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曲獎頒獎典禮已經結束,「年度最佳歌曲」由〈星期五晚上〉獲得,我認為這個結果可說是實至名歸。
這首歌之所以得獎,除了因為旋律與歌曲非常洗腦外,更重要的是它在當前華語音樂市場的文化意義。過去一段時間,台灣音樂環境被大量中國抖音歌曲所充斥——這些歌曲憑藉社群媒體病毒式傳播,無形之中滲透進我們的各種場合與年輕人的耳朵裡。台灣年輕世代對於本土文化的認同也因此受到影響。
〈星期五晚上〉的出現,為這種現象注入了一股新的選擇。至少從去年尾牙到今年春酒,許多場合選擇播放這首歌,而非中國抖音歌,讓人感受到久違的本土氛圍,也讓更多人重新思考「屬於我們的歌」該是什麼樣子。
不過,在部分人的眼中,這個結果仍有一些遺憾。
〈星期五晚上〉雖然是「華語」歌曲,卻無法完全顯現台灣文化的在地語言與元素。這點也引發部分樂迷的討論與反思——我們是否能期待未來有更多真正以台灣視角出發的作品,登上金曲的高峰?
事實上,這次「年度最佳專輯」頒給了台語專輯《水》,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訊號。《水》充滿濃濃的台灣味,在音樂性與文化深度上都獲得評審肯定,彷彿在告訴大家:來自台灣的語言與聲音,同樣值得被世界看見。
長久以來,三金之一的金馬獎便常被質疑過於偏重中國作品,金曲獎也偶有類似聲音。畢竟這些頒獎典禮主要由台灣出資與主辦,許多人會疑惑:為什麼台灣作品得獎的比例不高?難道我們的創作真的不如中國?
但或許,這次金曲獎給了我們一些希望。在多元聲音的激盪中,台灣音樂不僅沒有失聲,反而正在找回屬於自己的語言與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