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沒說出口的名字 一個稱呼在沉默裡生根,終於有一天成為頁首。
章前語 · 方澤語「她一直沒叫我名字,但每次回頭的眼神,好像比名字還深。」
他習慣將紙圖疊成對稱角,但那天邊角始終壓不平。 不是紙的問題,是他心裡有個詞一直繞著那個折線打轉。
那是她的名字。許逸嵐。
他沒有真正聽她叫過自己,也沒開口叫她。 但這幾個字,在那天下午她路過書鋪時的樣子裡,早就開始低聲響起了。
他坐在桌前,手指抹過筆記邊角。那是設計稿的副頁,本來用來記軸距與結構備註。 今天卻不自覺地寫下一行:「逸嵐若經過此段,光照強度應降至柔亮。」
他停住了。不是錯筆,而是怕那行字一旦寫下,她的名字就不再只是辨識用,而是佔據了整頁的焦點。
他突然想起第一次聽見那個名字,不是她本人說的,而是展場小組的人交談時無意提到:
「你去問許逸嵐,她負責的那排紙膠型號比較多,她最清楚。」
他當時沒多想,只覺得那名字聽起來像風:不是強烈的,是那種會貼著紙面飄過、把邊角吹軟的類型。 後來他聽見那名字的次數不多,但每次都記得清楚。 不是因為她特別突出,而是因為她有種恰好合進語序裡的重量。
他曾想,若哪天她真的從巷口走過來,他會不會忍不住叫一聲:
「逸嵐。」
但他沒叫,也沒寫,只在某一次光照分布測試中,用縮寫標了一格:「YA」。
那是他唯一一次把她放進標圖裡——不是以合作名義,是以光的參照單位。 她走過那條街時,影子落在他設計裡的折角光,像剛好吻合的預設點。
那晚他翻出設計資料,筆劃落在原本空白的那欄,他寫:「第五棟,對她那間。」
不是「她的書鋪」,不是「許小姐的店面」,而是「她那間」。 一種連名字都省略,卻包含所有熟悉的默認用法。
他知道,沒說出口的名字不是他忘了講,是他還沒選擇要以什麼身份來喚。
但他也知道,紙頁已經攤開了。如果再不落筆,名字就永遠卡在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