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鏡進入量產戰場:台灣供應鏈的機會與挑戰全解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8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一、AR眼鏡市場概況與最新出貨趨勢

近年來AR眼鏡產業正逐步走出早期低潮,全球市場出貨量開始呈現成長。據統計,2023年全球AR眼鏡銷量約51萬台,年增長21%,雖然基數不高,但預計隨著硬體迭代和應用生態豐富,未來2~3年有望迎來需求爆發。市場研究機構Wellsenn XR更預測,2027年全球AR眼鏡年銷量將達到500萬台,2023-2027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77%。這顯示AR穿戴裝置正在醞釀高速成長的潛力。

品牌動態方面,目前AR眼鏡市場格局中,中國新創品牌在消費級領域佔據主導。2023年全球AR眼鏡出貨市佔中,Xreal(前稱Nreal)約佔45%、Rokid佔14%、雷鳥創新(TCL)佔13%、INMO佔6%,其餘包含Magic Leap等合計約22%。這反映出現階段消費型AR產品主要由中小型創新廠商引領,其中多以分體式(眼鏡需連接手機/主機)產品為主。相較之下,Google、微軟等美系大廠的AR裝置多聚焦企業級應用,出貨量相對有限。不過,隨著科技巨頭陸續投入,市場生態正快速演進。

美國科技巨頭方面,MetaApple的動作備受矚目。Meta自2021年與雷朋(Ray-Ban)合作推出了智慧眼鏡Ray-Ban Stories後,近期更斥資約35億美元入股雷朋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顯示其衝刺AR智慧眼鏡的決心。業界解讀,Meta此舉是為掌握未來智慧眼鏡設計與通路的主導權。“Quest 3”雖然定位於VR/MR頭顯,但其混合實境能力與更輕薄的外形,亦被視為Meta在消費市場培育AR生態的重要一步。據分析,Meta在2023年仍統治VR裝置市場約86%份額,“Quest 3”上市後帶動了2024年全球AR/VR裝置出貨預期大增44%,達到970萬台。同時,Meta據傳正在研發代號“Orion”的真AR眼鏡,有望在未來數年內推出。可以預見,Meta將持續扮演XR市場的重要推手。

Apple方面,2023年公佈的Vision Pro混合實境裝置引發轟動。雖然每台高達3499美元,但它透過先進的眼球/手勢追蹤空間運算等功能向業界證明了未來眼鏡型裝置的可能性。分析認為,Apple的加入為低迷多時的沉浸式裝置市場注入了強心針。Vision Pro屬於Video See-Through(VST,影片透視式)的MR頭顯,但Apple後續也被傳正在研發更輕量的光學透視AR眼鏡。供應鏈消息指出,Apple已針對AR/MR設備開發多達4組3D感測模組,提升感測距離與精度,VCSEL雷射元件規格將大幅升級。雖然Vision Pro初期出貨量有限,但蘋果的投入無疑加速了AR產業生態的成熟。

Google作為AR早期先驅,策略則出現轉折。2012年問世的Google Glass雖開啟風潮,但受限於應用與隱私爭議未能普及。Google近年將重心轉向企業級的Glass Enterprise,但在2023年宣布停止販售更新,代表其第一代AR眼鏡劃下句點。不過Google並未放棄AR版圖:一方面投資生態(如ARCore軟體平臺),另一方面據傳和三星合作研發XR裝置。雖然短期內Google缺席消費級AR硬體競賽,但憑藉Android生態與雲端服務基礎,未來仍可能透過軟硬體結合重返競爭。

總體而言,AR眼鏡市場正在從概念驗證走向量產導入階段。中國廠商快速推出平價AR眼鏡培育消費者,Meta、Apple等巨頭高舉高打布局高階裝置。2024年開始,多款AR/MR新品將陸續問世,預料全球出貨將明顯攀升。可以想見,誰能率先解決技術瓶頸、打造出「像眼鏡一樣日常」的AR產品,誰就能在這場量產競賽中掌握先機。對台灣供應鏈而言,這既是重大機遇也是嚴峻挑戰。

二、AR眼鏡技術關鍵拆解(光學、顯示、感測、VCSEL、散熱、材料)

AR眼鏡融合了光學、電子、材料等多領域尖端技術,為了實現輕巧外形與出色體驗,必須在多個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以下我們從光學顯示感測互動散熱材料等方面剖析AR裝置的技術重點:

光學與成像

光學顯示模組是AR眼鏡的核心,負責將數位影像投射到人眼。同時,由於AR眼鏡需要保有透視真實世界的能力,光學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早期AR裝置多採用棱鏡或離軸反射等方案,但前者視場角極小、後者結構龐大,難以兼顧沉浸感與輕量化。近年來行業趨勢明確轉向光波導(Waveguide)方案。光波導透過全反射將影像在薄片中傳導,能做到如普通眼鏡般小巧的鏡片,同時具備高透光率及較大的出瞳範圍,是公認的消費級AR終極光學解決方案。

目前主流的光波導分為幾何波導(陣列光波導)和衍射波導(表面浮雕光柵或體全息)兩類,各有優缺。波導技術雖潛力巨大,但現階段仍面臨量產難度高(特別是陣列波導製造)、視場角較小(常見衍射波導FOV僅30°上下)的挑戰。未來需要持續提升光柵製程和波導設計,以克服FOV和量產良率瓶頸。除了波導,BirdBath自由曲面光學也是目前常見方案,應用在Nreal Xreal Air、Rokid Max等分體式AR眼鏡上,具有成本較低、顯示效果不錯的優點,但體積相對較大,無法達到真正眼鏡級的輕巧。

