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鏡腳本中標明技術細節,是確保拍攝順利進行、團隊溝通無誤的關鍵步驟。技術細節的標註越清晰,後續拍攝與後製的效率就越高。以下我將從標註的類別、具體標註方法、常用符號與術語、實際範例四個方面,詳細說明如何在分鏡腳本中標明技術細節。
一、技術細節的標註類別,技術細節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1. 鏡頭規格
- 鏡頭類型(如特寫、中景、全景)
- 鏡頭角度(如平視、俯視、仰視)
- 運鏡方式(如推鏡、拉鏡、跟拍、搖鏡)
- 鏡頭焦距(如廣角、長焦)
2. 攝影機設置
- 攝影機機位(如固定、手持、穩定器、軌道)
- 拍攝速度(如正常、慢動作、快動作)
- 光圈與景深(如淺景深、深景深)
- 白平衡與色溫(如日光、鎢絲燈)
3. 燈光設計
- 主光源方向(如側光、背光、頂光)
- 燈光類型(如柔光、硬光、自然光)
- 燈光強度(如高對比、低對比)
- 特殊燈光效果(如剪影、輪廓光)
4. 聲音設計
- 對白錄音方式(如領夾麥克風、指向性麥克風)
- 環境音需求(如車流聲、鳥叫聲)
- 音效提示(如門鈴聲、爆炸聲)
- 背景音樂風格(如緊張、溫馨)
5. 後製需求
- 特效標示(如CGI、綠幕合成)
- 色彩處理(如冷調、暖調、黑白)
- 轉場方式(如切換、淡入淡出、溶解)
- 字幕與圖層需求
二、具體標註方法
方法1:文字描述法
在每個分鏡下方或旁邊,用簡潔的文字描述技術細節。
範例:
鏡頭3:中景,平視,推鏡
- 攝影機:穩定器跟拍
- 燈光:側光柔光,低對比
- 音效:環境風聲
- 後製:暖調色溫
方法2:符號標示法
使用標準化的符號快速標註技術細節,適合快速識別。
常用符號:
- CU:特寫(Close Up)
- MS:中景(Medium Shot)
- WS:全景(Wide Shot)
- POV:主觀視角(Point of View)
- PAN:搖鏡(Panning)
- TILT:仰俯鏡(Tilting)
- DOLLY:推拉鏡(Dolly Shot)
- ZOOM:變焦鏡(Zoom Shot)
方法3:顏色編碼法
使用不同顏色標示不同類型的技術細節,適合視覺化識別。
顏色對應:
🔵 藍色:鏡頭規格
🟢 綠色:攝影機設置
🟡 黃色:燈光設計
🔴 紅色:聲音設計
🟣 紫色:後製需求
方法4:數字編號法
為每個技術細項分配編號,便於快速查找與對應。
範例:
鏡頭5:
- 內容:主角打開門,看到驚喜的派對
- 技術細節:[1][2][3][5]
編號對應表:
- [1]:全景,俯視
- [2]:手持攝影機
- [3]:自然光 + 補光
- [4]:環境歡呼聲
- [5]:慢動作效果
三、常用符號與術語對照
鏡頭類型
CU=特寫(Close Up)
MS=中景(Medium Shot)
WS=全景(Wide Shot)
ECU=大特寫(Extreme Close Up)
鏡頭角度
HIGH=高角度(俯視)
LOW=低角度(仰視)
DUTCH=傾斜角度(Dutch Angle)
運鏡方式
PAN=水平搖鏡
TILT=垂直仰俯鏡
DOLLY=攝影機推拉
TRACK=橫向跟拍
攝影機
STEADY=穩定器
HANDHELD=手持
TRIPOD=三腳架
燈光
KEY=主光
FILL=補光
BACK=背光
PRACTICAL=實際光源(如檯燈)
後製
VFX=視覺特效
SFX=音效
CG=電腦生成影像
四、實際範例:完整技術細節標註
場景:主角發現神秘信件
鏡頭1:
【畫面描述】
主角站在書桌前,目光被桌上的一封信吸引。
【技術細節】
- 鏡頭類型:MS(中景)
- 鏡頭角度:平視
- 運鏡方式:固定
- 攝影機:三腳架
- 燈光:側光柔光,低對比
- 音效:環境安靜,時鐘滴答聲
- 後製:冷調色溫
鏡頭2:
【畫面描述】
特寫信封,上面有陌生的字跡。
【技術細節】
- 鏡頭類型:ECU(大特寫)
- 鏡頭角度:俯視
- 運鏡方式:緩慢推鏡
- 攝影機:軌道
- 燈光:頂光,製造神秘感
- 音效:心跳聲逐漸加強
- 後製:淺景深效果
鏡頭3:
【畫面描述】
主角伸手拿起信,手指微微顫抖。
【技術細節】
- 鏡頭類型:CU(特寫)
- 鏡頭角度:平視
- 運鏡方式:跟拍
- 攝影機:穩定器
- 燈光:側光,強調手部輪廓
- 音效:紙張摩擦聲
- 後製:慢動作(50%速度)
五、標註技術細節的最佳實踐
1. 保持一致性
- 使用統一的符號、術語與格式。
- 建立團隊共用的技術細節對照表。
2. 簡潔明瞭
- 避免過於冗長的描述,使用關鍵詞與符號。
- 重點標註對拍攝影響最大的技術細節。
3. 考慮執行可行性
- 標註的技術細節必須是團隊能夠實際執行的。
- 避免標註過於複雜或成本過高的技術需求。
4. 預留彈性空間
- 標註「建議」而非「絕對」的技術細節。
- 為現場調整留出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