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第四季大盤趨勢、護國神山台積電及鴻海如何看待及操作策略
I. 整體市場環境與操作心法 (Q4 基礎)
目前台股正處於歷史新高,市場為多頭市場,應採取順勢操作的「新法」。
1. 勿預設壓力,順勢而為: 在多頭市場中,不應預設壓力,應看支撐。不論指數未來是否上看 2 萬 8、2 萬 9 甚至 3 萬以上,都不是重點。
2. 把握上車時機: AI 趨勢被形容為「一台停不下來的火車」,重點是趕快跳上去,而不是去猜測它的終點在哪裡。
3. 部位管理為王: 投資人手頭上必須有部位。未來誰賺得多,比的是誰的部位大。應盡量放大部 位,避免小額操作。
4. 投資時機: 錯過過去的機會不要懊惱,投資最好的時機只有兩個:一個是當初,一個就是現在。第四季通常是一年當中飆股最多的時候,應全力把握。
II. 2330 台積電 (TSMC) 操作規劃
台積電是貢獻指數創新高的「第一男主角」,其成長能見度為全台灣最清楚。
1. 基本面與能見度分析:
• 營收超預期: 台積電第三季總營收高達 9,899 億元,超過先前法說會預告的高標 9,570 億元達 3.4%。這顯示「唯有台積電能夠超越台積電」。
• AI 賣方市場: 由於所有 AI 晶片,無論是 Nvidia 或是 CSP(雲端服務供應商)自研晶片,都需要交由台積電進行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台積電是賣方市場,有十幾家國際級客戶支付定金排隊調產能。
• EPS 展望 (高能見度):
2024 年:EPS 60 元起跳。
2025 年:EPS 70 元起跳。
2026 年(或 2027 年):EPS 80 元起跳,不排除挑戰 90 至 100 元。
2. Q4 操作策略 (持盈保泰):
• 操作原則: 針對台積電,建議採取**「無腦直接買進」**的策略。不必去尋找相對低點。
• 重點非價格: 不要糾結於買在多便宜的價格,因為這永遠比不完。重點是手上要有持股。
• 資金配置: 有資金就要把握台積電,專注於提高部位大小。
3. 評價與目標:
• P/E 低標: 最起碼的低標是 20 倍本益比。
• 潛在溢價: 考慮到台積電是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且晶圓代工市佔率七成。若政治壓力干擾解除,本益比可能上調至 25 倍、28 倍,與 Nvidia、高通、Apple 等公司看齊。
--------------------------------------------------------------------------------
III. 2317 鴻海 (Hon Hai) 操作規劃
鴻海在 AI 趨勢下營收強勁增長,目標價已出現新天價。
1. 基本面與成長動能分析:
• AI 伺服器龍頭: 鴻海是 GB300 的最大生產商。
• 營收爆發性成長: AI 伺服器的營收預計將年增一倍以上,這對於大型公司來說是「真的了不起」。
• 訂單展望: 除了原本的 AI 伺服器客戶(如 Google、Microsoft),新增 GB300 訂單,且明年的 Vera Rubin 還會新增 Google 的訂單。
• EPS 上修:
◦ 市場平均共識 2025 EPS:上修至 16.25 元。
◦ 凱基投顧 (KGI) 高估版 2025 EPS:高達 18.6 元。
2. Q4 操作策略:
• 現狀判斷: 鴻海目前股價在 10 日線與月線之間整理,屬於「小波段的終繼整理」。
• 操作原則: 此處的整理或休息階段,都應該視為買點。
• 買進策略: 價格在 244 元以下都應該站在買方去思考。如果股價越靠近 200 元,就更應該去加碼把握。
• 避免錯誤操作: 不應因短期整理就賣掉股票或放空。
3. 評價與目標:
• 合理買點估值: 若以 2025 年共識 EPS 16.25 元,乘以平均本益比 15 倍,目標價為 244 元。
• 未來目標價 (挑戰天價):
作者估算未來有機會來到 300 元以上。
法人圈最新目標價已上修到 335 元,有機會挑戰鴻海歷史最高價 375 元(發生在 2000 年)。
若採用凱基投顧的 18.6 元 EPS 並給予 20 倍本益比,鴻海有機會在 2026 年改寫歷史新天價。
--------------------------------------------------------------------------------
IV. 總結與執行要點
股票代號 2330 台積電 2317 鴻海
主要趨勢 AI 先進製程與封裝龍頭 AI 伺服器 (GB300) 營收年增一倍以上
策略一:立即入場,分批佈局
如果投資人是低持股甚至還未進場,應將資金分成多筆,不要再等了就買吧,因為永遠等不到喜歡的價格。
買入第一筆時,不要管位階,若再下跌則持續買進。
操作者必須擁有「入場券」(部位),心態才會更安穩。
• 策略二:回檔視為買點
市場不可能天天過年,中間總會有拉回。
當股價震盪拉回,或出現黑 K 的時間點,仍要站在買進的一方。
• 策略三:選股邏輯——買強勢股
建議從 強勢股 的角度下去挑選,因為股價強勢的股票通常營收創高,效率較高。
不要選擇乖離率在可控範圍內,但至今仍不漲的落後股,因為它們可能存在體質問題。
以上均為個人淺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