總的來說,光學技術的迭代正是AR裝置從笨重頭盔走向日常眼鏡的關鍵:業界普遍認為未來隨著光波導量產落地,AR眼鏡形態將越來越接近普通眼鏡,為ToC端普及鋪平道路。

微顯示與投影

AR眼鏡需要將虛擬影像投射到眼前小小的鏡片中,這對顯示技術提出嚴苛要求。當前AR近眼顯示主要有兩大類:其一是光調制型(如LCoS、DLP),即利用微顯矩陣調制外部光源;其二是自發光型(Micro OLED、Micro LED),每個像素自行發光。前者如液晶矽板(LCoS)和數位光處理(DLP)技術成熟、成本較低,顯示效果中等偏上,但缺點是需要額外光源(LED或雷射)和光學組件,導致模組體積偏大、功耗較高。

例如微軟HoloLens 1/2和Magic Leap 1/2皆採用LCoS光學引擎搭配波導,能提供不錯的影像品質,但裝置重量和耗電相對較高。相較之下,Micro OLED與Micro LED屬於自發光微顯示,將高解析度OLED或LED像素陣列直接製作在晶片上,具備高亮度、高對比、體積小等優點。

目前Micro OLED技術較為成熟,索尼、台廠光磊等皆可提供高清微型OLED屏,Nreal/Xreal、Rokid、雷鳥等消費AR眼鏡多採用Micro OLED搭配BirdBath方案。Micro OLED缺點在於亮度有限(難以在戶外強光下看清)、成本較高且使用壽命有限。而被視為下一世代的Micro LED微顯示則兼具幾乎所有優點:亮度極高、功耗低、壽命長、色彩廣且可做到極小尺寸。例如大陸錼創(JBD)開發的全彩Micro LED光機體積僅0.4立方公分,對比傳統LBS或Micro OLED光機的0.5–1cc甚至LCoS的1–2cc,有明顯尺寸優勢。然而Micro LED微顯示目前量產技術仍未完全突破。

好消息是,用於AR的高PPI微顯示晶片尺寸小(典型0.5吋以下、像素幾微米),因此不涉及巨量轉移這一道LED顯示最大難題。但Micro LED在微縮化後遇到側壁效應(晶片愈小表面缺陷比例愈高導致效率下降)以及紅光效率低等瓶頸。業界正透過材料創新(如以InGaN製作紅光LED)和新製程來克服這些問題。例如英國新創Porotech成功商用化InGaN紅光Micro LED,近期更推出亮度提升5倍且光譜極窄穩定的新款紅光晶片,朝著解決Micro LED全彩最後難關又邁進一步。

總體而言,未來AR顯示技術將呈「多方案並存」格局:短期內LCoS、Micro OLED等會繼續佔據主流,兼顧成本與效果;中長期看Micro LED憑藉出色性能被視為最具潛力方案,一旦實現量產突破,將為AR眼鏡帶來質的飛躍。

感測與互動

有別於VR主要透過手柄控制,AR眼鏡更強調與現實環境和雙手的互動,因此多元感測器是不可或缺的關鍵。AR裝置典型配備SLAM空間感知、手勢辨識、眼球追蹤等功能,其中飛行時間(ToF)感測和紅外線VCSEL技術扮演重要角色。ToF深度感測攝影機通過發射紅外光並測量返回時間,可快速擷取高精度的環境3D深度資訊。相比傳統雙鏡頭視差或結構光,ToF量測距離更遠、刷新率更高,特別適合AR/VR裝置需要的中遠距離3D感知。

手勢識別即是最佳例子:透過前置的ToF深度相機捕捉雙手位置,使用者可僅用手勢在空中點選操控,無需任何控制器。未來手勢操作有望成為AR領域核心的交互手段,帶來更自然直覺的體驗。為此,像台灣原相科技這樣的感測晶片廠近年積極研發IR ToF元件,提升精度與整合度,希望在AR裝置感測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据報導,原相已掌握ToF關鍵技術並強化系統整合能力,未來有機會為AR眼鏡提供關鍵的3D感測與手勢追蹤模組。

另一方面,VCSEL(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也是AR裝置的重要隱形英雄。VCSEL陣列常被用作3D感測的照明光源,例如iPhone的Face ID和許多AR/MR裝置上都能找到VCSEL的蹤影。蘋果的Vision Pro傳聞就配備多組VCSEL投射器,用於精準環境掃描和手勢追蹤。台灣LED廠商近年也投入VCSEL研發,例如穩懋等提供晶圓代工,富采旗下亦有VCSEL產線布局,希望切入未來智慧眼鏡的感測元件供應鏈。

眼球追蹤方面,AR/MR眼鏡通常使用近紅外攝影機結合LED光源來追蹤瞳孔,技術門檻高但對體驗提升顯著(可實現注視點渲染等)。像蘋果、Magic Leap的裝置已內建眼追功能,相信相關感測IC也是台廠(如原相、奇景等)努力的方向。

散熱與電源

要將處理器、感測器、顯示器通通塞進小小眼鏡內,散熱和續航是繞不開的難題。特別是一體式AR眼鏡,由於所有元件都集成在鏡架中,功耗與發熱量遠高於分體式裝置。這需要從晶片選型、散熱設計到電池材質多管齊下。高通推出的專用AR平台(如Snapdragon AR2)採用多晶片分散架構,強調低功耗並將發熱元件平均分佈於左右鏡腳,就是為了解決頭戴設備散熱難題。

此外,先進的被動散熱方案(石墨烯薄膜、液冷管等)也開始應用於VR/MR頭顯並可望下放AR眼鏡。電池方面,則需要提升能量密度、引入快充或可熱插拔模組,才能在輕量化前提下提供足夠續航。目前市面AR眼鏡多僅有1~3小時電池續航,明顯難以滿足全天使用,未來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材料與工藝

