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狹窄恐猝死!心臟外科醫師治療解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提問:請問主動脈瓣狹窄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陳紹緯醫師:主動脈瓣狹窄大部分的原因,是老化造成心臟瓣膜打不開,如果心臟瓣膜打不開,心臟的血液就沒有辦法有效送到全身,血液沒有辦法送到全身之後,可能會有心臟衰竭的症狀。血液無法送到心臟的冠狀動脈,病人會有胸悶的症狀,有的病人會昏倒,甚至猝死來作為表現。

提問:請問主動脈瓣狹窄該如何治療?

陳紹緯醫師:主動脈瓣狹窄經過心臟超音波確認為重度之後,病人如果有症狀,建議儘速治療。 如果沒有得到治療,病人一般的壽命平均約兩年左右。目前治療的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開胸心臟手術,第二類是微創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

提問:請問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有何優點?

陳紹緯醫師: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的進行方式如下,首先必須將病人的胸骨打開,建立人工心肺機體外循環,暫時取代心臟的功能,再將心臟打開,舊的主動脈瓣切除,再植入新的人工瓣膜,之後,我們再脫離人工心肺機,完成整個手術。此項手術已經有多年的歷史及經驗,目前長期手術的結果都相當良好,大部分的病人也可以在低風險的狀況下完成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提問:請問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有何優點?

陳紹緯醫師:藉由先進的科技,我們將瓣膜壓縮在導管裡面。首先,病人大部分可以藉由局部麻醉的方式,以打針方式進行。藉由先進的影像系統定位,我們將瓣膜置換於原先退化的病灶,將其撐開之後將瓣膜植入。由於心臟不用停止,沒有傷口,病人恢復比較快,也可以有效降低高風險病人的手術危險。

提問:請問什麼是兩瓣型主動脈瓣?

陳紹緯醫師:主動脈瓣狹窄好發的病人,原則上分為兩大族群。第一類是屬於老年族群,這群病人就是由於年紀到了,瓣膜使用的年限已到,而老化、鈣化造成狹窄,通常病人八、九十歲。這一類的病人執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對於病人可以降低風險,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恢復。另外一類的病人他的瓣膜是先天性就有一些異常,正常的主動脈瓣有三片瓣葉,然而有1%到2%的病人,先天性瓣葉就少了一片,在兩個瓣葉的狀況下,這些病人的瓣膜會提早退化,大部分的病人會在50歲到60歲之間就發病,這類病人由於發病時間較早,一般我們會建議傳統的外科瓣膜置換手術。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些瓣膜置換手術完的病人,他能用外科瓣膜得到比較好的長期耐用性。第二,這些病人常常在主動脈上會有一些病灶,包括了主動脈瘤,在一次手術中可以進行主動脈瓣置換以及主動脈瘤的修補。

提問:請問人工瓣膜有哪些種類?

陳紹緯醫師:原則上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金屬瓣膜,第二類是生物瓣膜。金屬瓣膜的好處就是它相當耐用,它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這個金屬的材質放在人體內會容易產生血栓,所以病人必須要終身服用抗凝血劑。第二類型是生物瓣膜,生物瓣膜有不同的材質,包括了牛的瓣膜或是豬的瓣膜,它的好處是使用這類的瓣膜不用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它的壞處是這些瓣膜由於是動物組織做成的,放在體內會容易排斥,造成退化,一般視材質的不同,10年到20年可能要再次進行手術。

提問:請問什麼是經導管瓣中瓣手術?

陳紹緯醫師:生物瓣一般會有使用年限,正常的使用下在10年、20年之後這個生物瓣膜的材質會退化。我們可以利用外面的金屬框架植入經導管瓣膜,這樣的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不插管的狀況下執行。我們藉由鼠蹊部的傷口打針的方式,將瓣膜運送進原來退化的生物瓣膜內,將生物瓣膜撐開,再植入一個新的導管瓣膜。藉由心臟不停止沒有傷口的方式下,對病人進行二次手術,可以有效降低手術的風險以及增進手術後的恢復。

