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是否也覺得以下的場景似曾相似?家庭聚會上,親戚熱烈討論著哪支高股息ETF最「穩」,可以無腦存;辦公室裡,同事分享著趁著利率波動,買進長天期債券ETF賺價差的心法,好像不跟上就是傻瓜。
這些理財「顯學」,聽起來如此誘人,彷彿是一條通往財富自由的康莊大道。
但在我們往下聊之前,先暫停一下,請你先花三秒鐘,先回答以下問題,然後再往下看文章:
- 你曾經投資的產品中,有幾個是「自己真的了解它的收益來源與風險特性」的?
- 你會因為「朋友說這檔股票很穩配息」就買入,還是先去看財報?
- 你認為保險的功能是什麼?你最近買的保單,是符合這個功能,還是另有所圖?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你是在理財,還是在隨波逐流而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拿起鏡子,照亮那些被我們當成「奇蹟」的理財行為,一步步整理出真正屬於你的思路。
PART 1:把股票當債券養,追求虛幻的「安穩感」
台灣人對「配息」的愛,已經深植DNA,我們買進高股息股票、瘋搶月月配ETF,然後在收到配息通知書的那一刻,感覺自己真的有在理財。這是一種安心感,一種「我的錢真的在為我工作」的具體證明。
問題是什麼?
- 殖利率是浮動的,不保證年年配息
- 高殖利率可能反映企業前景惡化(股價跌更多),像是以前仁愛存的台塑四寶、中鋼
再問問你自己:
- 你買股票,是期待它「漲價」,還是「配息」? 如果它股價跌20%,你還能安心持有10年嗎?
- 「當初我買下它,是因為我深入研究過這家公司,堅信它的未來跟成長性?還是,我只是盯著它那5%、6%的殖利率,把它當成一個不會倒的定存?」
股票買來領利息,完全忽略股價風險,追求類似定存的穩定現金流,這種「賺了股息、賠了價差」的悲劇,每天都在上演。很多人為了追求現金流的安穩感,卻讓自己暴露在資本市場最大的風險中,承擔了高風險卻只得到低回報
PART 2:把債券當飆股炒,在避難所裡玩火
債券,在教科書裡是資產配置的「壓艙石」,作用是股災來臨時保護我們資產穩定度的。它的使命是「穩定」,而不是「刺激」,但是在台灣,債券(尤其是長天期、高收益債)被視為短線交易標的,投資人想透過短線進出賺價差
還看到了很多「老師」在節目上說:「聯準會要降息了!」、「現在是債券20年來最好的甜蜜點!」……於是,無數人像追逐AI概念股一樣,將資金湧入長天期債券ETF,天天盯著價格起伏,期待著「買在低點,賣在更高點」的價差盛宴。
問題是什麼?
- 債券的本質是「收利息」,價格波動來自利率與信用風險,所以你是預期接下來經濟會大壞,導致股市大跌或是公司信用變差嗎?
- 高收益債其實是高風險債,比較像是股債混種
再問問你自己:
- 你買長天期、高收益債的真正目的,是「穩定收息」還是「期待上漲」?如果通膨失控,聯準會有開啟升息循環,價格一跌,你會選擇加碼還是停損?
- 你買它的初衷,是為了「資產避險」,還是把它當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樂透彩券」?
當我們把降低資產風險的「煞車皮」,拆下來當「油門」踩,就等於親手關掉了投資組合的最後一道安全氣囊。在避難所裡玩火,這種刺激的代價,我們真的準備好承擔了嗎?
PART 3:把保險當萬能存錢筒,當成穩定成長工具
「這張儲蓄險利率比定存高,放著就對了!」、「用投資型保單來存退休金,有專家幫你管,省心!」、「這張壽險保本,而且每年穩定增值3%!」這些話術,是不是也曾讓你心動?
保險的核心是「保障」,但在台灣卻常常被「儲蓄」、「投資」、「增值」這些糖衣炮彈給迷惑,把它當成了最安穩的儲蓄甚至是增值的工具,「保障」反而變成了配角。
問題是什麼?
- 保單商品的本質是風險轉移,在遇到風險事件時,就能得到由保險公司提供相對於成本數倍的「保障」
- 儲蓄型保險報酬率偏低、流動性差、費用高,效率不如ETF
再問問你自己:
- 拿出你的保單,或回想一下你每年為「儲蓄型」或「投資型」保單繳了多少錢?
- 這個數字,佔了你年收入的多少比例?
- 如果這筆錢,在未來10年、20年你完全不能動用,你的財務彈性會受到多大影響?
- 為了這份號稱「穩定」的合約,你付出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真的划算嗎?
- 這張保單若沒有「利率回饋」,你還會買嗎?
- 你買這張保單,是為了「轉移風險」,還是為了「存錢」?
多數儲蓄型保單的致命傷,在於「高費用、低流動性」。你以為你在存錢,但實際上你的錢先被扒了好幾層皮,然後被關進一個你想拿出來,就得「斷骨求生」的牢籠裡,為什麼會這樣形容?因為沒發生事件提前解約,雖然看起來沒有額外費用,但其實都已經從你的保價金扣除了,你失去的,是用這筆錢去創造更高報酬的可能性
想一想,保險公司拿著你的錢去買債券獲取5%利息,再給你3%,如果你的目的是獲利或是利息,為甚麼不要自己拿著這筆錢去買債券就好了,還要給保險公司抽成?難道保險公司倒閉的風險會比美國政府違約或是蘋果、微軟...等大企業倒閉的風險低嗎?
理財商品用途清單

你可以試著逐項勾選,檢查自己是否用對資產用途
理財不是變魔術,而是資源對位
當你一步步誠實地回答了以上這些問題,恭喜你,你已經完成了理財中最困難、也最重要的一步—清醒地自我覺察。
你不再是那個隨波逐流,聽信市場風向的投資小白。你開始懂得質疑,懂得分辨,懂得為自己的錢包負起真正的責任。如果你的思緒已經整理好了,下一步就是行動!
留言告訴我你目前最大的資產使用困惑,我會挑出適合的再寫文章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