AR眼鏡要真正「日常化」,輕量堅固的材料是必要條件。傳統電子產品大量使用的金屬在AR眼鏡上並不合適,因為重量過大。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塑膠、碳纖維複材以及先進的高分子薄膜等。例如台灣廠商達邁開發透明聚醯亞胺(PI)材料,成功切入智慧眼鏡供應鏈,被視為實現AR眼鏡輕量化的關鍵技術。這種軟性耐熱薄膜可用來製作柔性電路板、鏡片鍍膜基材等,既堅韌又輕巧,是未來AR裝置的重要材料。另外,光學鍍膜工藝在AR眼鏡製造中舉足輕重。

為了將光波導鏡片做到高透光、低畸變,需要對玻璃基板進行奈米級的鍍膜處理。例如台灣澤米科技(Vactronics)專攻半導體光學鍍膜,具備在透明基板上進行特殊DOE(繞射光學元件)鍍膜的能力,已累積大量量產經驗,可讓配備DOE耦合元件的AR眼鏡呈現出良好的數位影像與真實影像疊加效果。澤米也掌握了LOE(光學導光元件)的完整製程,包含精密玻璃切割、研磨拋光、貼合及多層鍍膜等工藝,曾多次完成LOE波導元件的開發與小量產。這類關鍵精密零組件的加工能力,正是台灣供應鏈的優勢之一。未來,隨著AR眼鏡朝輕薄化、平價化發展,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將更加普遍,臺廠在這方面的技術積累有助於鞏固供應鏈地位。

綜上,AR眼鏡從光學、顯示到感測,每一環節都需要不斷創新突破。目前多種技術路線並行發展,各有優劣。產業共識是:只有在光學體積、顯示亮度、交互體驗以及續航散熱上取得平衡,AR眼鏡才能真正從概念走向大眾市場。台灣廠商遍佈上述產業鏈環節,在各自領域深耕多時,下節將深入解析其中具代表性的企業動態。

三、台灣供應鏈重點企業分析

台灣在消費電子供應鏈一向扮演關鍵角色,面對AR眼鏡這片新藍海,許多廠商也紛紛提前布局。以下選取幾家具代表性的台廠,探討他們在AR眼鏡相關技術的進展和機會:

大立光(光學模組與鏡頭)

作為全球高階手機鏡頭龍頭,大立光電(3008)也將目光投向了AR/VR新興市場。大立光本身擁有深厚的光學設計製造實力,過去主要服務智慧手機品牌。隨著智慧眼鏡被視為「下一支iPhone級」潛力產品,大立光近年積極投入相關鏡頭和模組研發,企圖複製在手機領域的成功經驗。據產業資訊顯示,大立光已具備AR眼鏡專用鏡頭模組的研發能力,並利用其精密製造優勢開發輕薄、高透光的光學組件。儘管目前市場上高階AR裝置(如Hololens、Magic Leap)的光學模組多由國外廠商提供,但大立光和其他台灣鏡頭廠正快速追趕。

例如Apple的Vision Pro採用複雜的光學鏡頭組,大立光有望參與此類複合鏡頭供應。事實上,Apple是大立光最大的客戶之一,蘋果若未來推出輕量AR眼鏡,勢必要尋求高品質微型鏡頭供應,大立光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此外,據傳大立光也在開發適用AR裝置的超短焦投影鏡頭棱鏡光學等,為未來可能的訂單預作準備。雖然短期內AR相關業務對大立光營收貢獻有限,但管理階層多次表示看好元宇宙穿戴裝置的長期需求。可以預期,憑藉多年與國際一線品牌合作的關係頂尖的量產良率管控,大立光有能力在AR眼鏡鏡頭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未來一旦AR裝置開始大規模起量,大立光將有機會複製當年在智慧手機浪潮中的耀眼表現。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另一家鏡頭大廠玉晶光(3406)近年在AR/VR領域動作頻頻。玉晶光已投入AR專用鏡頭模組設計,並成功量產出適用智慧眼鏡的高階鏡頭,成為Sony、Meta甚至蘋果的新興供應商。目前傳聞Meta與蘋果都將其列為智慧眼鏡鏡頭潛在供應鏈。相較之下,大立光起步稍晚但實力雄厚,也不容小覷。未來台灣兩大鏡頭廠在AR市場恐將正面交鋒,一方面合力把持話語權,另一方面良性競爭加速技術精進。對國際品牌而言,台廠光學雙強的加入,意味著供應鏈競爭力和彈性提升,有助於AR眼鏡產品品質與成本的改善。

英濟(微投影 / 光機模組)

英濟(3294)原本是一家精密塑膠與零組件製造商,近年透過轉投資切入光電領域,成為台灣少數專攻AR微型投影光機的業者。英濟旗下的英錡科技研發團隊,自2010年代起深耕LCoS(液晶矽)和LBS(雷射掃描)兩種微型顯示技術,並成功開發出極輕量化的AR成像模組。2021年英濟宣布,其AR光機引擎已縮小至1.2立方公分、重量僅3克,為業界數一數二的小型化規格。這套高整合度LBS光機獲得國際雷射安全Class 1認證,可直接將影像投射在視網膜上,未來甚至有望應用於醫療輔助視力等領域。

英濟的LCoS光機亦有不錯進展,720P解析度產品已推向市場,正研發1080P版本以提升視野和清晰度。更重要的是,英濟建立了一條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產線來生產這些微投影模組,具備從晶粒黏著、線路鍵合光學校準的一站式服務能力。目前其LCoS模組已能大規模量產,LBS模組則達成半自動化生產,正朝全自動化邁進。這表示英濟不僅有研發實力,更有把研發成果商品化、規模化的製造優勢。

raw-image
資料來源:英濟法說會

資料來源:英濟法說會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在市場應用方面,英濟的AR光機目前已與國內外多家廠商合作開發樣機。一些工業用穿戴顯示(如安全帽附載顯示器)、高階車輛抬頭顯示器等,都出現英濟光機的身影。儘管消費級AR眼鏡尚未大量導入其解決方案,但英濟已被市場視為智慧眼鏡顯示關鍵潛力供應商,認為其微投影技術未來在智慧眼鏡領域有很大發揮空間。特別是Meta大手筆投入AI眼鏡後,法人點名英濟等擁有微型投影技術的台廠將直接受惠。

