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Threads 上被推了一些相關討論的文字(感覺這個平台很適合做回聲房,毫無保留的以提高使用時間為目的來投餵貼文),總之這個是前陣子就想分享的東西,趁這個契機把梗圖做好來說說。
通常我在聊天時提到音樂劇,八成以上的人會先問「歌劇魅影是歌劇還是音樂劇」,我都說歌劇魅影是搖滾樂(笑)。認真說的話一般歌劇不會有這麼重的鼓聲、流行音樂用的拍手音效,貫穿全曲的電吉他。上述三個元素加在一起,這首歌要說是流行搖滾在聲音特色上確實是說得過去的。
Threads 上面已經很多人發表意見提出歌劇與音樂劇的區別了,不論是有沒有麥克風、全程演奏、有沒有對白等等,甚至哪一種比較困難、比較高級、比較嚴肅之類的說法也有。這裡沒有要介紹歌劇史,總之音樂劇有大概一半的血源是來自歌劇。更多的不妨直接聽聽美國業界人士怎麼說,影片中對談的兩人是在各自領域都享譽盛名的歌劇及音樂劇作家,Ned Rorem(左)、Stephen Sondheim(右),其中約兩分半鐘的談話提及了「百老匯與歌劇的區別」,兩人有截然不同的觀點。下附中文(12:00 開始):
N「在這之前,我有一個最後的問題。百老匯和歌劇有什麼不同?」
S「嗯,我以前說過,現在也告訴你,我之前也告訴過你。(觀眾笑聲)
事實上我本來打算做的是拿出一張紙針對每個問題讀出我的答案。(觀眾笑聲)
我決定讓主持人來,讓主持人來。」
S「基本上,差異在於,我想是觀眾的期待。」
S「顯然,表演者以及他們對待歌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歌劇主要是在歌劇院面對歌劇觀眾進行。而演出(Show)則是在百老匯或者外百老匯劇院進行,或者你想怎麼稱呼它...音樂戲劇(Musical Play)...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在那樣的觀眾面前進行。」
S「我真的相信,當《The Medium》《The Telephone》在百老匯上演時,它們就是演出(Show)。當它們在歌劇院上演時,它們就是歌劇。儘管它們是全程歌唱的作品。」
「儘管它們是全程歌唱的演出(Show)...」
N「(打斷)它們也使用同一個演員陣容。」
S「是的,這也是真的。」
N「然而我認為,可能我理解錯了,但如果安琪拉·蘭斯伯里(Angela Lansbury)唱著詠嘆調,這與羅莎琳德·伊利亞斯(Rosalind Elias)所唱的感覺不同,她擁有歌劇的聲音。因此這是完全不同的,對聽眾和歌手來說都是不同的體驗。」
S「我會這麼說。但除此之外,我故意舉了一個例子,在其中同樣的動物被放置在不同的環境中,而這就會改變它。我確信有一個,對我來說,似乎有一種哲學觀點,不是嗎,對象如何隨著觀看角度改變?」
N「嗯,是的。」
S「我變得有點不連貫了。」
S「但無論如何,這就是重點。是它如何被觀眾接受。這改變了整個色彩並且改變了演出者在舞台上與觀眾的關係,這是戲劇體驗中必要的部分。」
N「也是對作曲家的。我無法想象我的音樂可以如此互換,但你呢?」
S「互換的意思?」
N「換句話說,我無法想象我的歌劇會在百老匯用百老匯類型的聲音來演出。」
N「我不是在看不起百老匯聲音,但這涉及到完全不同的心理,更不用說發聲方法」
上述對話引申的意義不在確立歌劇與音樂劇的區別,而是劇場表演形式,乃至於音樂藝術中,其實各種客觀現象都不足以用來區別種類,我們當然可以歸納出常用配器、寫作架構、音量、速度等,但對於觀眾或創作者來說都沒有幫助。尤其在劇場表演中,舞台與觀眾的互動關係幾乎可以決定表演的性質,無關設備、編曲、詞曲創作、演員等。因此其實也不需要用一堆條件定義歌劇或音樂劇。如同相聲瓦舍的劇本《東廠僅一位》提過「觀眾進劇場,確實有資格評價一部作品好或不好、喜歡或不喜歡,但沒必要說『算不算』相聲。只要我覺得我演的是相聲,我演的就是相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