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富二代、不靠伴侶資助,也能穩穩累積自由人生的底氣-
每日自律1%的奇蹟:單身女子如何用200萬開始打造穩定財務未來 副標:不是富二代、不靠伴侶資助,也能穩穩累積自由人生的底氣
一、理財,不是有錢才開始
我不是財經背景,在學校也是數學每次都是我的罩門,也不是高收入族群。當我開始認真理財時,帳戶裡沒有千萬資產,沒有被動收入,也沒有爸媽給的房子,只有——200萬元存款,靠著近十年行政工作積蓄與節制累積而來。沒有驚天動地的翻身故事,只有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
就像健身需要日復一日的訓練,理財也是一種「自我照顧」:不是為了多快致富,而是讓自己不再焦慮、不再失控,慢慢建立安全感與選擇權。
二、我怎麼存到人生第一個200萬?
你可能會問:「妳是怎麼存到第一桶金的?」
老實說,我沒有靠投資暴賺,也沒有創業成功的故事。有的,只是:單身、低花費、不追流行、習慣記帳。
我是七年級生,剛出社會時選擇住家裡,每月繳2萬家用,節省通勤與生活成本。第一份工作收入不高,但我記得很清楚,每筆支出都會記帳、檢討。剛開始還是會亂買、跟風,但後來換了工作,媽媽竟把我原本上繳的家用一毛不差地存起來給我,讓我真正理解:
存下來的錢,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錢。
從那天起,我開始更有意識地管理金錢:
- 每日記帳,掌握花費去向
- 不追求名牌,維持簡約生活
- 手機能用四年就不換
- 穩定工作收入+分配紀律,創造資產空間
我不覺得自己過得苦,我只是把焦點放在「更自由的未來」而不是「即時的快樂」。
三、200萬可以怎麼配置?
我的理財第一步是「穩健資產+現金控管」
剛開始投資的我,對股市其實滿陌生的,也怕虧錢。為了不讓理財變成壓力,我選擇用「簡單、紀律、有現金控管」的策略對抗人性中的心魔。
我的核心策略就是:以追蹤大盤ETF為主軸,搭配配息型ETF,有存款才加碼投入。
整體資產配置如下:

這些部位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靠每月分批投入,視存款情況與市場狀況調整。例如:大盤下跌 5~10% 才考慮進場,並依據當月是否有額外餘裕來決定是否加碼,避免衝動與資金壓力。
小提醒:投資不是比誰衝得快,而是學會在波動中保持冷靜、有節奏地走自己的路。
「不是每個月都非得買股,而是有現金、有價值,才是買進的好時機。」成為我面對情緒波動時最穩的提醒。
四、給年收50~90萬的妳:開始,不用等到變有錢
如果妳目前年收約在50~90萬元間,卻總覺得「我現在沒錢,等以後再理財」,我想給妳三個起點建議:
1. 用『比例法』規劃生活與投資
這是一個簡單好記的分配方式:
- 60%日常支出(房租、交通、飲食)
- 10% 預備金(放活存、定存或緊急基金)
- 30% 投資(ETF定期定額、保險、學習費用)
這個比例不是絕對,而是一種開始建立「資金分流」的思維練習。
2. 一張ETF就能開始,別想太多
不了解股票?沒關係。挑一檔你願意長期持有的ETF就好。
我沒有用固定扣款,而是根據市場下跌幅度與是否有存款餘裕來分批投入。例如:大盤跌5%時觀察、跌10%時開始布局、確認有存款才會行動。這樣能減少恐慌下錯誤操作,也不會因衝動購買陷入資金窘境。
3. 理財其實是穩定情緒的練習
存到一筆緊急預備金,我知道自己不會被突發事件擊倒。 看到資產慢慢累積,即使只是幾千元,我知道自己正往理想的生活前進。
理財不只是錢的數字,更是「我對自己有掌控感」的開始。
五、結語:不靠誰,也能好好過
不是妳變有錢才開始理財,而是妳開始理財,才漸漸變得更有底氣。
我不是理財專家,只是一位單身女子,憑藉近20年職場經驗與每日1%的自律,用紀律、簡約和思考,一步步打造穩定人生。
妳也可以。
從一筆小錢開始、從每月一張ETF開始、從今天寫下一筆花費開始。
願妳也擁有自己的「1%行動存摺」,在日常中慢慢累積那份不依賴、不害怕、也不慌亂的自由。
下一篇預告: 《每日自律1%的奇蹟》21週主題總覽|財務體質強化對策 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