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家的語言,反映的往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潛藏著這個國家文化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最近在學習越南語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細節,讓我開始從語言的角度,重新理解越南這個國家。
夫妻排序也有文化差異?
例如在稱呼夫妻倆時,中文是先「夫」後「妻」,但越南語裡卻是 hai vợ chồng ——「二(hai)+老婆(vợ)+老公(chồng)」,是「妻」在前,「夫」在後。這樣的順序是不是透露出越南家庭中,女性地位更高?似乎也反映出一種對女性的尊重呢?
沒有鞋櫃?那鞋子放哪?
越南人在表示放鞋子的地方時,並不是用「鞋櫃」或「鞋架」這種具體的詞,直接就說「放鞋子的地方」(chỗ để giày)。這種直白的表達方式,還滿有趣的,有一種實用主義的寫實感。
甜的水?水壓水果?
在飲料的表達上,越南語也很有趣。像「汽水」這個詞,就是「甜的水」。而「果汁」的說法則是:水果名+壓(ép)+水(nước),例如「nước ép táo」就是蘋果汁,意思是「壓出來的蘋果水」。但特別的是,只有柳橙汁(cam ép)可以省略「水」這個字,直接把「柳橙」和「壓」連在一起,不用加「水」。可能是因為柳橙汁實在太常見了?也有可能是柳丁本身就可以直接壓出汁,而其它的水果的水份比較少,需要加水。
冷=冰?新加坡也一樣
越南語裡,「冰」與「冷」的界線很模糊,這點跟新加坡有點像。我先生(新加坡人)有時會買礦泉水來喝,我們為什麼要礦泉水喝,你們的自來水不是可以直接喝嗎?他說:「因為我要喝冷的啊!」我說:「水龍頭出來的水不就是冷的嗎?」這才發現,原來他說的「冷」其實是「冰的」意思。越南語也是如此。
像「冰箱」在新加坡叫「冰櫥」,越南語則是「tủ lạnh」,意思是「冷的櫥櫃」,說法也是一樣的。而「水」這個字在新加坡和越南,都是指飲料的意思,而不是真的「水」。越南沒有單獨「飲料」這個詞彙。
顏色的語感也很有意思
越南語裡,「xanh」是指青色,涵蓋「藍」與「綠」的詞,中文會分開說的兩種顏色,他們用一個字來包辦。那怎麼區分呢?加個形容詞就好了。如果是加上海洋的「洋」「xanh dương」就是藍色;加上「樹葉」「xanh lá」就是綠色。這種搭配很直接又充滿畫面感。
飯後來點「清洗嘴巴的食物」?
「飯後甜點」在越南語裡是 món tráng miệng,直譯是「清洗嘴巴的食物」,這個說法真的超可愛!原來飯後吃甜的,是為了清爽一下口感,用語也好誠實啊~
圓環到底要怎麼說?
最後一個讓我覺得特別的是,在胡志明市,馬路上常看到的圓環(roundabout),越南語並沒有專門的詞。他們會用「路口」加上數字來描述,五個路口以上就可以算是圓環,因為五個路口以上就構成一個圓環。所以我還要知道那個路口有幾個岔路才能表達那個詞嗎?還是因為大多是騎機車,所以自然習慣這種判斷方式?
越南語真的滿有意思的,這些學越南語過程中的小發現,讓我對越南這個國家多了一點認識,也多了一點親切感,更了解他們的文化。原來語言真的可以藏著這麼多文化上的差異,還滿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