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Mech Muse,這篇文章會帶你掌握幾個重點:
- 1️⃣ GE Vernova–Hitachi 與 Samsung C&T 的最新結盟新聞。
- 2️⃣ BWRX-300 在加拿大與瑞典的進展與關鍵意義。
- 3️⃣ 全球供應鏈與在地化的挑戰與機會。
- 4️⃣ 最後我會整理這場結盟代表什麼。
讀完這篇,你將清楚知道:SMR(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比賽,已經不是誰能造出第一座,而是誰能把它複製、落地、批量化! ⚡️
🔎 結盟的亮點與 BWRX-300 的現況
2025 年 10 月 7 日,GE Vernova–Hitachi(簡稱 GVH)與韓國 Samsung C&T 宣布結盟,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能源圈的高度關注。因為這不只是單純的合作備忘錄,而是一場真正指向「全球市場」的戰略布局。新聞內容指出,雙方將在 北美以外市場共同推進 BWRX-300 的建置,合作重點放在「供應鏈整合」與「專案交付能力」。換句話說,GVH 提供反應爐設計與技術,Samsung C&T 則帶來全球工程總包(EPC)的執行力,讓 BWRX-300 更容易在不同國家落地。🚀

BWRX-300 發電廠示意圖
更讓人振奮的是,聲明直接點名「瑞典」為潛在市場之一,甚至提到可能一次布建 5 部 BWRX-300!以單部 300 MW 計算,五部合計就是 1.5 GW,幾乎等同於一座大型核電廠的規模。這樣的野心,讓外界對 SMR 的全球化更有信心。
同時,新聞也提醒大家:加拿大 OPG(Ontario Power Generation)在 Darlington 的首座 BWRX-300,已經進入施工階段,並且預計 2030 年上線。Darlington 不只是試驗性質,而是直接定位為北美第一座真正的商業 SMR,總計規劃 4 部,為超過 120 萬戶家庭供電。這種「先行示範 → 大規模擴建」的模式,正是 GVH 這次要向全世界複製的故事。💡
簡單來說,這則新聞的重點可以濃縮成三句話:
- 地點:北美以外市場 → 鎖定歐洲(瑞典為首)。
- 合作:GVH 技術+Samsung C&T 工程,強強聯手。
- 示範:加拿大 Darlington 已經開工,提供可信的「範本」。
🕰️ 事件背後的故事與完整時間線
要理解這次合作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回到過去幾年的脈絡,從產業演進到各國能源政策,一步步把時間線拉出來。
首先,在公司層面,GE 在 2024 年完成拆分,能源業務獨立為 GE Vernova。到了 2025 年,與日立共同成立的合資體系也更名為「Hitachi GE Vernova Nuclear Energy」,目的是讓品牌與治理架構更單純,方便承接跨國大案。這為後來的 Samsung C&T 結盟打下基礎。
接著來看加拿大。Darlington 專案在 2025 年 4 月拿到 CNSC(加拿大核安委員會)的建照,5 月 Ontario 省政府宣布最終投資決定並同意開工。這座 BWRX-300 被定位為 G7 首座商轉的電網級 SMR,不只是示範,更是要建立標準化模式,接著再複製 2 號、3 號、4 號機。這種「一次規劃、逐步建造」的策略,可以把後續單機成本壓低,也讓融資更容易進行。
再來是瑞典。自 2023 年起,瑞典政府鬆綁核能政策,允許在現有核電廠區以外興建新機組。2025 年 8 月,國營電力公司 Vattenfall 在評估後,把 SMR 選項縮小到 Rolls-Royce SMR(約 470 MW)與 BWRX-300(300 MW)。其中一個規劃方案,就是直接部署 5 部 BWRX-300。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次新聞會特別點名瑞典。🇸🇪
而 Samsung C&T 的角色,也在這個時候凸顯出來。SMR 的挑戰不只是技術設計,而是能否在海外市場完成「模組化土建、採購、安裝、在地化分包」。Samsung C&T 擁有全球大型能源與基建專案的豐富經驗,可以填補 GVH 在 EPC 層面的不足,讓這個產品真正具備「批量交付」的能力。
把這些時間點串起來,我們看到一條清晰的主線:
- 1️⃣ 2024–2025:GE 重組 → GVH 品牌獨立。
- 2️⃣ 2025/4–5:Darlington 拿到建照並正式開工。
- 3️⃣ 2025/8:瑞典 Vattenfall 公布 SMR 評估,BWRX-300 入選。
- 4️⃣ 2025/10/7:GVH × Samsung C&T 正式宣布結盟。
這不只是一場合作,而是一個「把技術示範複製到海外市場」的完整布局。
⚙️ 成本、供應鏈與技術對比
你一定會想問:這樣的合作,對實際落地有什麼關鍵影響?
