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廠

含有「核電廠」共 6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減碳與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正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解方。本文將帶你快速了解 SMR 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目前的國際趨勢,以及哪些公司正領跑這場能源革新,讓你在 10 分鐘內掌握核能新世代的核心脈動。
Thumbnail
第一章:地震威脅的二元性:一個根本性的區別 本章旨在建立此份報告的核心科學前提:為抵禦結構物因地震搖晃而設計的「抗震能力」,與結構物因其基座土地被撕裂而無法倖存,此二者之間存在著關鍵且不可互換的差異。此一區別對於理解台灣電力公司馬鞍山核能發電廠(下稱核三廠)所面臨的特定風險至關重要。 1.1 地
Thumbnail
當台灣正為著核能電廠存廢和安全問題吵鬧不休之際,友人傳來一張中國沿海核能電廠分佈圖,密密麻麻,顯示出中國早已是全球核能發電最大的國家。 友人丟出一句話:「台灣的核安問題在中國。」試想,中國沿海衹能夠百分百維護好安全,任何一座出現核安問題,台灣都無法倖免。
Thumbnail
薇亦柔止-avatar-img
2 天前
是啊!憂慮台灣核電安全問題,不如先操心中國。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薇亦柔止 台灣的核三廠,已經運轉40年,本來就不該延役,前些時日,還進行公投,好在被大多數人反對。
台灣能源結構面臨嚴峻挑戰,逾96%能源仰賴進口,在當前地緣政治下,對天然氣的高度依賴被視為顯著國安風險 此外,儘管政府將再生能源視為轉型核心,但「間歇性」的瓶頸使其難以提供穩定基載電力,對電網構成挑戰。在此背景下,擁核方主張重啟核電能提供穩定電力、強化能源韌性,並協助台灣減碳,以此應對當前困境。
Thumbnail
本報告旨在深入剖析川普政府對地熱能源出人意料的偏好政策。報告的核心論點為:此一政策並非孤立現象,而是美國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為應對交通運輸電氣化所帶來的長期生存威脅,所進行戰略遊說的直接成果。隨著電動車(EV)的普及化,全球對石油需求的長期前景看跌,迫使傳統能源巨擘尋求業務多元化。地熱能源,特別是強化型
Thumbnail
第一節:發電廠穩定性的剖析:容量因子作為權威性指標 本報告旨在對美國地熱發電與核能發電在2023年1月至2025年5月間的營運穩定性進行嚴謹的量化比較,資料來源為US EIA。為此,必須首先建立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並定義衡量效能的關鍵指標。本節將精確定義營運穩定性,並闡述為何選擇「容量因子」(Ca
Thumbnail
近年因電力需求增加,世界部分地區重啟核電廠,理由是發電量多且穩定;而有些人擔心核電廠如發生核災,對社會將造成長期且嚴重的衝擊。 雖擔心的事90%不會發生,但風險管理的思維是:必須推估最壞情況,並判斷能不能承受。
Thumbnail
斷裂帶上的賭注:解構台灣擁核論述的真相 第一部分:繪製擁核論述地圖 1.1 導言:一場極化爭議的再起 台灣的核能爭議,是一部橫跨數十年的社會、政治與環境史詩。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挑戰與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這場辯論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特別是圍繞核三廠延役公投的攻防,使得擁核與反核兩大陣營的
Thumbnail
隨著非核家園階段性目標達成,台灣核電廠正式退役,然而,《核管法》修正案為重啟核電廠鋪平了道路。民眾黨領銜提出重啟核三的公投案。本次公投的核心爭議在於其主文的法律模糊性,即使公投通過,政府仍可因安全考量而不批准延役。因此,這場公投的實質目的被視為展現「擁核民意」的政治工具,而非具強制執行力的政策決定。
Thumbnail
前言 二十一世紀的能源轉型是一場關於速度、成本和規模的競賽。在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迫切需求下,任何能源技術的價值都必須通過其能否快速、經濟且大規模地取代化石燃料來衡量。核電,長期以來被其支持者定位為穩定、低碳的基載電力來源,然而,一份對全球數據的嚴謹審視,卻揭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本報告旨在論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