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風,吹過安徽阜南的田野。
稻穗低垂,老人們聚在村口的小廣場上,有人提著鍋蓋,有人拿著糞勺,有人正往電動車上綁紅布條。
「準備好了沒?今天咱拍趙雲救阿斗!」
三十五歲的鮑小光,揹著手機穩定器,笑著喊。
老人們哈哈大笑:「這次趙雲還是老劉演不?」
「他不在,換你上!」 「我?那我先喝兩口壯膽酒!」
笑聲在風裡飄散,遠處的田梗上,一場「三國大戰」即將開演。
一、村裡的導演夢
鮑小光年輕時也做過夢——要當演員。
那時他看著電視裡的王寶強,覺得自己也行。 於是,他帶著幾百塊錢跑去外地劇組,卻連群演都沒輪上。 最後,他成了裝修工,手裡握的不再是劇本,而是瓷磚與榔頭。
歲月一天天過去,夢似乎也被灰塵蓋住了。
直到2021年,短影片崛起。
他看到別人用手機拍出故事、拍出人生, 那團舊夢的火又在心底點燃。
「別人能拍,我也行。」他對自己說。
於是他回到家鄉——阜南中崗鎮,帶著幾個好友和幾支舊手機,開始拍短片。
剛開始拍什麼?拍鄉村日常。可流量寥寥。 他摸著後腦勺想了又想:「不如咱拍三國!」
二、草帽頭盔與糞勺青龍刀
從那天起,村口變成了「片場」。
鍋蓋成了盾牌,涼席變成盔甲,電動車當戰馬。
「報——城外有敵將楊雄來犯!」
「誰能取下楊雄首級,賞潁州西湖門票兩張,再加倆阜陽卷饃!」
鏡頭後的鮑小光笑到抖動:「卡!好,這一條行!」
老人們也笑得合不攏嘴,手裡的“青龍偃月刀”(實際是糞勺)在陽光下閃著土氣的光。
拍攝最難的,不是場景,也不是設備。
是台詞。
「來,王奶奶這句再試一次——『丞相,糧草已到!』」
王奶奶皺眉:「丞相?糧草?那是啥意思?」 「就說飯來啦!」 「噢,那我懂了!」
這一拍,就得拍十幾次。
有人忘詞,有人笑場,有人中途去餵雞。 但沒人急,也沒人放棄。
「實在不記得,就簡單點,隨口來!」
小光總是這樣說。 因為他知道,拍戲對這些老人來說,不是工作,是生活的樂趣。
三、片酬二十元與雞蛋的喜悅
每次拍完戲,他都會給每位老人發二十元,外加一袋雞蛋。
「這是片酬!」他笑著說。 老人們接過錢和雞蛋,樂得像孩子。
有一次他忙忘了通知誰拍戲,第二天那位老大爺氣呼呼地跑來問:「你們怎麼沒叫我?我還背好了劉備的台詞呢!」
小光笑著連忙道歉:「下次給你加戲,演曹操好不好?」 老大爺笑得皺紋都開了花。
那一刻,小光覺得自己真像個導演——
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讓人們重新活過來。
四、從手機到夢想的距離
短片上傳後,沒想到一下就火了。
留言區裡滿是笑聲與讚美—— 「太有創意了!」 「這才是真正的鄉村三國!」 「老人們演得比偶像劇真多了!」
影片播放量破百萬,點讚數漸漸累積到八百萬。
有人問:「你這樣拍,圖什麼?」 他回答:「圖開心。圖村裡的老人能笑,圖自己能圓個夢。」
夜深時,他常一個人坐在屋外,對著遠方閃爍的燈光發呆。
「也許,有一天,我能拍真正的電影吧。」 這念頭像星火,越燒越亮。
五、下一站,鄉村電影
如今,小光不再只是個拍短片的農村青年。
他自學剪輯、構圖、鏡頭語言,還去合肥參加培訓課。 他開始學著寫劇本,構想一部屬於家鄉的電影—— 講阜南的稻田、老人、鄉愁與夢。
「我想讓別人看到我們這裡的生活。」
他說這話時,眼裡閃著光。
有人問他:「你要拍西遊、水滸這些大題材,不怕別人笑你嗎?」
他笑著回答:「我拍的不是真三國,也不是真西遊,是我們村裡的英雄夢。」
六、結尾:鏡頭裡的幸福
傍晚,夕陽落在田野上。
老人們坐在樹下,談笑著剛拍完的「火燒赤壁」。 有人說:「小光啊,下次能不能讓我演貂蟬?」 「行!到時候讓老王演呂布!」
眾人又笑成一團。
鏡頭裡的畫面晃晃的,光線有點過曝,但那份真誠比任何特效都閃亮。
鮑小光望著他們,心想——
原來導演不是為了拍電影,而是為了拍出「人」。
風輕輕掠過稻田,
鏡頭裡的老人,笑得像金色的麥穗。
他輕輕按下拍攝鍵。
這一刻,他知道: 夢想,不一定要進城。
有時,它就在村口的那條路上, 在笑聲、陽光與一支手機裡—— 閃閃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