第一是 成本問題。OPG 在 Darlington 的 FOAK(首台首制)成本確實偏高,但隨著後續 2–4 號機的標準化建設,單機資本支出有望逐步下降。這就是所謂的「學習曲線效應」。Samsung C&T 的 EPC 能力,能進一步縮短工期、控管預算,避免過去大型核電廠常見的「延宕+超支」。
第二是 供應鏈在地化。GVH 清楚知道,如果要打入歐洲市場,必須把供應鏈部分移到當地。瑞典如果真的要部署 5 部 BWRX-300,勢必會要求渦輪、壓力容器、控制系統等部分零組件在歐洲生產。這意味著全球供應鏈將進入新一輪洗牌,台灣等具備高端加工與材料能力的廠商,也可能迎來切入機會。🔧
第三是 技術對比。瑞典目前同時在看 Rolls-Royce SMR(470 MW)與 BWRX-300(300 MW)。兩者差別在於:RR SMR 容量更大,單機發電量高,但建置時間與資金需求也更大;BWRX-300 則走「小機組、多數量」的策略,靈活性與模組化優勢更強。對於需要快速擴電的國家,BWRX-300 的模式可能更有吸引力。
第四是 燃料與後勤。BWRX-300 的燃料由 Global Nuclear Fuel(GNF)提供,並且正在美國擴充產能,確保後續供應鏈穩定。這對於海外買家來說,是信心保證。
第五是 外溢效應。不要忘了,SMR 不只是反應爐,還牽動渦輪島、數位控制系統、維修與檢測服務。這意味著,SMR 的推動會帶動一整條周邊產業鏈,從金屬加工、感測器到 AI 控制系統都有潛在商機。
✅ 這場結盟代表什麼?
最後,我們回到大問題:這場結盟到底意味著什麼?
簡單來說,它代表 BWRX-300 已經不再是「技術原型」,而是正式進入「全球擴散」的階段。Darlington 已經開工,證明設計可行;Samsung C&T 的加入,補齊了國際 EPC 能力;瑞典的潛在 5 部,更是預告了第一波海外批量化的可能。
對整個 SMR 市場來說,這是一場「臨門一腳」。誰能率先把 SMR 從一兩座示範案,推進到 5 部、10 部的批量建設,就能在未來的能源版圖中奪得先機。
對台灣或亞洲供應鏈而言,也很明確:
- 1️⃣ 研究核能產業的認證規範,鎖定可能切入的二、三階供應項目。
- 2️⃣ 追蹤歐洲與亞洲國家的在地化要求,提早建立合作網絡。
- 3️⃣ 把握 Darlington 的學習曲線,觀察第二、三部機組的降本幅度。
SMR 的比賽,已經不是「誰最先運轉」,而是「誰最能複製成功經驗」。而這次 GVH 與 Samsung C&T 的聯手,正是往這個方向邁出的關鍵一步。🌟
如果你想繼續追蹤這類能源轉型、AI 與製造交織的最新趨勢,別忘了追蹤 Mech Muse,我會持續用最務實的角度帶你拆解這些正在發生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