可以預見,一旦Apple、Meta等推出真AR眼鏡並需要穩定量產的微顯示模組時,英濟有機會憑藉技術領先和成本優勢切入供應鏈。英濟的崛起也代表台灣廠商在AR光學引擎領域實力不容小覷。未來若能與鏡頭大廠(如大立光、玉晶光)強強聯手,甚至與系統廠合作打造完整模組方案,將可大幅提升台灣在AR產業的話語權。

原相(感測元件)

原相科技(3227)是台灣知名的感測IC設計公司,長期耕耘光學感測與影像處理晶片。早年因光學滑鼠感測器崛起的原相,近年來積極擴展版圖至3D感測物聯網應用。在AR/VR領域,原相看好飛時測距ToF影像追蹤技術的前景,投入大量研發資源。據市場消息,原相已開發出新一代紅外線ToF深度感測晶片,不僅提高測距精度,也將體積功耗控制在適合穿戴設備的範圍。這套ToF方案未來可應用於AR眼鏡的手勢辨識環境重建等功能上,為使用者提供更自然的互動體驗。

目前市面上的AR/VR裝置(如HoloLens、Magic Leap)多內建多顆鏡頭與一組深度感測器,原相的目標就是成為這類3D感測模組的供應商之一。事實上,原相過去已成功打入Oculus(Meta)早期VR產品的供應鏈,提供給控制器的光學定位感測器。隨著Meta後續裝置改用inside-out追蹤(頭戴裝置搭載攝影頭、感測環境中的紅外LED點),原相也有機會供貨相關的IR影像感測IC

除了ToF,原相還開發了多物體手勢感測模組,可同時追蹤多隻手在空中的動作。該模組結合紅外線影像傳感器與演算法,讓使用者擺脫手柄,直接以雙手與裝置互動。這項技術對強調輕便的AR眼鏡極具吸引力。可以想見,未來當AR智慧眼鏡普及,人們希望隨時隨地用手勢翻頁、抓取虛擬物件時,原相這類廠商提供的高性能3D感測晶片將不可或缺。值得一提的是,原相背後股東包括聯發科、聯電等,與台灣科技生態鏈連結緊密。若能整合晶片設計與平台方案,原相有潛力在AR裝置的內建感測晶片市場取得領先地位。當然,目前全球ToF/3D感測領域競爭者眾多(如Sony、意法半導體等皆有方案),原相仍需持續提升技術並尋找策略合作,才能在下一波浪潮中脫穎而出。

資料來源:原相官網

資料來源:原相官網

資料來源:原相法說會

資料來源:原相法說會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澤米(關鍵精密零件)

澤米科技(6742)是一家專精於光學鍍膜與精密光學元件製造的台灣廠商。長期以來,澤米主要服務半導體和消費性光學領域,包括相機鏡頭用低通濾波片(OLPF)、各類光學薄膜濾鏡等。近年澤米看準AR/VR的光學需求,投入光波導顯示元件相關鍍膜技術研發,成功切入國內外智慧眼鏡供應鏈。澤米的強項在於奈米級光學薄膜製程,可在透明基板上鍍製特殊圖案的光學膜層,這對於製作AR光波導鏡片的耦入/耦出光柵極為重要。

例如,在DOE(繞射光學元件)波導方面,澤米能在進行完奈米圖案加工後,對玻璃進行增強鍍膜,使之具有更高的光學效率和成像品質。同時,澤米也具備製造LOE(光導元件)波導的全套能力,包括將多片光學玻璃精準切割、研磨拋光,再疊合貼合並鍍膜形成複雜的反射結構。相較許多光學廠僅能生產單一步驟,澤米提供垂直整合的一條龍服務,確保元件的一致性與量產效率。這讓澤米成功與一些AR裝置廠合作開發波導顯示模組

資料來源:澤米法說會

資料來源:澤米法說會


資料來源:澤米法說會

資料來源:澤米法說會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澤米的案例凸顯出台廠在關鍵零組件領域的切入路徑:先以自身獨門工藝打入國際大廠供應鏈,再藉由量產經驗建立聲譽和市場門檻。目前智慧眼鏡所需的高階波導鏡片製造難度極高,全球掌握者不多,澤米算是其中異軍突起的一員。隨著AR應用擴大,未來波導元件需求將暴增,澤米有望憑藉技術領先享受成長紅利。這反映市場對其在智慧眼鏡材料供應鏈中角色的期待。

富采(Micro LED / VCSEL)

富采光電(3714)是台灣LED產業龍頭,由晶元光電與隆達電子合併而成的控股公司。富采近年業務轉型布局「新世代光電」,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Micro LED顯示VCSEL光源技術。由於AR眼鏡對高亮度微顯示及3D感測都有強烈需求,富采被視為蘋果、Meta等國際大廠在相關領域的重要合作對象。據《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和Meta原本希望與三星合作Micro LED技術,但因進度不如預期,已轉而找上富采共研下一代AR/VR顯示。對此富采不予置評,但透露2024-2025年將迎來Micro LED產品出貨大爆發,極小尺寸的AR/VR用Micro LED將開始出貨。這顯示富采對自家技術進展相當有信心。事實上,富采旗下的晶成半導體已與鴻海合作,在2023年製作出全球首款0.12吋Micro LED微顯示樣品,像素密度超過6500 PPI,藍光亮度高達20萬尼特,專為AR近眼顯示所打造。透過優化晶片結構與新型薄膜保護,該樣品大幅提升了Micro LED的量子效率和可靠度。鴻海並進一步結合量子點色彩轉換技術,成功實現3600 PPI的全彩顯示效果,朝未來AR眼鏡的顯示規格又邁進一步。

