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容榕 |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創新、創業生態系、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分析

近日,一則關於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的事件引發廣泛討論,許多焦點落在學生的誠信與大學端是否應強化查核機制。本文無意替任何個案做出價值判斷,而是身為一位大學教師,想藉此機會反思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所設計與實施的教育制度,是否真的對得起我們對「學習」的期待?是否仍保有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在這樣一場制度與真實落差的辯證中,我希望以第一線教育者的觀察,提出幾點謙卑的思考與呼籲。
真實與責任
無論是投履歷、參加面試,甚至第一次約會,我們往往都會努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這是人之常情,也是與人互動的開始,並非虛假,而是期待被理解與接納的表現。然而,展現自己不代表可以扭曲事實,更不應逃避對自己言行的責任。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真實」應是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學生的表現可以透過包裝與敘事來強化訊息,但最終仍需經得起誠實與時間的檢驗。若失去了對「真實」的敬畏,即使短暫被看見,也難以建立長久穩固的基礎。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自媒體當道、個人品牌當紅的時代,從「說故事的能力」、「亮點營造」到「KPI指標」,整體社會價值觀早已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入一種「重包裝、輕本質」的情境。當「如何被看見」凌駕於「自己是誰」之上,學習歷程也就不再是個人成長的紀錄,而成為迎合制度與標準化期待的產物。
在這次事件中,該名學生能夠同時獲得多所頂尖大學的青睞,顯然在某些面向具備一定的實力與潛力。若說這事件他應當學習到「誠實最重要」,或許無人反對;但若因此全面取消錄取資格,我們是否也該反思:這樣的制度,是否也該有值得商榷的部分?
審查與信任
每年大學端審查數百位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與備審資料,除了學生所附上的佐證資料外,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人力與資源去逐一查證每一項內容的真偽。有人批評「大學查證不力」,但這樣的說法,實則對大學系所的審查機制提出了不切實際的期待。
制度設計,是建立在「信任」與「引導學生主動表現自我」的理念之上,而非懷疑與監控。如果每份檔案都要像司法審訊般驗證真偽,那這不僅違背教育初衷,也形同摧毀學生對學習與記錄的信任。
初衷與表象
服務學習的制度設計初衷非常良善,旨在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關心社會、參與公共事務,不再只是課業取向。然而實務上,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到養老院陪伴拍張照片、到海灘撿拾垃圾、到圖書館協助還書,就完成了服務學習的「實績」。
更令人憂心的是,學生做任何事情時,第一個問題往往是:「這可以算服務學習時數嗎?可以放進學習歷程檔案嗎?」——制度已無形中讓「真實參與」變成「換取認證」。原本要引導學生內化價值的制度,卻反而養成了「打卡式服務」的心態。
那麼,我們是否該進一步問:當服務時數達標後,有多少學生還願意持續回到養老院陪伴長者?有多少人會主動關心海洋生態、投身環保行動?又有多少學生願意在沒有加分、沒有證明的情況下,繼續默默擔任志工?那些在日常中默默發生的善行、那些不被學習歷程記錄、不會發給證明的舉動,難道就不算是一種真正的學習與價值實踐嗎?
我們不該因制度的限制,而抹煞了「不被量化的善」;也不該讓服務學習變成另一種績效表現。若一個制度最終導致學生問的不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而是「這能不能寫進資料裡」,那麼我們就該重新檢視制度背後的誘因設計與價值導向。
動機與學習
「多元表現」與「國際視野」原本是教育制度中極具啟發性的設計,期待學生能在課業之外,透過多面向的嘗試,探索自我、激發興趣,進而延伸出屬於自己的學習動機與成長軌跡。無論是戲劇、社團、研究計畫、志工活動,這些都是讓學生從「知識的學習者」轉變為「生活的參與者」的重要機會。
然而在實務執行中,這樣的理想往往被扭曲為「出國遊學」、「才藝成果」或「賽事表現」的競技場。寒暑假短暫的語言課程與文化參訪,確實是開拓視野的契機,但是否就足以代表真正的國際理解與跨文化能力?我們心裡其實都有答案。
在資源不平等的現實下,這樣的制度設計反而可能擴大了階級落差,讓具備經濟與人脈資本的學生得以堆疊亮點,而其他學生則難以在「制度設想的樣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於是,「多元」成了形式上的展示,「表現」成了分數與證書的比拚。
當制度背後的期待與學生的生活實況脫節,那麼他們只能學會「如何表現得好看」,而非「如何真實地學習」。如果我們真心相信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從多元中找到自我,那麼制度就不該只嘉獎「看得見的成就」,更應看重那些默默堅持、勇敢嘗試、逐漸發展出學習內在動機的歷程。那才是真正值得被記錄與鼓勵的「多元表現」。
教育不能只教行銷,也要培養產品力
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教學生如何行銷自己、如何經營個人品牌,建立所謂的「IP」。這些能力當然重要,特別是在資訊洪流的時代。然而我們是否忘了提醒學生,在學會包裝之前,首先必須擁有穩定且真實的「產品力」——也就是,他們的知識、態度、價值觀與行動力。
學習歷程檔案若只是包裝的舞台,卻缺乏真實的學習內涵,那麼再多的技巧,也只是空洞的精緻。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思考:如何真誠地活出一段歷程,而不是製造一份漂亮的檔案。
制度,需要與真實對話
教育制度不可能完美,但它必須真誠,並願意不斷修正以貼近學習的真相。作為大學端的一員,我不否定選才過程中的必要門檻,但我更希望我們給學生的不只是被錄取的機會,更是學會誠實、參與、與社會對話的空間。讓制度不只保障公平,更培養出真實、有力量的學習者,才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