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積電的印象,過去一直很粗淺。
我知道它是台灣最重要的企業之一,知道許多竹科工程師年薪破百、股價高、幾乎代表著「台灣的科技實力」。但,認識也僅止於此。
直到前陣子看了電影《造山者:世紀的賭注》,我才真正意識到台積電的成功,並非只是技術領先或創辦人偶然的成果,而是整個台灣的時代背景、人文特質與產業結構共同推動下的結晶。
那部電影讓我第一次從不同視角,看到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脈絡中的位置——以及,那背後所隱含的歷史重量。
也因此,在電影之後我開始查找一些相關報導。當時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張忠謀本人並未在片中受訪。該紀錄片導演曾解釋提到他當時正在撰寫自傳,因此婉拒專訪。無論這是否只是推託的理由,卻意外開啟了我對《張忠謀自傳》的好奇。
拿到《張忠謀自傳》時,我才發現這部作品分為上下兩冊,橫越了長達二十六年的時光。
老實說,我過去對自傳類書籍並沒有太多興趣。一方面,這些人物與我的生活距離遙遠,他們的經歷很難與我自身產生連結;另一方面,我總覺得自傳難免帶有「自我美化」的傾向,但這次閱讀《張忠謀自傳》,卻讓我對自傳體的書籍徹底改觀。
整體來說,這本書仍以時間脈絡為主線,記錄了張忠謀的過往。
但在這些平實的敘述中,透過他對人與事的描寫,反而讓我看見了更多。
我看到的是一個家庭背景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張忠謀曾經有作家夢,但他父親認為寫作無法養家活口,認為投入理工領域才有更好的生計保障。而張忠謀也就聽從父親的建議改學理科。之後,在動盪的時代背景下,父親決定送他出國深造。而在選校的過程中,叔叔給出的建議讓我印象深刻——即使知道張忠謀主修理科,仍建議他選擇哈佛,因為那裡開放而多元,能作為適應美國文化的理想起點。這樣的眼光與思考方式,老實說,並不是一般家庭所能給出的策略性見解。
當然,家庭帶給一個人的視野與見解會有所不同,但後天的努力同樣重要。在後續的學習與職涯歷程中,可以感受到張忠謀的目標明確。他在各個職涯轉折點上的選擇都相當果斷;面對困難時,他選擇的是戰,而不是逃。這些特質乍聽之下似乎是「成功人士理所當然具備的條件」,但真正透過他的文字看他的生命歷程,會發現這些並非出於偶然,而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理性思考與自我鍛鍊後形成的。
我覺得,一個人如何評論他人,其實也能反映出他自身的價值觀。在書中,張忠謀看待他人的標準,並不在於對方是否與他意見相左,而是看對方在面對事情時的態度與處理方式。他曾提到,有位主管要求他做出違背職業道德的決定,他選擇拒絕,即使之後那位主管試圖以討好的方式修補關係,他仍然保持距離、敬而遠之。但對於曾經賞識他、性格溫厚的前上司,即便後來在理念上出現分歧,他的評價依然保有敬意與感嘆,遠多於指責。
從他對這些人的評價中,可以看出他在價值判斷上的端倪——他重視原則,也珍惜真誠,展現出一種既理性又真性情的一面。
最後,這本書帶給我的另一種收穫,是從張忠謀的職涯中,看見了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脈絡。
他大學畢業後進入這個產業,隨著人事異動、部門興衰與產業巨頭的更迭一路走來。
他曾在鍺部門任職,見證該部門的壯大與輝煌,也親歷矽部門的崛起——當新的材料逐漸取代舊的主流,那不僅是企業內部的變化,更反映出當代科技重心的轉移。
從早期的鍺晶體、矽晶體,一路到後來半導體製程的不斷演進,我透過他的經歷,看見了一場科技時代的推進。那不僅是技術的變遷,也是時代更替的縮影——對我這個半導體外行人而言,這反而成了一種意外又有趣的收穫。
在台積電橫空出世的時代背景中,科技業正是需要資源整合的時代,晶圓代工的出現成為關鍵轉折。它讓更多公司能專注於產品設計,不必再背負高昂的晶圓製造成本。
某種程度上,這也降低了產業的入門門檻,促成了更多品牌的誕生與創新,因此我們才得以看見如今百花齊放、眼花撩亂的科技產品。
不得不說,台積電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不僅扮演了製造者的角色,更像是整個產業的「夥伴」——與品牌之間互益互助,一同推動了科技世界的成長與變革。
不可否認台積電提供張忠謀舞台發展,且台積電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許多人的付出與努力,因此說這是一個人的功勞都未免太偏頗。但也正因為張忠謀幾乎從產業基層一路走來,經歷不同的心境變化與人生歷練,才能以宏觀的角度看待整個產業。他過去在德州儀器等大型科技公司所累積的經驗與人脈,也為台積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禁讓人思考:如果不是張忠謀,台積電的成長會如此快速、如此堅實嗎?
如我一開始所說,台積電的誕生就是在科技加速發展的背景,也出現在台灣急需轉型、強化實力的關鍵時刻。張忠謀的經歷、視野與價值觀,恰好為這個背景做一個註解。
這一切不免讓人感動,一間企業能走到今天的規模與實力,背後所經歷的過程與選擇,絕非偶然。
這次閱讀《張忠謀自傳》,讓我有不少收穫。雖然自傳體的內容難免帶有主觀視角,但能夠透過撰文者的思路理解時代,理解不同的思維角度,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啟發。至於其中是否有所美化或刻意淡化,對我而言倒也不那麼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