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這顆被稱為「紅色星球」的鄰居,總能激起人類無限的遐想。但當你真正透過望遠鏡凝視它時,卻可能發現它並非總是那般鮮亮奪目。它為何發紅?為何觀測結果千差萬別?而這顆紅色的星球,又如何在古代中國文化中成為預示變革的天象符號?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索火星的色彩與文化意涵。
火星為何是紅色的?
火星的紅色源自於其表面覆蓋的大量細小塵埃,而這些塵埃的主要成分正是氧化鐵,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鐵鏽!這些鐵鏽色的塵埃反射陽光,使得火星整體呈現出暗紅色或橙紅色的光芒。這也是它被稱為「紅色星球」的直接原因。
為什麼火星的顏色會變化?
然而,火星的顏色並非一成不變。透過不同的觀測設備,我們看到的火星可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觀測設備的影響: 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由於觀測條件、儀器感光特性不同,有時會捕捉到偏黃、偏褐甚至帶點綠色的細節。
- 大氣塵埃的影響: 火星大氣中的塵埃分布、太陽高度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看到的顏色。
- 人類視覺的差異: 人對紅、綠顏色的敏感度不同,加上望遠鏡成像、CCD探頭等設備的「視角」與肉眼不同,也會造成色彩體驗的差異。
- 塵暴的影響: 火星偶爾會爆發巨大的塵暴,短時間內讓其外表更亮更紅,或更暗更黃。
科學家們指出,真正的「火星本色」並非鮮豔的紅色,而是一種暗淡、沉靜的鐵鏽色,是由多種紅棕色塵埃混合而成。太空探測器「好奇號」和「毅力號」拍攝的火星表面,往往呈現出棕黃色調,而地面觀測和手機拍照則更容易加重紅色調。
有趣的是,火星的天空也並非藍色,而是淺粉色或灰色,這是由於火星大氣中懸浮的塵埃導致其散射效果與地球不同。
古代中國的火星:熒惑與世事變遷
在古代中國,火星並非僅僅是一顆夜空的行星,它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涵。古人稱火星為「熒惑」,其中「熒」代表明亮如火,「惑」則代表其軌跡奇特、時隱時現。
由於火星亮度變化不定,古人認為它「迷惑莫測」,並將其與災異、變故聯繫起來。古代天文學家早已注意到火星特殊的亮度、顏色和運動方式,並賦予其極高的象徵意義。
特別是「熒惑守心」,指的是火星長時間停留在心宿(天蠍座區域),被視為天下將有大事發生,甚至預示王朝更迭、戰爭、饑荒等「人間大變」。《史記》、《漢書》等古籍中都有「熒惑不移,天下將亂」的記載。因此,每當出現火星異象,朝廷往往會舉行祭祀、下詔修德,以期「順天應變」。
結語
從科學的角度,火星的紅色源於鐵鏽,其色彩變化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從文化的角度,火星則被賦予了預示變革的象徵意義。這顆神秘的紅色星球,不僅是天文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是人類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次當你仰望星空,看到那顆閃爍的紅色光芒時,不妨回想一下這顆星球背後的故事,感受它所蘊含的科學與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