與慢性病惡化」為優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