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何含義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問:「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不是說,你有什麼念頭,就有什麼現象與之相應;如果什麼念頭也沒有,現象也就無從生起呢?

 

聖嚴法師答:這兩句話是《大乘起信論》中的名句,也可說是佛教的唯心論,其義理相當深奧,現在僅就它的現象面加以說明。這兩句話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念頭和身體能夠改變環境,它不但包含心理學且超越心理學的層次。

 

以前者而言,人在苦悶、失意、悲觀、倒楣時,不論看到什麼、遇到什麼,都覺得不舒服、不對勁。當一個人被愛、愛人都很稱心如意,事業工作都順利,他會覺得世界很有希望,充滿活力。既然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境下,看同一個世界,會有不同的心理和身體的感受,「心生種種法生」就心理學的層次而言是講得通也可體會得到的。

 

另一個層次則比較高深。我們所看到、接觸到的人事物現像是怎麼來的呢?都是由於心的活動再加上身體的行為。心下了判斷,做了決定,然後由身體來執行這個決定,產生運作,因此使得環境改變。有人想買房子,於是他賺錢、存錢、再借一點錢,結果買得起房子了。

 

從佛教的立場看,我所主張的「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必須從自己內心做起,所以我提倡心靈環保。自己內心希望改變自己的品質,繼而從禮貌上、行為上,自我提升,然後用語言、行為影響他人,使環境改變。因此,「心生種種法生」是凡夫體會到也做得到的。

 

「心滅種種法滅」也一樣。我們看到仇人時,分外痛苦,但是,如果將心念轉變一下─ ─寬恕他、原諒他、同情他,以慈悲心對待他。當慈悲心一生起,怨恨就消失了;當你沒有怨恨的心時,他不再是仇人,「仇人」這個想法、「仇人」這個現象,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對任何一件事,只要念頭轉變或消失,外界也就沒有固定的、永恆的、不變的現象。現像是隨著我們念頭的轉變而變,這叫「心滅種種法滅」。

 

如果講到生死心,只要凡夫心生起,凡夫世界就出現;只要聖人心出現,凡夫世界就消滅。所以佛成佛時,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世界就不存在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慧林無畏.金剛安樂
7會員
802內容數
歸依自心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2025/08/09
最難放下的就是親情,這個東西難。那要真幹,真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那從哪裡?先要把親情淡化,淡化不是不孝父母,那你就搞錯了。你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真正落實,落實又不執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外面做得非常周到,那是什麼?外面做得非常周到是普度眾生,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
Thumbnail
2025/08/09
最難放下的就是親情,這個東西難。那要真幹,真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那從哪裡?先要把親情淡化,淡化不是不孝父母,那你就搞錯了。你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真正落實,落實又不執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外面做得非常周到,那是什麼?外面做得非常周到是普度眾生,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
Thumbnail
2025/08/08
度自己就要從這部經上下手,淨業三福是最高指導原則,我們一定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具備這個條件才能學佛,第二福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正式成為佛門弟子。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我講得很多,不是普通因果,這個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Thumbnail
2025/08/08
度自己就要從這部經上下手,淨業三福是最高指導原則,我們一定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具備這個條件才能學佛,第二福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正式成為佛門弟子。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我講得很多,不是普通因果,這個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Thumbnail
2025/08/08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部非常不可思議的殊勝經典,是佛經中的孝經。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集結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一同讚歎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無盡悲願。由此可知,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會有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護佑,常常唸誦、隨時唸誦,福至家門,吉祥平安。
Thumbnail
2025/08/08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部非常不可思議的殊勝經典,是佛經中的孝經。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集結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一同讚歎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無盡悲願。由此可知,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會有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護佑,常常唸誦、隨時唸誦,福至家門,吉祥平安。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