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顯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急症,致死率高,48小時內若不治療,半數患者可能死亡。
最常見症狀是突發、撕裂般的劇烈胸痛,可能延伸到背部或腹部,高血壓是主要風險因素。
控制血壓、戒菸、均衡飲食、定期檢查,能有效降低主動脈剝離風險,特別對高危險群。
介紹
主動脈剝離聽起來陌生,但它是一種來得快、危險性高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在幾秒內讓人從好好的變成劇痛難耐,甚至危及性命。尤其高血壓患者或有家族病史的人,更要小心!這篇文章用簡單的方式,介紹主動脈剝離是什麼、它的症狀和風險,以及如何預防,幫助一般民眾了解並保護自己,適合關心健康的朋友閱讀。
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像一條高速公路,從心臟把血液送到全身,包括腦部、腹部和四肢。它的血管壁有三層:內層(內膜)、中層(中膜)、外層(外膜)。當內層出現裂縫,血液衝進中層,形成一個「假腔」(錯誤的血流空間),把血管壁撕開,這就是主動脈剝離。
假腔的問題:假腔會壓縮正常的「真腔」,讓血液無法順利流到器官,造成腦部、腎臟或腸道缺血。假腔壁也很脆弱,容易破裂,導致大出血或心包填塞(心臟被血液壓迫),危及生命。
分類:根據Stanford分類法,主動脈剝離分為:
-A型:影響升主動脈或主動脈弓,危險性高,需緊急手術。
-B型:影響降主動脈,較常以藥物控制血壓治療。
嚴重性:2020年《循環:心血管質量與結果》研究顯示,主動脈剝離發生率約每10萬人有2.6-3.5人,但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若不治療,2個月內死亡率達70%。
主動脈剝離的症狀:
主動脈剝離發作突然,常讓人措手不及。最典型的症狀是:
劇烈撕裂性胸痛:
-90%患者會突然感到像「刀割」或「肌肉撕裂」的胸痛,從前胸延伸到後背、脖子或下背部。2023年《早安健康》指出,患者常形容這是「人生中最痛的感覺」。
-痛感可能隨血流移動,從胸口到腹部或腰部。
全身症狀:
-高血壓:60%患者發作時血壓飆高,左右手血壓差超過20mmHg也可能是警訊。
-呼吸困難、聲音沙啞:因假腔壓迫氣管或神經。
-頭暈、昏厥:腦部血流不足,可能像中風。
-臉色蒼白、冒冷汗:因劇痛或休克。
器官缺血症狀:
-腦部:半身無力、說不出話,類似中風。
-心臟:心肌梗塞或心包填塞,導致心跳停止。
-腎臟或腸道:腹痛、腰痛,甚至器官壞死。
-肢體:下肢無力、脈搏弱或無脈搏。
與心肌梗塞的差別:
-主動脈剝離的胸痛是「撕裂感」,痛到背部,發作更快;心肌梗塞多為「壓迫性胸悶」,伴隨冷汗和左臂痛。
-主動脈剝離致死率更高,搶救時間更短,需立即送醫。
非典型症狀:有些人(尤其更年期女性)可能只有腹痛、頭暈或全身無力,易被誤診為感冒或腸胃問題,延誤治療。
誰容易得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好發於50-70歲男性,但年輕人也有風險。以下是高危險群:
高血壓患者:
90%主動脈剝離與高血壓有關,長期高血壓讓血管壁老化、變脆。2022年《衛生福利部》指出,高血壓是主要誘因。
血壓忽高忽低(如情緒激動)更易引發剝離。
動脈硬化:
高血脂、高血糖或吸菸導致血管硬化,增加內膜破裂風險。
遺傳或結締組織疾病:
馬凡氏症候群:一種遺傳病,血管壁較弱,手長腳長、關節軟Q的人需注意。
先天性主動脈狹窄或瓣膜異常也增加風險。
外傷或高強度活動:
車禍、胸部撞擊或舉重過量,可能傷害主動脈內膜。
2021年《康健雜誌》提到,高強度重量訓練是年輕人的風險因子。
其他因素:
使用古柯鹼(引發急性高血壓)。
家族史:有親人得過主動脈剝離,風險增6.8倍。
年輕化趨勢:台灣近年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現象,40歲以下患者約占10-20%,與壓力大、不健康飲食有關。
主動脈剝離的後果與治療
後果:
急性併發症: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腸壞死或肢體壞死。
高死亡率:若不治療,1小時死亡率增加1%,48小時內達50%。
長期影響:即使手術成功,術後併發症多,需終身控制血壓。
治療:
A型剝離:需緊急手術,切除病灶、置換人工血管,成功率約70%,術後3年存活率90%。
B型剝離:以藥物為主(如乙型阻斷劑、血管擴張劑),控制血壓,必要時手術。
急救關鍵:發作後立即送醫,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爭取搶救時間。
如何預防主動脈剝離?
好消息是,主動脈剝離多與生活習慣有關,透過改變能降低風險!以下是實用建議:
控制血壓:
每天量血壓,保持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mmHg。
高血壓患者遵醫囑服藥,勿自行停藥。
避免情緒激動,試試冥想或深呼吸紓壓。
健康飲食:
採「少油、少鹽、少糖」飲食,如得舒飲食(DASH),多吃蔬果、全穀類。
減少紅肉、反式脂肪、含糖飲料,選擇Omega-3豐富食物(如鮭魚、堅果)。
2020年《Health Blog》建議,控制高膽固醇食物,保護血管。
戒菸與限酒:
吸菸讓血管收縮、硬化,增加剝離風險,戒菸是首要任務。
飲酒適量,每日不超過1-2杯(女性1杯,男性2杯)。
規律運動:
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增強血管彈性。
避免高強度重量訓練,改選瑜伽或慢跑,特別對年輕人。
控制體重:
維持BMI在18.5-24,減少血管壓力。
減重以飲食為主,搭配運動,每週減0.5-1公斤最健康。
定期健康檢查:
高危險群(高血壓、家族史、馬凡氏症候群)每年做心臟超音波或動脈硬化檢查。
40歲以上或有三高者,定期驗血脂、血糖。
保暖與穩心情:
冬天氣溫驟降易引發血壓上升,注意保暖。
保持心情平穩,避免過度壓力或驚嚇。
注意事項:
什麼時候立即就醫?:
突發劇烈胸痛、背痛,伴隨呼吸困難、頭暈或半身無力,立即撥119。
即使症狀不典型(如腹痛、咳嗽),若持續惡化也需就醫。
特殊族群:
孕婦:懷孕後期血壓高,剝離風險增,需定期產檢。
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如氣喘),需格外警覺。
年輕人:勿輕忽高血壓,特別是有家族史者。
別信迷思:主動脈剝離無法靠「早期發現」預防,因為多數發作前血管看起來正常。重點是控制風險因子。
結論:
主動脈剝離是奪命的急症,劇烈胸痛是最大警訊,高血壓是罪魁禍首。
雖然它來得快又危險,但透過控制血壓、戒菸、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能大大降低風險。
每天量血壓、多吃蔬果、保持好心情,從小改變開始,讓你和家人遠離這可怕的疾病。
健康血管,安心生活!
參考資料:
DeMartino, R.R., et al. (2018). Population-Based Assessment of Aortic Dissectio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DOI10.1161CIRCOUTCOMES.118.004689
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 (2020). 主動脈剝離衛教資訊.
康健雜誌 (2021). 主動脈剝離症狀與預防.
iHealth (2018). 預防主動脈� samarb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