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科技 (Calm Technology) 最早是在 1990 年代由威瑟 (Weiser) 與布朗 (Brown) 在學術領域提出的理論架構,為科技互動產品 (如:物聯網、穿戴裝置、智慧家電等),提供實用性的設計建議。
為未來產品 (也就是現在) 提出的一種設計原則,將設計的焦點從「科技」拉回「使用者的需求」,提出一種在使用過程中使人感到「平靜」的產品,是為「平靜科技」。
平靜科技定義
在使用者與科技產品的互動過程中,因設計產品時適當的考量了使用者的注意力上限、產品可靠性及產品使用的情景脈絡,使得使用者間接感到「平靜」的設計,是為平靜科技 (Calm Technology)。平靜科技並不是在「創造平靜」,而是在「避免惱人的設計」。
平靜科技不是在說明如何「創造平靜」,而是在討論如何設計「避免惱人的」、「避免令使用者不堪負荷」的科技產品。
平靜科技理論出現在人類越來越受到科技產品所圍繞的時空背景,從最早的多人一機 (多個人共同使用一台機台)、到一人一機 (一個人使用一個機台),時至今日,已經來到「一人多機」的時代。而在人類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應對這樣的科技發展呢?
因此學者們才提出「平靜科技」的概念,以利在科技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確保仍是科技服務著人類,而非科技干擾著人類。
手機、藍芽耳機、智慧手錶是同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的科技裝置,甚至更多
平靜科技的設計原則
在大家對於平靜科技有基本的認識後,以下將更具體的討論若想將「平靜科技」概念導入設計,實際上可以有哪些重點設計原則需要遵守與考量。
核心三點原則
- 考量注意力的有限性:在設計科技產品時考量到人們有限的注意力,以消耗使用者最少注意力、減少對使用者干擾、隱藏在環境背景中做為設計檢核點。
- 具備充足的產品可靠度:確保科技產品在故障時,仍確保基本功能的運作或有相對容易的處置方法。
- 符合使用者、社會的情境脈絡:適時提供使用者與利害關係人,在與科技產品互動時所需的資訊及反饋,並確保產品能夠符合使用情境及社會習慣的要求。
平靜設計八個原則
這個部分直接引用《平靜科技——不擾人的設計原則與模式》整理出的八個原則。
- 科技需索求最低限的人類注意力:這是作為平靜科技設計考量的基本前提,為了使人們保有充足的注意力,因此在設計上要避免不需要、但卻佔用使用者注意力的設計元素。
- 科技需傳達與創造平靜 (功能上的,而非美感、情緒上的): 再次強調,書中所謂「創造平靜」的意思是,若使用者在恰當時機收到恰當的訊息、使用回饋,會在與產品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平靜及安心的感受;而不是在說當你看到產品外觀時而感受到平靜。
- 科技需善用外圍傳達形式:引用心理學的理論,將人的注意力區分為「核心注意力」及「外圍注意力」。以開車為例,核心注意力是專注在前方「視覺」的「中心區域」;而外圍注意力就是視覺邊界 (包含後照鏡的畫面、儀表板的內容)、聽覺 (喇叭聲、後座乘客的談話聲)、觸覺 (直接透過旋鈕調整收音機、風扇等)。並透過區分使用目的之重要層級,將較不重要的內容置於外圍環境中。保留了使用者核心注意力不被干擾,同時在有需求時,仍能透過外圍環境來覺知與產品的互動狀態。
- 科技需強化最佳的科技特性與最佳的人性:強調科技仍須服務人的目的 (人性) 的宗旨,並提到科技裝置可透過「建設性的情感」來強化經驗,以提供產品互動上的正向回饋效果。
- 科技必須能溝通,但不一定要說話
- 科技需在出問題時也能運作:此點強調了科技產品仍需具備一定的可靠性,盡量避免在失去電力或網路時,就完全失去產品功能。或至少盡可能設想到不同的極端情境,以因應各式各樣的互動情形。
- 恰當的科技是解決問題所需的最少科技:此點結合了人本需求及產品可行性的考量,在確保滿足需求的前提下,透過最簡單、最小量的科技,就是恰當的設計。
- 科技需尊重社會常規:最後一點強調了科技產品必須確保社會規範及期待,若無法符合社會常規的科技產品,通常也會讓人感到「非常的不平靜」。像是沒有顯示錄影燈號的 Google 眼鏡,很容易讓旁人一直有種「被窺視」的不平靜感受。
如何導入平靜科技在科技產品設計中?
