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現今給人的感覺是冰冷的、理性的、毫無情感的。
可越理解它的起源,我越覺得,那其實是一場極為浪漫的產物。
最近開始讀《賈伯斯傳》,才對於電腦的起源稍有了解。
想像那個時代,電腦還是龐然大物——
只為政府、企業與實驗室服務。
它代表著體制與權力的機器,一點也不屬於「人」。
在 1960 年代,電腦仍是權威與控制的象徵;
但到了 1970 年代,受到反主流文化與嬉皮思想的影響,
人們開始以更自由的角度看待科技——
電腦不再只是權力結構的一部分,而成為個人表現與思想解放的象徵。
浪漫的想法於是萌芽:如果電腦能屬於個人呢?
當我第一次看到「個人電腦在當時是一種反主流象徵」這句話時,其實有些震撼。
因為在我們的印象裡,電腦是主流、是必需品,
它存在於辦公桌、教室,甚至是咖啡廳裡人手一台。
但在當時,它的出現竟然代表著叛逆與自由——
那種與體制拉開距離、把權力奪回手中的勇氣。
Technology was never just about machines — it began as a dream of freedom.
我忽然理解,浪漫的定義是「隨心」。
在那個年代,他們不是在造機器,而是在挑戰一個世界的定義。
那是一種用電路去證明「我能自己創造」的精神。
而這樣的精神,其實比任何技術都閃亮。
我們太容易把科技當成效率與便利的代名詞。
但在最初,它其實是溫柔的、理想的、近乎詩意的。
那是一群人對自由的想像——
希望知識能被分享、希望創造力不被壟斷、希望人能透過機器,重新表達自己。
如今,科技成了我們的日常,
蘋果電腦早已從非主流變成了潮流。
它的外觀被打磨得精緻、流暢、安靜,
幾乎忘了它曾經象徵「反叛」。
但回頭去看電腦的發展歷程,那一絲浪漫仍藏在其中——
是人類相信自己能掌控、能創造、能與機器對話的信念。
科技並非與情感對立。
它是一種新的語言,一種延伸靈魂的方式。
只要我們還願意好奇、還願意用它去創作、去理解世界,
那份浪漫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