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刊畢設專題遺珠(也許之其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七期系刊已經於5月3日評圖場上開始發售。畢展也會與其他文宣品繼續發售,請以厚實的硬幣支持系刊的持續發行。
一個不小心,五年級一年前的選擇與四年級一年後的選擇2篇專題寫了快1萬字。全篇總字數,含專欄文章則有2萬5千多字。樣稿排了15頁,成就大滿足,絕對是全國離島中編得最好最詳實最精彩的畢業設計專論。
可惜的是,訊息再怎麼塞,總會有一些遺珠之憾,不論是篇幅不足或是意見離題了。未來可以再慢慢地依主題寫進系刊中,其中五年級第7號回覆的內容便是其一。這則回覆引用了Louis I. Kahn在 “Essential Texts” (W. W. Norton & Company, 2003) 一書中所寫的做為起頭:
The work of student should not be directed to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but rather to sensing the nature of a thing. But you cannot know a nature without getting it out of your guts. You must sense what it is, and then you can look up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it is. What you sense must belong to you, and the words of teaching must not in any way be in evidence, so completely has it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singularity.

...I learned more from the students than I teach. This is not an idle thing. It is not what they teach me, but what I teach myself in the presence of singularities. Teaching is an act of singularity to singularity. It is not talking to a group. They teach you of your own singularity, because only a singularity can teach a singularity.
上引文應該出自書中的 An Approach to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一節,曾/原發表於1956年,後集錄在2003年的這本書中。
意譯內容在此:「指導設計不應將學生導向僅僅解決問題,而更應是感知事物的本質。但若非掏心掏肺,本質是不可能顯現的。仔細體會,並參照比對他人看法。所感受到的本質必須屬於自己,而指導時不應直白,如此才能真的[將其]融為自己的感受。
...「我自學生身上所學到的多於我所教授的。這並不是懶惰。這並不是指學生們教了我什麼,而是當我指導學生時,[在此過程中]我所教會我自己的。教學,是件個人對個人的行為。這不像對一群人上課般。學生們所回饋給你的是個人的,因為僅有個人才能教授個人[建築]」。
應該沒翻錯。singularity 這詞稍微有點棘手,在此篇文章中視為individual,也就是個人的。接著則是第7筆問卷回覆引用上面這段話時所加上的感想(記錄時間為2019/3/31, 14:28:11):
即便相隔了40年,系上不足之處我認為都在上面的文字中了。有的時候是題目重要的訓練目的存在了,但是學生或是其餘指導老師沒有意識到,有時則是反過來。我們大五這屆在大一時所做的第一個課題就是訓練我們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但是我直到大五讀到這段文字才真正的弄明白這個題目的大致意圖。
設計的確是項只能個別對個別的教學技藝;設計也是如此,是項必須真誠地面對自身的創作(其實所有的創作都是)。不論是人生經驗、社會涵養、歷史文化,如果不認知這些影響,不可能真切地感知到事物的本質;也因此不可能教授設計或何謂事物的本質。
一如路易斯康說的。

現在這位前輩的作品正在擺了坦克人氣球的大廣場裡的三樓藝廊展出。也許四年級跟畢業生們可以去找來看看,是否可以理解這筆回覆希望傳達的意圖。
聽說是30年前發生過的事,有卦嗎?
avatar-img
150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畢設那年對職場有什麼幫助? 思考了很久後,我發現對進入職場大概半年的我來說,還真的沒什麼幫助,當然我若寫個沒幫助就放到系刊上,老師大概會想殺來台北把我打一頓,所以我決定換一個方向切入”畢業設計之於我的建築路程象徵什麼?” 記得大四那年,跟幾位同學跑到淡江建築去看他們的畢業評圖,當天有一位老師針對在場
只有做過畢業設計的才懂什麼是畢業設計。這一年間的所有其他,也只有做過畢業設計的才會懂。
畢設那年對職場有什麼幫助? 思考了很久後,我發現對進入職場大概半年的我來說,還真的沒什麼幫助,當然我若寫個沒幫助就放到系刊上,老師大概會想殺來台北把我打一頓,所以我決定換一個方向切入”畢業設計之於我的建築路程象徵什麼?” 記得大四那年,跟幾位同學跑到淡江建築去看他們的畢業評圖,當天有一位老師針對在場
只有做過畢業設計的才懂什麼是畢業設計。這一年間的所有其他,也只有做過畢業設計的才會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大學設計系學生進入職場的優勢與能力,並提出了在大學四年應該要培養的能力。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分析,認為大學設計系學生應該要把握機會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成為一位maker。文章內容鼓勵學生勇於實踐自己的想法,並給予了具體的建議和示例。這篇文章對於設計系學生來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大學設計系學生進入職場的優勢與能力,並提出了在大學四年應該要培養的能力。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分析,認為大學設計系學生應該要把握機會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成為一位maker。文章內容鼓勵學生勇於實踐自己的想法,並給予了具體的建議和示例。這篇文章對於設計系學生來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