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空間的活化再利用形式是否只能流於遍地開花的文創商店及展演空間?」這個問題思考來自於友人立德一次討論論文的反思,當沒人知曉華山原先是個酒廠,那麼華山原先的建物是否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任職事務所期間,參與了彰化田中倉庫的修復及再利用案,產權隸屬於彰化縣農會。計畫初期,全台當下正陷入食品安全的危機意識下,農會總經理希冀購過設立一處油品的觀光工廠,讓一般大眾可以透過參與製作過程而對農會產品更有信心。而選址就在
彰化縣的田中倉庫。
田中倉庫隸屬於彰化縣農會,環境保存良好,目前仍作為儲米倉庫使用
田中倉庫過去是日治時期的肥料拌合場。肥料在肥料工廠製作完成,直接以散裝形式以鐵路貨運載至肥料配合廠加工分裝為袋裝,鄰近農民再至此領取或購買。貨運火車載運散裝肥料從田中火車站到本配合廠,並存放於木作的倉庫建築內,倉庫兩旁裝設有鐵軌,以利於搬運,原使用機能即是倉庫。
其文化資產價值如下:
(一)田中倉庫為彰化縣現存少數日治時代穀倉建築,屬不易再現之稀少建築。
(二)基地環境完整,與穀倉形成一體,穀倉結構完整,具保存價值。現有倉庫群原有肥料運送動線,軌跡均完善保存。具有規劃農村博館之潛在價值。
(三)其中西式木構造倉庫,牆體構造或屋架形式,均為典型之大跨距木構造,且結構系統清晰完整,具有代表性且堪稱穀倉建築典例,且其結構形式為少見之比利時桁架。
(四)倉庫群類型多元,構造大致分為西式木構造、磚造建築以及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三類,A3倉庫則因主要構造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系統混合局部木構,頗具特色。
其一倉庫構造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系統混合局部木構,空間垮度驚人
(五)磚造倉庫之構造形式亦為日治時期典型的倉庫式建築,牆體設有扶壁增加結構抗震能力,頗能表現當時建築結構設計概念。
以上文資價值在一開始負責此案子時,都不曉得也不過問XDD。才剛離開學校不久,對於文化資產還是有些陌生,但心中卻有許多介入空間(想做"設計")的想法,如新增一些夾層抑或是做一些空橋及突出鋼構的量體出來,置入許多新的機能進去去呼應周遭環境,現在回想起來比較像破壞(笑
「歷史建築活化,應先截取既有好的空間品質後再做好的設計方能達到加乘效果」
在當時郭俊沛建築師觀念中,時間是寶貴的,通常不大做誇大的空間表現(即便新建也是一樣)他認為自己其實很取巧,再出手前會先觀察該環境給予的空間品質,擷取其優點部分保留,並且先滿足既有的需求後,再做設計,他也認為做好的設計即對現有空間畫龍點睛即可。
在本案中首當應先考慮榨油機台可否放置在高密度木桁架中並且可順利運行,才考慮後續的動線;動線上又能在停留最久的販賣區及用餐區可以見得那肥料運輸的鐵道;或是當媽媽們來買菜時是否也能用彰化當地的蔬果直接在廚房教室交流,而小孩又能在遊戲區玩耍暫時託放在配置上會發覺雖然惟在既有的空間尺度做調整,不過經分割,空間序列彼此又不失對話的可能。
回應一開始的題目,筆者的淺見是:「與其賦予多個異質性的機能;倒不如植入一個可循環,可與周遭對話的系統。」
空間的組成是由一連串的尺寸資訊所組成,當一個空間異質化,在空間符號的觀點上好比是數學的約分,將空間組織重新編排,其結構系統則成了既有的底圖基礎。
以這樣思考,當不改變既有基礎的狀態上,首要考慮可能也不是建築是否有多少腹地增築,而是先建立一個基本系統架構(軟體),排列組織後再量化去附生在既有建物上,量化及性質不同後才需再考慮外部是否有機會擴建。
而之所以需要以一個可循環的系統在於文化資產活化背後的目的即是為了延續建築的生命週期,當負責過一個歷史修復案即了解修繕費用不亞於新建。倘若建築物本身不能依據其空間特色抑或是環境背景吸引投入金源,那麼確實容易被一些有利人士自焚掉等,當然文化資產價值不能以「金錢」衡量,但現實上,這俗氣的臭錢確實也很重要,也因此有更多的歷史建築都駐入以文化為名商業為主的『文創』商店。
筆者認為歷史空間商業化並無不妥,甚至覺得或許是必然的方向,惟在置入這些空間時,是否跟其歷史空間產生對話,並有良好的正循環,而非宣賓奪主,成為空間內的焦點,而讓人淡忘原先做為再利用的歷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