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

含有「藝術史」共 1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天也有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可以靜靜欣賞,每年也有專業人士試圖用現代科技將其動態展現,讓我們彷彿踏入一現場,一座橋,一張張叫賣的市集裡,在車、樹、水之間,我們化身為當時的市井小民,看見繁華與樸實,明白女性地位正提升。
本篇文章分析藝術史如何透過畫作的形式,展現出人類的情感與思考方式。藝術不僅是創作的表現,更是對人類歷史、社會變革的深刻反思。以文藝復興與現代藝術為例,揭示藝術如何成為時代的回應,並且啟發當代的視覺創作。
Thumbnail
週末來到人山人海的科教館,體驗「AI繪動的名畫特展」!打破傳統展覽的框架,展覽主打互動式體驗,讓名畫活起來,成為可以「玩」的作品。結合AI科技與經典名畫,展覽內容豐富精彩,值得一看!
Thumbnail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4/03
謝謝阿斐拉分享!真的太可愛了!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5/5書評
有一個現代詞語可以解釋這種神奇的現象──「美肌」。 這些19世紀的畫作全都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就是號稱「人類『美肌』天花板」的薩金特 這個人真的很會「混」,也不知道是跟他師父學的還是無師自通,反正他是真的很懂 上流社會那些人的心態和需求。 請他畫肖像畫,雖然貴(通常在五千美元左右),但會覺得很值。
Thumbnail
  前幾天去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看了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的紀念特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出的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私人收藏、甚至平時遠在日本,能集結在這裡展出並不容易。而策展人規劃的角度也比較少見,用台灣的地理、氣候、季風、洋流貫穿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畫作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Thumbnail
先說結論:百科全書式的物質文化史會越來越沒有未來!單純的英文中譯,則已經沒有現在了!
Thumbnail
其實女生大概都喜歡風格時尚之類的,只是從一個專注練琴關在琴房的書呆子到磨練出自己適合的風格和造型,漸漸的發現每一件事情要從無到有慢慢地在每一次演每一次活動的紀錄之中,慢慢地修改找尋適合自己的風格,也是個人內在的形塑、氣質、每一個單品透露出用品本人的性格,都在無形的地方,慢慢的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Thumbnail
照片中是本人嗎?如果是 也太美了吧~
晟兮藝術-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27
林燃(創作小說家) 謝謝呀謝謝小説家~是本人喔,真人連結上有放在這邊連結臉書頁面😊
現代藝術(Modern Art)通常指的是在 1860 年代至 1970 年代之間創作的藝術品,包括了多樣風格和運動,這些代表了對傳統藝術的一種摒棄。現代主義和現代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這個時期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每個層面。
Thumbnail
謝謝分享,很清晰解釋不同藝術派別!我喜歡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風景畫,每次看畫都令我很嚮往畫內的世界。近期我也很喜歡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感覺又舊又新很有趣!
  就像有寫作能力的人即便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GPT,也不會直接把GPT生成出來的文章當作最終結果。繪圖AI在這些對於繪畫、對於藝術創作有更多想法與技藝的人眼裡與手中,不會是一種「AI繪圖」與「人類繪圖」的二元選擇。而是,雖然它要求了一種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握持方式,但它還是一種「畫筆」。
Thumbnail
鋼哥-avatar-img
2024/11/23
我們系上的電腦繪圖的老師提過,目前的 AI 繪圖仍只是很強的工具,對於「美感」的培養仍需要從頭開始打基礎,並非所有人學會 AI 繪圖就能「順便」習得藝術的美感
前圖紙-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26
鋼哥 我也是這樣想的!美感的訓練還是需要透過大量的賞析和練習才能達成。AI能讓有充足藝術訓練的人做得更好、也能讓缺乏藝術訓練做出高於他們繪畫水準的圖片,但目前完全不可能單靠AI就彌補兩者之間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