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寫於 2025年9月 灣聲拜三聽什麼音樂沙龍--「編曲」聆聽後感想
小時候練琴時,〈小星星變奏曲〉是我心目中的神曲。它旋律簡單、人人聽得懂,但同時又能展現技巧,是一首既能讓人感到親切、又能感受到複雜性的曲目。
昨晚在灣聲沙龍音樂會中,李哲藝老師用〈生日快樂〉變奏曲,讓所有參與者真切體會到編曲的力量。原本再熟悉不過的旋律,忽而出現了卡門的動感,忽而有了佛曲風,甚至搖身一變成Lady Gaga的舞曲。現場的驚呼與笑聲此起彼落,也呼應李老師提到的編曲四大元素,以及編曲家如何利用創意展現旋律無限的可能性,賦予音樂新生命,新感受與新驚喜。
時代的課題
當晚,除了李老師深入淺出地介紹編曲的專業及演示,現場聽眾的提問也帶出值得思考的面向:例如:在技術層面上,作曲與編曲孰難孰易?李老師回應說,作曲必須擁有原創能力,而編曲則要讓原創更精彩、更多元;原創曲目的旋律因聽眾已熟悉,所以容易被接受,而編曲為其注入新的色彩,讓作品能適應不同情境並被更多人傳唱,達到廣布流傳與前後傳承的效果,是以,兩者是無分上下而是互補綜效的。
也有聽眾問到AI技術的出現對作曲家的衝擊,李老師坦言AI是不可逆的趨勢,作曲家應善用AI作為協作夥伴,加速完成工作、提升效率,但音樂的精華與神韻仍是人類創作者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此外關於版權與授權…等相關提問都極具深度與務實,讓當晚主題內容更加豐富。
推廣的力量
當天沙龍現場座無虛席,有電影導演、音樂老師、企業家,也有喜愛音樂的小朋友和外國朋友參與,顯示灣聲音樂沙龍已成為推廣音樂教育的重要平台。沙龍最後由黃少華副董以〈荒城之月〉和〈雁兒在林梢〉為例,分享他觀察聽眾和演出者對音樂的感受,雖自稱音樂外行,但去年參加了106場灣聲音樂會,副董說,很多曲目他都聽過許多次,但每當音樂響起,他都有新的感受和感動,我想這就是音樂跨界的溝通力。
編曲的價值
綜整音樂會李老師分享的內容,歸納出「有價值」的編曲必須具備的三個元素:
- 委託者稱心 — 回應需求,貼合初衷與情境;
- 演奏者盡興 — 充分發揮,淋漓展現音樂之美;
- 聽眾者動心 — 觸動共鳴,領略其中巧思與樂趣。
三者合一,方能成就動人心弦的編曲。
離開音樂會時,我心中浮現一句話:「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從〈小星星〉到〈生日快樂〉再到〈荒城之月〉,這一夜,我領略了「同中求異」的驚喜,也感受到「異中求同」的凝聚——原來音樂不只是一種聲響,更是一種讓人彼此靠近、共同理解的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