了解平靜科技的概念、定義,以及設計原則後,再來就是要談談要如何將「平靜科技」的概念,導入在科技產品的設計之中呢?
平靜科技的設計重點
一、適境指示
我們在於科技產品互動時,十分仰賴不同的「狀態指示」,適當的指示可以讓我們明白產品目前的狀態,引導著使用者該進行什麼樣的互動。但往往科技產品與我們互動的時候,時常需透過「叫喊」的方式實現,例如:手機跳通知、下課鐘響等,因此,要如何設計產品的「叫喊」方式就成為是否能夠實現平靜科技的重要關鍵。
我們應該依照適當的情境,給予使用者適當的回饋,而這就被稱作「適境指示」。那應該如何進行設計實踐呢?基本上有三個面向可著手:
- 分析使用者與產品互動的不同階段:透過時間或互動行為的順序拆分產品互動的流程,以及再細細的去檢視與產品互動的前、中、後三個階段,確保每個階段使用者都能夠清楚且安心的理解該如何與產品進行互動。
- 區分注意力層級:基於使用目的及使用需求,可區隔出不同重要性的注意力內容,思考哪些內容適合作為可引起使用者核心注意力關注之內容;而哪些內容要放入外圍注意力中。
- 找到適配的狀態提示方式:基於 2. 的分級,並思考不同的形式 (視覺、聽覺、觸覺),在其使用情境下為最合適的提示方式。
二、善用外圍 (周遭) 覺知:預設呈現狀態為被忽略的指示設計
在目前科技產品的設計中,比較受忽視的設計考量點在於「周遭覺知」的部分,有時設計的太過於占用人們的注意力,有時又未能妥善結合「周遭覺知」的設計手法。
周遭覺知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預設為被忽略的指示設計」,也就是在一般情況下可能不一定會注意,但若使用者有需求時卻可以依循或參考的指示設計。
舉例來說,飛機上的廁所有人燈號就是一種運用周遭覺知的設計,預設上可能不一定需要被每個人、在任何時間都被看到,但只要使用者有需求,可以透過最快的方式看到廁所是否有人使用。
平靜科技的設計考量矩陣
在進行平靜科技的設計發想時,主要可以以兩個構面進行交叉發想:
- 構面一:使用者、環境、資訊 (內容)
- 構面二:情境、提示形式、使用方式、極端案例

平靜科技的設計考量矩陣,以智慧穿戴裝置為例
透過這個設計考量矩陣,再搭配平靜科技概念及平靜科技的設計原則進行檢視,基本上可大略的協助設計師可以發現一些應該要去權衡、評估的設計點。作為某種協助設計師著手可進行設計的簡單方法。
平靜科技,作為一種科技產品的理想
在 1990 年代,學者威瑟 (Weiser) 與布朗 (Brown) 就預想到了當科技越來越進步,隨之而來也會造成一些問題,因此提出了「平靜科技」的設計原則,避免「科技有一天會變得太吵」而做準備,提出了「平靜科技」,描述一種恰當、並考量使用者實際需求的科技產品典型。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科技產品都該「如此平靜」,像是緊急情況的警報,就必須維持它們的尖銳及刺耳確保所有人都意識到「危急」這件事。但除了這些特殊目的的科技產品之外,我想大家都會希望大部分的科技產品都應該安靜下來,只在我們需要它們的時候,進行最小、最平靜的互動模式,進而完成我們的使用目的。
總而言之,平靜科技 (Calm Technology) 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透過對注意力、可靠性與情境脈絡的細緻考量,讓科技在背景中默默運作,僅於必要時適度回應使用者需求。它不追求過度華麗或主動吸引,而是致力於降低對於使用者的干擾,確保科技成為人類生活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參考書目:《平靜科技——不擾人的設計原則與模式》(Amber Case 著 / 劉美均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