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日前表示,日後若重返執政將與對岸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在國內社會引起熱議,日前國民黨更於官方臉書貼出和平協議的方向與原則,並在貼文中質疑民進黨政府,不簽協議無異於「不要和平,只要戰爭」。而後行政院長蘇貞昌赴立院進行施政報告前受訪表示,當年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德國希特勒簽署和平協議,換來希特勒發動戰爭,歷史昭昭,無須重蹈覆轍。
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Rhineland),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英法兩國立即向德國提出了抗議,德國表示這只是象徵性的行動,但法國仍要求英方與其共同對德進行的軍事制裁。
此時的英國卻對法提出了一個建議:「法國面對日益強大的德國,唯一的希望就是謀求妥協。」,當時有家英國報社如此報導:「德國人也就只是回到他們原本的土地上罷了,無須大驚小怪。」,由此可見當時英國對此事的普遍看法偏向消極。英國產生此看法與1935年簽署的英德海軍協議有極大的關聯,條約主要規定:德國海軍艦艇總噸位不超過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所規定的大英國協國家海軍艦艇總噸位的35%。而於潛艇方面,德國保證,保有的潛艇噸位不超過大英國協國家海軍潛艇總噸位的45%。此條約使德國合法的甩掉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更因此使德國能正大光明的擴充軍備,也能放心大膽的進行侵略行動。
在幫助西班牙法西斯政權後,希特勒便把目光投向奧地利。希特勒渴望併吞奧地利,不僅僅因奧地利是他的家鄉,更是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通往捷克到西南歐的大門,併吞奧地利的「奧托方案」,於1936年7月草擬,1938年2月12日,德國對奧地利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承認奧地利納粹黨的合法性,並釋放所有關押在奧地利的納粹黨人,在遭到拒絕後,德方於3月12日開始實施「奧托方案」。在武力威脅下,奧地利成了德國的囊中物。3月12日德國正式宣布併吞奧地利。
對此英法只有提出的抗議,並無任何實質行動,德國在這兩次試探性的行動後,胃口大增。沒過多久,捷克成了希特勒的下個目標。
捷克西部與德邊境有一個名叫蘇台德的地區,居住了近320萬日耳曼人,他們大多能跟當地居民和平共處。1935年後,蘇台德德意志黨在德國的指使下開始尋求獨立,受1938年德國併吞奧地利的鼓舞,日耳曼人亨萊恩公開表示蘇台德區應實施自治,脫離捷克成立一個納粹國,同時德國政府也指控捷克政府有組織得虐待此地區的德意志人,並宣稱德國有責任保護日耳曼同胞。
一時間捷克國內局勢驟然緊張了起來,害怕戰爭的英法兩國要求捷克盡快與德國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但最後談判因為雙方分歧太大而破裂,蘇台德區得納粹份子也不斷製造暴動,處在高度警戒的捷克政府動用軍隊來平息動亂,而接獲此消息的德國在1938年五月19日調動軍隊前往邊境,捷克政府也向德國的邊境地區進軍,並形成了對峙。
眼看戰爭一觸即發,兩國隨即向捷克政府發出警告,若捷克政府不聽勸阻,英法將會不履行先前的互助防禦條約,面對如此壓力捷克政府不得不妥協並與德國談判,同時兩國向希特勒承認蘇台德地區脫離捷克,並請求不動用武力,為此英國首相張伯倫飛往德國與希特勒會面,提議召開英法德義四國的領袖會議,商討蘇台德地區事宜。
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總理希特勒,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召開慕尼黑會議,而捷克政府被禁止參與此會議。30日,四國簽署了《關於捷克割讓蘇台德領土予德國的協定》,史稱《慕尼黑協定》。最後捷克於1939年3月10日被德國正式併吞。
面對希特勒的多次挑臖,英法兩國始終回覆消極,沒有對德國進行實質性的制裁,如此也大大增加了軸心國的實力,並間接導致了日後二戰。
文章編輯:陳聲雋 文章核校:許喬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