除了顯示面板,富采在VCSEL紅外雷射方面也積極佈局。VCSEL是臉部識別、LiDAR等3D感測的關鍵光源,蘋果iPhone和iPad採用的Face ID元件過去由美商Lumentum等供應。但業界傳出,富采與蘋果已展開合作研發新一代VCSEL,目標提升效率並降低“紅光暈”干擾,以滿足AR/MR裝置更長距離的感測需求。富采亦瞄準車用光學雷達和光通訊領域,加大VCSEL產能佈局。由此可見,富采正從傳統LED背光領域轉型為新應用光電解決方案提供者。對台灣AR供應鏈而言,富采的優勢在於既掌握上游晶片製造,又能透過合資公司(如與鴻海、台積電等合作)整合下游模組,形成垂直生態。未來若蘋果的Micro LED顯示器或Meta的AR眼鏡採用了富采的技術,將為台灣供應鏈帶來巨大商機。同時也需注意,Micro LED仍在攻克紅光效率和成本瓶頸,富采能否率先量產可靠的產品是成敗關鍵。整體而言,富采身為LED龍頭正積極求變,如能在AR戰場上搶得一席之地,不僅自身營運大有可為,也將大幅提升台灣在次世代顯示與感測產業的地位。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系微(穿戴平台方案)

系微公司(6231)是台灣重要的系統軟體與韌體供應商,長年專注於BIOS/UEFI韌體解決方案。或許不少人疑惑,一家BIOS廠商與AR眼鏡有何關聯?其實,系微正積極轉型切入AIoT與穿戴式裝置領域,提供從底層韌體到系統平台的整合解決方案。未來的AR智慧眼鏡,不僅需要硬體創新,也需要穩定高效的系統平台做支撐,這正是系微的專長所在。

目前系微已與多家國際大廠合作,為先進運算與穿戴設備開發客製化韌體。例如在NVIDIA的AI伺服器平台上,系微提供客製的InsydeH2O UEFI BIOS與OpenBMC系統管理韌體,支援最新的Grace CPU超級晶片。這展現了系微在Arm架構、高效能運算上的深厚實力。類似地,在未來AR裝置中,會有多顆CPU/協同處理器協作、繁多感測與顯示元件交互,軟硬體整合挑戰極大。系微可以運用其經驗,為AR眼鏡打造輕量化的作業系統核心以及裝置韌體,確保各組件高效協同運作並兼顧安全性。尤其是AR眼鏡強調即時反應與低延遲,系微的韌體優化能力有助於縮短開機啟動時間、提高系統資源利用率,讓裝置用戶體驗更流暢。

此外,系微也可能扮演平台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與其僅賣單一晶片或軟體,系微可將自家韌體與第三方應用處理器、感測器套件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AR智慧眼鏡開發平台。這類平台可供品牌廠或創業團隊快速打造原型,有點類似Qualcomm推出VR一體機的參考設計,降低產品開發門檻。目前市場上如鴻海MIH聯盟也成立了AR生態合作,強調從材料、光機、光學到整機裝配的一站式方案。系微若加入此類生態,在軟體框架上提供支持,將有助於台灣AR產業形成更完整供應鏈。

必須強調的是,系微切入AR領域仍屬早期階段,對營收貢獻可能一時不明顯。然而,它代表了一種台灣供應鏈升級的方向:不再只提供單一零件,而是提供系統整合服務與整體解決方案。這種角色附加價值更高,也更貼近終端品牌需求。隨著AR裝置朝個人運算平台發展(有望取代部分手機功能),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將變得極為重要。有產業人士指出,未來誰能掌握智慧眼鏡的軟硬體整合,就如同掌握了PC時代的Wintel體系主導權。因此系微等的佈局值得長期關注。假以時日,台灣不只能代工硬體,還能輸出整套智慧穿戴的「大腦」,這將是供應鏈升級的重大勝利。

資料來源:系微2024財報

資料來源:系微2024財報


資料來源:財報狗

資料來源:財報狗


四、從品牌觀察供應鏈趨勢:誰掌控話語權?誰搶得先機?

觀察當前AR眼鏡產業,品牌大廠與供應鏈廠商之間形成了微妙的博弈和平衡。一方面,Apple、Meta等少數巨頭主導了產品定義和生態建構,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另一方面,由於AR技術新穎且門檻高,許多關鍵零組件掌握在專精的供應鏈手中,品牌也需要依賴供應鏈的創新能力。這使得AR眼鏡供應鏈呈現出以下幾個趨勢:

巨頭垂直布局,戰略投資鎖定關鍵環節

為了搶佔未來市場主導權,國際大廠不僅自行研發終端產品,還向上游關鍵領域延伸。Meta投資EssilorLuxottica就是典型例子,透過入股眼鏡製造龍頭直接影響終端設計與通路。蘋果則早在多年前收購了AR鏡片新創、VR影像處理新創等,甚至自行設計SoC與感測晶片,用意在掌控最核心技術,減少對外部的依賴。這對供應鏈意味著:品牌端趨向封閉垂直整合,中小供應商若無法成為其中一環,未來將很難切入。對台廠而言,與其被動等待下單,不如主動與巨頭建立合作關係甚至聯盟。例如富采與鴻海組成聯盟開發Micro LED,直接對接蘋果Meta需求,就是希望提前卡位。接下來可能出現更多此類策略結盟,供應鏈廠商透過資本或技術合作與巨頭綁定,取得未來訂單優先權。

關鍵技術寡頭壟斷,議價力向上集中

AR眼鏡許多零組件技術含量極高,全球能量產供貨者寥寥無幾。這種情況下,掌握關鍵技術的供應商擁有較高話語權。例如目前高品質AR波導鏡片主要由Lumus、WaveOptics(Snap收購)等少數幾家供應,台灣澤米若成功量產,其地位也將舉足輕重。再如Micro OLED微顯示,Sony、eMagin等壟斷高階市場;Micro LED領域則群雄逐鹿,但誰先良率突破誰就占優。對品牌廠來說,往往必須配合這些獨家供應商的排產與報價。

