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和享樂主義,緊緊相連,但藝術品的魅力,在於我們能夠獲得想像力的提升。只有工匠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超凡的藝術家,他們想的跟我們不一樣,永遠讓我們感到驚艷,甚至開始對我們的生活反思。
藝術品真的有人會買嗎?台灣有市場嗎?全台灣許多沒有購買過藝術品的人,在看到藝術品時,多半會有如此疑問,並百思不得其解。就像看到某法師自稱是菩薩,有誇張多的信眾,但你並不理解,也從沒想過要信仰他。
2018當代藝術家辜琪鈞作品 媒材:膠彩 swarvoski水晶 日本純金箔 尺寸:89x89cm
藝術品的歷史自商周時代便有,早已歷經千年。有些人將藝術品視為無用的浪費,但也一些人卻發現藝術品能夠滿足他們的慾望與心靈的空缺。藝術品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讓一般老百姓好像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東西,因為它同時和以下三點有關聯:
1.社會階級
二十世紀以後,藝術品已經不再和一般世界絕緣,到處可以見到藝術家,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藝術品收藏。藝術品曾是社會階級的產物,但現在,藝術品是社會文化的鏡子,可以從最近流行的藝術家的作品中,看見社會潮流,時代趨勢。
為什麼社會階層化讓我們又愛又恨?因為上位者享有更多資源,更多權力,更多特權。當我們一邊咒罵社會階層化的同時,我們也羨慕他們擁有嬌妻,擁有權力,擁有背景。於是就會透過各種管道去尋找跳脫階級的規則,比如常見的社會現象,一個中產家庭女孩,在身上安置混搭各種名牌小物,不管好不好看,這都讓她覺得驕傲更有自信。也就是說,藝術品和奢侈品都是一種標籤,這標籤,便是人們追求的原因。
奢侈品和藝術品,象徵社會成就,鼓吹精英階層本就該懂得享有,或是擁有。讓更多的人前仆後繼,儘管自己並不懂得欣賞,也會依舊模仿社會模式去購買。
2.實用或浪費?
藝術品本不實用,多半把玩性質多過於實用,藝術品一定得手工製作,人力提供,他們講究美感,也會不斷增值,與大企業與國際品牌的合作,經常是藝術家賴以為生的方式。
一個正常人不會要求一幅畫需要有什麼功能,它可能可以擋子彈?或是開啟另一個世界通道?沒有,一幅畫脆弱無比,既不能日曬會變色,也不能在潮濕的地方擺設會發霉。一幅畫就是一幅畫,它不能為你做什麼,但它標誌著你的購買能力,以及你文化的涵養,當你擁有這些能力,便不會考慮這個物品的直接用處。
3. 極端財富分配
藝術品是一個濃縮品,一開始客戶很少,規模很小,只有幾個客戶,就像是一個小教派的信徒。神奇的是,如果一個寶石看來平凡,一旦你為它付出很多很多,遠遠超出它的功能或想像,它才會變得迷人。只有犧牲掉一些東西,才能穿戴上耀眼的它,就像一個人必須付錢或年費,才能加入俱樂部一樣。
藝術品和享樂主義,緊緊相連,但藝術品的魅力,在於我們能夠獲得想像力的提升。只有工匠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超凡的藝術家,他們想的跟我們不一樣,永遠讓我們感到驚艷,甚至開始對我們的生活反思。
藝術家的畫真的有人買嗎?
每次只要不是在畫廊認識新朋友,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你們藝術家的畫真的有人會買嗎?台灣有市場嗎?」
藝術家和畫廊的經紀約合作大致分成兩種,有獨立經紀約的,就像演藝經紀公司簽的合約差不多,另外也有展覽約。藝術家有年收2000萬的,也有年收75萬甚至不到50萬的,按照市場行情與賣座程度有不同程度差距。獨立經紀約便是這位藝術家只能給這家畫廊做經紀代理,會一次簽個一年到幾年,每月按月給付薪資或是直接給年資,但這位藝術家不能私下賣作品,私下交易需經由畫廊同意。展覽約則是和獨立經紀約不同,有更大的彈性和自由,只簽署部分畫作給畫廊,也可同時跟好幾間畫廊合作,也可私接交易。
總之,有些藝術家比較想要潛心創作或是想要更加穩定,便會選擇獨立經紀約,有些可能自己有公司或其他事業,或是想要自由彈性的生活,就會選擇展覽約。在台灣,能夠拿到獨立經紀約的藝術家非常少,必須有一定的名氣以及銷售量。
藝術家行情表也其實是有公定的行情,在《藝術家雜誌》的最後面幾頁,或者在
全球華人藝術網上搜尋藝術家名字,直接可以查詢到市場藝術家們的價格單位價(在亞洲習慣用單位價的行話來說:油畫購買為X號,水彩為X才,膠彩和書法唯X才,雕塑另外計),亦或者直接從國際拍賣網站如
羅芙奧,
佳士得等網站尋找,你會看到成交價與藝術家名字,相信可以為你解答。
當然,藝術家的收入來源除了出售作品,也有很多比如出售圖片數位版權,或是產品代言,出席品牌或時尚活動,演講與教學等等。甚至最近有許多台灣藝術家跨足其他設計,建築、時裝、或奢侈品家具,利用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和創造力,賦予品牌新能量。藝術家也和藝人一樣較容易得到品牌贊助,台灣雖然現在在亞洲較無競爭力,不過買氣人氣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