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我跟長谷川走進橘園的瞬間,腦子裡其實還在想一件事:憑什麼巴黎的橘子可以享受杜樂麗花園裡的玻璃豪宅,比我大學宿舍還要豪華?這不公平。長谷川聽到後鼻音全開:「欸~~畢竟這裡可是拿破崙三世親手交代要蓋的啊,橘子比你重要多啦!」他講得好像親眼看過一樣。
橘園本來真的就是橘子的度假村,1852 年建好後,專門讓怕冷的柑橘樹搬進來過冬。後來橘子退場,藝術上台。這裡慢慢變成展覽場,直到 1927 年,終於迎來了今天的鎮館之寶——莫內的「睡蓮」。這八幅巨型「睡蓮」不是隨便掛上去的,而是莫內晚年親自規劃的。他要的不是一堆畫框,而是「水面包圍人」的體驗,所以才會有今天的橢圓展廳,天光灑下來,真的像你掉進莫內的池塘裡。

除了莫內,這裡還藏著一整套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重量級陣容:雷諾瓦、塞尚、馬蒂斯、畢卡索、莫迪利亞尼、德朗……簡直是畫壇復仇者聯盟集結地。雷諾瓦那種臉圓圓、皮膚會發光的人物畫,看久了會覺得他是不是在偷偷幫大家上 BB 霜;塞尚的蘋果則讓我一直想問一句:「這些水果到底吃不吃得了?」難怪人家說塞尚是「現代繪畫之父」,他硬是把蘋果畫到全世界都服氣。
馬蒂斯的顏色亮得像大聲公,畢卡索的線條怪到讓我想起小學同學不小心畫錯的自畫像,莫迪利亞尼的人物全都脖子拉長兩倍,看得我一度以為走錯棚進了長頸鹿特展。
但笑歸笑,這些作品被放在這裡,其實是延續一個法國特色:浪漫可以很嚴肅,嚴肅裡面又一定要帶點奇怪的美感。從「橘子保暖」到「畫作安置」,巴黎人好像一直很會把不搭嘎的東西放在一起,最後卻意外合理。
走進橘園,你會感受到一種神奇的轉換:一邊是橘樹的前世,一邊是睡蓮的今生。歷史上這裡的居民從柑橘變成了畫布,巴黎人靠它從冬天的果香一路走到了藝術的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