這種供應鏈格局和智慧手機時代大量元件替代性強、殺價競爭不同,更類似高階半導體產業的寡占供應。因此短期內,擁有獨門技術的供應商在議價上相對強勢。台廠如富采、英濟、澤米等若能成功站上全球唯二唯三的定位,將可享有較佳利潤和穩定合作關係。然而長遠看,品牌大廠勢必培養第二來源,以降低供應風險。因此這些供應商需持續保持領先,否則未來話語權可能被削弱。

大者持續擴大版圖,中小新創尋找利基

目前AR供應鏈既有蘋果、鴻海、廣達等體量龐大的公司,也有許多專注單一技術的小公司。可以預見的是,隨市場擴大,大廠將變得更大。鴻海已高調組建「AR智造聯盟」,從材料端的Porotech、光機端的新煒(Rayprus)、光學模組端的GIS業成,到組裝端的自己,號稱提供從元件到整機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未來國際品牌若想快速造出AR眼鏡,可以直接找這種聯盟代工,一次滿足所有需求。

這對中小型供應商形成壓力,必須思考要麼加入巨頭生態,要麼鑽研特殊利基避免與大廠正面競爭。例如台灣佐臻科技(Jorjin)體量不大,專注模組整合與智慧眼鏡設計服務,與鴻海等協作,提供品牌客製化的AR眼鏡解決方案。這種靈活的利基服務是大公司較難覆蓋的,也給了中小企業生存空間。未來一段時間,AR供應鏈應會呈現巨頭生態與專精利基並存的格局。台灣廠商需認清自身定位:具規模和資本者宜打造平台整合優勢;中小公司則應深耕某一關鍵技術,與巨人協作而非對抗。

從代工到共研,供需關係更緊密

AR裝置複雜度高,品牌往往需供應商從研發階段就深度參與。這和過去3C製造「客戶畫圖、供應商照做」有很大不同。可以說,AR世代的供應鏈更接近共同開發伙伴關係。像Meta早期的Project Aria原型眼鏡,據悉就有台灣代工廠緊密配合開發。蘋果的Vision Pro涉及全新鏡片、晶片,也與供應商一起調校多年。

這意味著,供應商能更早鎖定未來訂單,但也承擔了研發投入和風險。主導權仍在品牌方手中——最終產品定案後,品牌可能培養備援供應商,或要求降價分攤成本。因此供應鏈廠商需要在共研過程中展現不可替代性。未來,台灣廠商與國際大廠共研AR技術的案例將越來越多,雙方既合作也博弈。如何維持良好夥伴關係並保護自身利益,將考驗供應鏈廠商的智慧。

總的來看,AR眼鏡供應鏈將面臨重新洗牌。在這場戰局中,品牌巨頭利用資本和生態優勢強勢布局,關鍵技術仍需依賴供應商的整合。

五、領趨觀點:台廠在AR眼鏡戰場的布局機會與估值空間

從投資角度來看,AR眼鏡被譽為繼智慧型手機後的下一波消費性電子革命,相關概念股自然成為市場焦點。台灣一眾電子廠牌中,誰能在這場戰役中勝出,攸關其未來營運成長性和估值重塑。以下幾點提供參考:

首先,佈局領先者將優先受惠。目前台股中已明確卡位AR供應鏈的公司,包括玉晶光達邁英濟澤米騰輝電子-KY等,在消息面刺激下股價紛紛表現強勢。以玉晶光為例,市場預期其繼手機鏡頭後,AR眼鏡鏡頭將成下一個成長動能,高階訂單可期。英濟因擁有獨門微投影技術,也被視為未來智慧眼鏡顯示模組的大黑馬。這類技術超前客戶關係明確的公司,值得投資人長期關注。但要注意,短線股價往往反映過度樂觀預期,需消化基本面追趕。

其次,營運貢獻須審慎評估時程。儘管題材火熱,實際上目前AR眼鏡市場規模仍小,因此供應鏈廠商達成規模經濟仍需時間。投資人宜留意各公司的業績占比與展望。例如澤米雖為AR概念龍頭之一,但現階段營收主力仍是傳統鍍膜業務,AR相關訂單可能只有測試性質,離大幅貢獻獲利尚早。又如原相的ToF感測雖有前景,但短期主要收入來自滑鼠、車用等,AR佔比不高。避免過度炒作遠景而忽略當下基本面是必要的風險控管。投資人可關注公司在法說會中對AR業務的具體說明,以及實際資本支出、產能開出進度,以研判題材變現的時間點。

第三,垂直整合及策略聯盟值得重視。台廠在AR供應鏈中多扮演環節角色,但若能互相合作,或與系統廠共同組聯盟,將提升抗衡國際競爭的能力。近期鴻海領軍的AR生態系就是一例,其結合材料、光機、模組與組裝廠商,企圖打造台灣AR「國家隊」。參與其中的公司(如業成、佐臻等)有機會藉此拓展客戶並快速累積經驗。投資人可留意哪些公司積極投入合作計畫,因為這往往意味著未來實際訂單潛力。反之,單打獨鬥且缺乏生態位置的公司,競爭力可能逐漸下滑。產業趨勢顯示,AR供應鏈的價值將更多體現在整體解決方案上,而非單一零件。因此具有整合能力或被大廠整合的企業,其估值應享有一定溢價。

第四,從估值角度,市場對AR題材多採用未來本益比。由於目前利潤貢獻小,傳統PE計算可能顯示相關股票偏貴。然而投資人著眼的是3-5年後AR產業爆發時這些公司的獲利彈性。以半導體設備為例,常出現周期谷底PE 100倍但高峰反而PE 10倍的情況。AR供應鏈或許也將經歷類似過程——早期看似高估,其實是在賭未來業績井噴時能快速消化估值。

