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的算命課:當玄學遇上股市,原來人性才是最大的心法
退休後的日子,其實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天閒來無事,散步經過一間寺廟,牆上貼著「命理初階班招生中」。我心想,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去聽聽也無妨。於是交了報名費,正式成為一名「命理學徒」。
第一堂課老師一登場,開宗明義就說:「這門學問,乃某位神仙傳授給祖師爺的心法,只要領悟其中奧義,算命必定神準無比。」那氣勢,簡直像是投顧老師站在電視鏡頭前,信心滿滿地說:「這檔股票,我保證下週會噴出!」
然而接下來的幾堂課,全在講「規則」,沒有推論,沒有邏輯,只有一條條「祖師說」。有人問:「為什麼這樣排就是富貴命?」老師微笑不語,只說:「這是心法,你體會久了自然明白。」
我當下愣了一下,心裡閃過一個既好笑又深刻的念頭——
原來算命與投資,殊途同歸,都是在「猜看看」。
只是,一個用八字,一個用線圖。
一、玄學的魅力:人性對「確定感」的渴望
為什麼明明知道算命不一定準,還是有人趨之若鶩?為什麼明知道股市風險極高,卻總有人追著「明牌」跑?
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指出,人類天生有一種「確定性偏誤」(certainty bias)。我們討厭不確定,討厭模糊與未知,寧可相信一個錯的答案,也不想面對「沒有答案」。
算命能給我們一個「確定的說法」:你明年會有桃花、你下半年會轉運;投顧也能給我們一個「確定的方向」:這檔股會漲、那檔要避開。雖然我們內心知道未來永遠無法預測,但聽到那份「看似肯定」的語氣,心裡就會有一股安定感。
人們追求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情緒上的安全感。
這正是玄學與投資之所以迷人的地方。它們都用「規則」包裝不確定,用「心法」掩飾隨機,用「信念」對抗焦慮。
二、信念的力量:從神仙心法到K線密碼
命理老師說「這是祖師傳下來的心法」,投顧老師說「這是我十年實戰累積的絕學」。其實,這兩句話的心理結構完全一樣。
榮格(Carl Jung)在心理學中提出「原型(archetype)」概念:人類潛意識中有一些共通的象徵,例如「智者」、「導師」、「先知」等形象。當一個人站出來,自稱掌握了「能預測未來」的知識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產生信任與崇拜。
於是,在課堂上,老師說「這八字有官印相生,富貴之格」,學生們點頭如搗蒜;在股市節目裡,分析師說「這支股票突破頸線,準備起漲」,投資人也滿懷期待地下單。兩者的共同點是——
我們相信「有人比我們更懂未來」,因此願意把判斷外包給他人。
但問題在於,無論是命理或股市,真正掌握未來的人不存在。所謂的「心法」,多半只是經驗的歸納、統計的巧合、或是事後的詮釋。
三、為什麼我們寧可相信,也不願承認「不知道」?
心理學家列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指出當人面臨矛盾資訊時,會傾向自我合理化,以減少心理不適。
舉例來說:當我們花錢去上算命課、或繳學費加入投資社團時,我們內心自然希望這些知識「真的有用」。若有人告訴我們「這些其實沒什麼根據」,那會讓我們陷入失落甚至憤怒。因此,我們會選擇繼續相信,並在心中強化「這一定有它的道理」。
這種心理機制,在股市中尤其明顯。當投資虧損時,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錯了,反而會更堅信「只是時機未到」。這就是所謂的「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
信念的本質,是一種情緒避震器——它讓我們面對不確定時,不至於崩潰。
四、退休後的學習:玄學課給我的反思
課程上到一半,我慢慢發現老師教的不是命理,而是一種「信念的語言」。他告訴學生:「你要相信自己有靈感,算命不是推理,是感應。」
這句話,聽起來多麼像投資圈裡的「要順勢操作、要聽市場的語言」。
我並不是否定這些話,而是發現——當一個人對世界的邏輯不再執著於「因果」,而更傾向於「感覺」與「節奏」,他其實進入了一種心靈狀態:渴望用直覺解釋複雜的世界。
這也許就是人到中年、退休之後最常見的心理歷程。我們不再需要證明什麼,只想找到「讓心安的答案」。
算命課的教室裡,有退休老師、家庭主婦、開店老闆,也有幾位剛退休的公務員。每個人都說:「我不是真的想算命啦,只是想學點有趣的東西。」但我知道,更多人其實是想從命理裡找到某種人生秩序。
退休後最大的課題,不是如何打發時間,而是如何面對「沒有答案的人生」。
五、股市也是一門「現代玄學」
回想我在股市的那些年,也何嘗不是在修一門「現代玄學」。K線、乖離率、黃金交叉、死亡交叉,每一個指標都像符號,每一張圖都像命盤。
我們相信市場有節奏、有邏輯、有規則;但當真遇到劇烈波動時,所有理論都成了空談。那時候,靠的不再是學問,而是心性。
於是我終於明白——命理師口中的「心法」,也許指的不是公式,而是心態。投資要穩定,也是一場修心之道。
玄學教人信命,投資教人面對命。看似不同,其實都在訓練我們與不確定共處。
六、從「相信」到「理解」:理性與幽默的中年智慧
離開那門算命課之後,我對玄學沒有多大的信仰,也沒有批判。反而多了一種幽默感。人一輩子追求的不外乎三件事:安全、秩序、希望。而玄學與股市,都只是不同形式的心理寄託。
學會帶著幽默面對這些「人性的幻象」,其實比學會任何一種投資技巧都更重要。
退休後,我不再急著找答案,也不再焦慮未來會怎樣。反而覺得,能夠在模糊中找到節奏、在未知裡保持笑意,才是真正的智慧。
人生的玄學,不在天上,也不在圖表裡,而在我們如何面對「不確定」的自己。
或許,這才是那位老師口中真正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