陳紹緯醫師:主動脈瓣狹窄經過心臟超音波確認為重度之後,病人如果有症狀,建議儘速治療。原則上身體狀況較佳、年紀較輕的病人,建議傳統外科瓣膜置換手術,可以得到較佳的長期結果,也可以將其他疾病在同一次手術中一起處理。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適用於高齡、高風險病人,可以藉由新技術來降低手術風險,增進手術後的恢復。建議病人和主治醫師做詳細的討論,根據病人自身的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照護線上的沙龍
38會員
739內容數
照護線上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3
「那是一位40歲的婦人,身形瘦小但是肚子卻像懷孕般隆起,每次搭公車時,都有人主動讓座。」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表示,「經過檢查後,其實是重度腹直肌分離,分離的距離達到10公分。」
2025/07/23
「那是一位40歲的婦人,身形瘦小但是肚子卻像懷孕般隆起,每次搭公車時,都有人主動讓座。」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表示,「經過檢查後,其實是重度腹直肌分離,分離的距離達到10公分。」
2025/07/17
「有位中年男性患者最初因嚴重蛋白尿前往腎臟科就診,經腎臟切片確診為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後,轉診至血液腫瘤科。」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李欣學醫師表示,「患者相當配合,積極接受治療,後續也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以鞏固療效。」
2025/07/17
「有位中年男性患者最初因嚴重蛋白尿前往腎臟科就診,經腎臟切片確診為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後,轉診至血液腫瘤科。」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李欣學醫師表示,「患者相當配合,積極接受治療,後續也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以鞏固療效。」
2025/07/15
僵直性脊椎炎,男女大不同!請醫師解說。
2025/07/15
僵直性脊椎炎,男女大不同!請醫師解說。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研究顯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急症,致死率高,48小時內若不治療,半數患者可能死亡。 最常見症狀是突發、撕裂般的劇烈胸痛,可能延伸到背部或腹部,高血壓是主要風險因素。 控制血壓、戒菸、均衡飲食、定期檢查,能有效降低主動脈剝離風險,特別對高危險群。
Thumbnail
研究顯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急症,致死率高,48小時內若不治療,半數患者可能死亡。 最常見症狀是突發、撕裂般的劇烈胸痛,可能延伸到背部或腹部,高血壓是主要風險因素。 控制血壓、戒菸、均衡飲食、定期檢查,能有效降低主動脈剝離風險,特別對高危險群。
Thumbnail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
Thumbnail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
Thumbnail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士,在8年前曾經爆發劇烈胸痛,送到急診室後,發現是A型主動脈剝離。」陳紹緯醫師指出,「當時緊急安排開胸手術,切除損壞的主動脈,並用人工血管重建升主動脈與主動脈弓。術後患者順利恢復,平安出院。」 後來患者再次被送進急診室,是因為發生新的B型主動脈剝離。
Thumbnail
「那是一位60多歲的男士,在8年前曾經爆發劇烈胸痛,送到急診室後,發現是A型主動脈剝離。」陳紹緯醫師指出,「當時緊急安排開胸手術,切除損壞的主動脈,並用人工血管重建升主動脈與主動脈弓。術後患者順利恢復,平安出院。」 後來患者再次被送進急診室,是因為發生新的B型主動脈剝離。
Thumbnail
「醫師,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我的主動脈瓣只有兩瓣,但是我沒有症狀,這樣有關係嗎?」30歲的李先生問。 「你的心臟超音波顯示已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且心臟功能已有退化現象」醫師翻開病歷說,「應該要及早開刀治療會比較好。」
Thumbnail
「醫師,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我的主動脈瓣只有兩瓣,但是我沒有症狀,這樣有關係嗎?」30歲的李先生問。 「你的心臟超音波顯示已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且心臟功能已有退化現象」醫師翻開病歷說,「應該要及早開刀治療會比較好。」
Thumbnail
「醫師,我爸剛剛在家突然說肚子很痛,然後就倒在地上。」家屬焦急地說明事發經過。70多歲的老先生虛弱地躺在急診推床上,顯得很不舒服。 「現在的血壓68/40mmHg!」護理師大聲回報數據。 老先生的腹部劇痛、明顯鼓脹,血壓又很低,代表可能有大量內出血的狀況。陳紹緯醫師指出
Thumbnail
「醫師,我爸剛剛在家突然說肚子很痛,然後就倒在地上。」家屬焦急地說明事發經過。70多歲的老先生虛弱地躺在急診推床上,顯得很不舒服。 「現在的血壓68/40mmHg!」護理師大聲回報數據。 老先生的腹部劇痛、明顯鼓脹,血壓又很低,代表可能有大量內出血的狀況。陳紹緯醫師指出
Thumbnail
他是一位50歲的男性,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倒在路邊沒有生命徵象,經過一連串的搶救之後,到了醫院的急診,經過葉克膜的置放,逐漸恢復生命徵象,一連串的檢查發現,其實有很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
Thumbnail
他是一位50歲的男性,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倒在路邊沒有生命徵象,經過一連串的搶救之後,到了醫院的急診,經過葉克膜的置放,逐漸恢復生命徵象,一連串的檢查發現,其實有很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
Thumbnail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狹窄惡化,患者可能出現頭暈、胸痛、昏厥、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出現昏厥,患者平均存活期只有3年 !趕快來了解!
Thumbnail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狹窄惡化,患者可能出現頭暈、胸痛、昏厥、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出現昏厥,患者平均存活期只有3年 !趕快來了解!
Thumbnail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沒有自覺。隨著動脈阻塞狀況惡化,供應下肢的動脈血流愈來愈少,使下肢較為冰冷,且漸漸無法滿足肌肉活動的需求,王奇彥醫師說,患者可能在行走50、100公尺後因為疼痛而出現跛行,必須停下來休息,症狀才能夠緩解,但若繼續走路,疼痛又會惡化,稱為「間歇性跛行」
Thumbnail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沒有自覺。隨著動脈阻塞狀況惡化,供應下肢的動脈血流愈來愈少,使下肢較為冰冷,且漸漸無法滿足肌肉活動的需求,王奇彥醫師說,患者可能在行走50、100公尺後因為疼痛而出現跛行,必須停下來休息,症狀才能夠緩解,但若繼續走路,疼痛又會惡化,稱為「間歇性跛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