一旦AR眼鏡進入千萬台級銷量時代,現在的投入者將迎來豐收。所以對題材股的評價應結合產業週期判斷。目前2025-2026被視為AR可能的起飛點。因此投資人若有耐心且看好產業成真,可將眼光放長,適度承擔高波動,以期參與長期成長收益。但也要警惕技術不確定和產品推遲風險,一旦產業進展不如預期,高估值將難以為繼。

總結而言,AR眼鏡供應鏈對台股投資人提供了一個高風險高潛在報酬的新領域。隨著AR題材發酵,短線漲跌難免劇烈。長線看,只要元宇宙與AI時代的趨勢不變,台灣優秀的供應鏈企業終將從中脫穎而出

六、未來挑戰:良率、成本、供應鏈整合與應用成熟度

雖然AR眼鏡前景光明,但要真正實現大規模普及,仍有不少現實挑戰需要克服:

技術良率與成本

目前許多AR關鍵元件製造難度高、良率偏低,導致成本居高不下。比如前述的Micro LED微顯示,由於巨量製程和紅光效率問題,短期難以做到經濟產出。光波導鏡片的奈米光柵製作良率也不理想,一片鏡片成本動輒數百美元以上。這些都讓終端產品售價高昂(Apple Vision Pro賣到3499美元便是例證)。降低成本、提高良率將是供應鏈共同面臨的壓力。在市場未放量前,如何平衡研發投入與財務穩健也是一大挑戰。

供應鏈垂直整合

AR眼鏡涵蓋光學、半導體、系統、材料等多領域,任何單一廠商都難以獨力完成所有設計製造。現階段,不少產品採取跨國協作,例如鏡片來自以色列、顯示來自日本、整機組裝在中國。然而長遠看,為提升效率和保護技術,供應鏈有走向垂直整合的趨勢。這對台灣廠商既是機會也是挑戰。一方面,台灣電子產業門類齊全,有條件組建自給自足的供應生態(如前述鴻海聯盟);但另一方面,要讓各環節無縫協作並不容易。例如光學與電子的協同,往往因文化和知識背景差異出現溝通瓶頸。供應鏈整合需要龍頭企業牽頭協調,以及標準接口的建立(如平台化的軟硬整合方案)。臺廠如何高效整合上下游,打造出具競爭力的一條龍服務,是能否成為領導供應鏈的關鍵。

應用場景與生態成熟度

再好的硬體,若缺乏豐富實用的應用,也難以吸引消費者買單。回顧智慧手機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功於App Store生態的繁榮。AR眼鏡目前的應用場景還不夠明確豐富。消費者除了看影片、拍照,還能用它做什麼?產業界需要發掘並教育市場,例如遠端協作、導航導覽、健身遊戲、虛實結合的社交等,都可能成為killer app。

這方面台灣供應鏈能做的不多,但間接影響深遠——只有當出貨量起來,供應鏈規模經濟才能實現。因此供應鏈廠商也開始參與應用端,例如與軟體團隊合作開發AR內容,或提供開發套件吸引第三方創新。最終,硬體與應用需相輔相成,共同把市場做大。在這之前,供應鏈廠商得做好「熬」的準備:市場培育期也許盈利微薄甚至虧損,但唯有堅持投入才能等到臨界點的到來。

用戶體驗限制:目前AR眼鏡在重量、外觀、續航等方面距離理想狀態尚有差距。很多裝置戴久了會不適,或在戶外光線下效果不佳。這些限制若不解決,應用場景就受限,普及度也受限。供應鏈須與品牌合作,從材料(輕量化)、光學(提高亮度、擴大視場)、電子(低功耗、電池技術)等方面持續改進用戶體驗。例如導入新電池技術提高續航、使用混合現實(MR)模式以減少全功耗渲染、改進配重設計增進舒適度等。種種細節,都需要供應鏈創新支持。只有當戴AR眼鏡像戴普通眼鏡一樣舒適方便之時,大眾市場的大門才會真正敞開。

總而言之,AR眼鏡產業既充滿希望也面對挑戰。對台灣供應鏈廠商而言,在這波潮流中佔據了不錯的起跑位置:技術上有累積、客戶上有連結、製造上有經驗。然而未來數年仍是關鍵爬坡期,需要耐心等待市場開花結果。



參考資料:

Meta Quest 3 拆解與產品分析:The Verge(2023)、iFixit(2023)、Bloomberg Tech(2024年初)。

Apple Vision Pro 技術與供應鏈資訊:Apple 官網、WWDC 2023 技術白皮書、Nikkei Asia 拆解(2024)、Counterpoint Research(2024)。

Google AR 裝置轉型資訊:The Information(2023)、CNBC(2023)、Qualcomm 合作新聞(2024 Q1)。

大立光(3008)法人說明會與新聞報導:公開資訊觀測站、工商時報(2023–2024)。

英濟(3294)公司年報、法人說明簡報(2023),投影模組技術新聞:DIGITIMES(2023)、經濟日報(2024)。

原相科技(3227)感測器技術與應用說明:IR ToF 模組發表會資料。

澤米科技(6815)新聞與供應鏈佈局觀察:MoneyDJ、經濟日報(2023下半年)、年報與公開說明書(2024)。

富采(3714)Micro LED 及 VCSEL 出貨情況:法說會資料。

系微(6231)AR微型投影與解決方案來源:科技部合作資料、工研院報導(2023)。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4). "Global AR/VR Headset Market Forecast and Supplier Landscape"

TrendForce 集邦科技(2024年Q1報告):AR產業鏈趨勢與台廠機會分析。

IDC、Statista、Gartner(2023–2024):AR裝置年出貨統計、市佔率與產業規模預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領趨投資觀點
44會員
39內容數
歡迎來到領趨投資觀點! 一起學習產業、股價的邏輯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2024 年第二季財報優於預期,惟因第三季展望不如預期,加上傳出美方有可能施壓將出口禁令升級,引發 18 日清晨收盤大跌 12.74%。供應鏈消息指出,由於 3 奈米、2 奈米需求暢旺,ASML EUV(極紫外光)曝光機今明兩年初估超過 70 台交給台積電
Thumbnail
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2024 年第二季財報優於預期,惟因第三季展望不如預期,加上傳出美方有可能施壓將出口禁令升級,引發 18 日清晨收盤大跌 12.74%。供應鏈消息指出,由於 3 奈米、2 奈米需求暢旺,ASML EUV(極紫外光)曝光機今明兩年初估超過 70 台交給台積電
Thumbnail
日經新聞11日報導,供應大量產品、半導體給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等客戶的台灣主要企業營收續增,主因AI相關需求續旺,加上PC相關需求出現復甦跡象。
Thumbnail
日經新聞11日報導,供應大量產品、半導體給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等客戶的台灣主要企業營收續增,主因AI相關需求續旺,加上PC相關需求出現復甦跡象。
Thumbnail
AI晶片市場報告顯示AI晶片競爭白熱化發展,市場延續產業輪動後的逢低買盤並且初步有墊高現象、股債同步表現,市場關注MU財報。
Thumbnail
AI晶片市場報告顯示AI晶片競爭白熱化發展,市場延續產業輪動後的逢低買盤並且初步有墊高現象、股債同步表現,市場關注MU財報。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在 EiMBA 的創業專題課程中和同學一起開啟創新 AR 眼鏡計畫,一起來看看由他帶領的 Unlimited REALITY 團隊,在智慧眼鏡領域有什麼樣的新發展!本文章節錄自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在 EiMBA 的創業專題課程中和同學一起開啟創新 AR 眼鏡計畫,一起來看看由他帶領的 Unlimited REALITY 團隊,在智慧眼鏡領域有什麼樣的新發展!本文章節錄自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筆記-24.03.13-阿文師 *輝達AI GPU出貨量,2023年的原先預估是160萬顆,後來預估提高到193萬顆。 2024年485萬顆(小摩估計),2025年630萬顆。 --其中的銅箔基板,去年90-95%是台光電提供,5-10%是韓國斗山提供, 去年輝達193萬顆的量,台光電的產能
Thumbnail
筆記-24.03.13-阿文師 *輝達AI GPU出貨量,2023年的原先預估是160萬顆,後來預估提高到193萬顆。 2024年485萬顆(小摩估計),2025年630萬顆。 --其中的銅箔基板,去年90-95%是台光電提供,5-10%是韓國斗山提供, 去年輝達193萬顆的量,台光電的產能
Thumbnail
摘要重點 1.預估毛利率持平,雖成本端有「能見度」的向下,但價格端受中國同業殺價競爭,價格將逐月調整。 2.1Q24 預估營收呈現近 10% 季減,為 241 億~251 億,大尺寸季減較大,OLED 與 SoC 持平、TDDI 與車用季減。 3.AI 會帶來量價的挹注。OLED 為另一動能。
Thumbnail
摘要重點 1.預估毛利率持平,雖成本端有「能見度」的向下,但價格端受中國同業殺價競爭,價格將逐月調整。 2.1Q24 預估營收呈現近 10% 季減,為 241 億~251 億,大尺寸季減較大,OLED 與 SoC 持平、TDDI 與車用季減。 3.AI 會帶來量價的挹注。OLED 為另一動能。
Thumbnail
2024年的AI產業不會只是在2023年那些舊標的打轉 無人商店跟智慧醫療,光通訊就是案例,這只是基礎的產業擴散節奏 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綠能 都表演過了 大多贏家AI跟摺疊產業的獲利資金,都確認跟我們差不多 已經都在各處不同預期的題材標的輪流 每個人的投資階段選擇不同,就只是
Thumbnail
2024年的AI產業不會只是在2023年那些舊標的打轉 無人商店跟智慧醫療,光通訊就是案例,這只是基礎的產業擴散節奏 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綠能 都表演過了 大多贏家AI跟摺疊產業的獲利資金,都確認跟我們差不多 已經都在各處不同預期的題材標的輪流 每個人的投資階段選擇不同,就只是
Thumbnail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
Thumbnail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
Thumbnail
隱形眼鏡就這三間上市櫃可以選擇 目前這個產業已經經歷過"想像期" 晶碩 精華都有過40倍跟35倍的本益比估值價格 成長期階段我認為生技醫療績優股的範圍比較大 15~25倍都有機會 除非產品出現競爭力下滑或是產品跟公司轉型突破才會下修跟上修 #晶碩 2023年EPS預估22.89 目
Thumbnail
隱形眼鏡就這三間上市櫃可以選擇 目前這個產業已經經歷過"想像期" 晶碩 精華都有過40倍跟35倍的本益比估值價格 成長期階段我認為生技醫療績優股的範圍比較大 15~25倍都有機會 除非產品出現競爭力下滑或是產品跟公司轉型突破才會下修跟上修 #晶碩 2023年EPS預估22.89 目
Thumbnail
由05/2023 NVDA 引領的生成式 AI 浪潮至今,若將2023年視為 AI 元年一點也不為過,以臺灣科技實力尤其在矽智財IP與半導體整個大族群串起的上中下游完整完整供應鏈與以傳統伺服器組裝與其周邊關鍵零組件。
Thumbnail
由05/2023 NVDA 引領的生成式 AI 浪潮至今,若將2023年視為 AI 元年一點也不為過,以臺灣科技實力尤其在矽智財IP與半導體整個大族群串起的上中下游完整完整供應鏈與以傳統伺服器組裝與其周邊關鍵零組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