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的那些事
方格精選

關於閱讀的那些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對於閱讀所能帶來的好處,你想到了哪些?

raw-image

  近年來,有鑒於大家越來越少看書,閱讀這件事所帶來的好處便時常被當作是一種“特長。”但這其實可以說一種悲傷,這證明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大大多於了有這習慣的人。

  作為一位可以說是愛書成癡的女子,日常中關於閱讀的資訊實在很難不接觸到。尤其是臉書,除了那些出版社的新書推播,最常看到的就是某個很大的讀書社團(是哪個就不指名了)的成員貼文。而為什麼想寫這篇文章,就是因為其中幾篇貼文。

「有效」和「高效」

  我不否認,書籍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獲取知識。有些人生活也許真的很忙,因此必須藉由高效率的使用書籍獲得所需的知識。只是我發現,似乎有些人的重點不再是閱讀,而是獲得了多少。

  那些所謂的高效率課程,對於不常看書的人入門,的確給了一道小徑進入書本的世界。可是往往無法應用到像是文學、藝術等類型,那些更著重於閱讀中的體驗,並非知識的獲取。而我認為,那些體驗正是閱讀難以取代的關鍵。撇除這項缺點,至少高效率閱讀也是閱讀的一種,仍是值得讚許的行動。

  但是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如此,在推廣的過程中,所使用的「高效」一詞,等同於試著將閱讀的體驗量化,在這個過程中那些難以量化的文學體驗便容易被忽略。更促使了某一部份的人認為看書就是要看有用的書,只要我把重點擷取出來就是看完一本書了。這真的很可惜,就像是進到了藏滿寶藏的山洞,卻只將光華萬丈的物品拿走,卻留下那些樸實卻最珍貴的珍寶一般。

P.S. 不否認,在某些類型的書籍,高效率的閱讀的確很省時間。不過若是這種書籍,我寧願直接看說書影片了。

  還有,對於看完一本書,每個人的定義可能都多少有些不一樣,甚至不同的書籍有不一樣的標準。這邊講的主要是一種價值觀的問題,我想說的是-書的意義,不只有知識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張潮《幽夢影》
何時閱讀有關係嗎?

  前幾日,我剛好看到某位不認識的網友貼出了一篇文章在講:「何時閱讀比較有效?」還指出了某些特定的時段。我理解她的用意良善,想分享給別人,讓別人也能因此受益。可是我隱隱感覺到,這背後不就隱藏了盡可能吸收更多知識的概念嘛!若是這是為了學習某些內容而選定某些時段進行,我舉雙手贊成。關於大腦的學習的確有相關科學證明,人的大腦在某些時間段適合做些什麼事。可是,今天那篇文章的標題確確實實就寫著閱讀兩個字。(可能由於我過於龜毛,如果她今天標題內容是說何時讀什麼書比較適合等等,我大概完全不會有任何意見。)

  想要更良好地吸收或是舒服的閱讀書本內容絕對不是錯誤,我想做的是提醒大家閱讀的本身,那些精神上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這不需要在哪個時間,只要你有辦法靜下心來,透過任何媒介都可以閱讀。專注的閱讀體驗中,那些心智運作就是去記憶、去吸收書本內容的最佳工具。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飲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讀書者不以忙閑作輟。-張潮《幽夢影》
輪到你了

  你覺得閱讀是一件怎麼樣的事?對你來說,書籍大多數是獲取知識的工具還是精神的食糧?你的閱讀習慣是什麼樣子呢?歡迎留言與我分享和交流。

推薦閱讀

好潮的夢:快意慢活《幽夢影》

作者:張曼娟

Why?

《幽夢影》是本清代小品文集,類似《菜根譚》,短短的幾句文字富有哲理。透過張曼娟老師的文字和幾則人生經驗的分享,能夠輕鬆的一窺文學家張潮的所思所想,擺脫你對古文沈悶、老舊的印象。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個愛心,也歡迎至我的臉書粉絲專頁閱讀時光按讚追蹤。

或是追蹤我的IG帳號 @daybooks2020 跟著我用一句話和幾張照片認識一本書。

我會不定期更新文章資訊,也歡迎你們前來交流。

avatar-img
馥安的沙龍
98會員
116內容數
有時想寫些東西,那是一些東西和心裡藏著的東西共鳴著,唱囂著將他們寫出來。不論是文青的、灰暗的、愉快的,都是生命裡某些東西的轉世重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馥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相傳,眼睛是靈魂的窗口。
總有些人說我們這世代是天然獨,但在年幼的印象中,從來都是無所謂的。那些真正意識自己身為台灣人的那一刻,都是在外力的逼迫下產生。若有一天,出門時重量和心情不再是擇書的首要標準,安全與否才是,那有多麽痛苦?
如果,一片屑的存在是一具屍體,那我殺了多少生命?又將在死後掉落哪層地獄?
相傳,眼睛是靈魂的窗口。
總有些人說我們這世代是天然獨,但在年幼的印象中,從來都是無所謂的。那些真正意識自己身為台灣人的那一刻,都是在外力的逼迫下產生。若有一天,出門時重量和心情不再是擇書的首要標準,安全與否才是,那有多麽痛苦?
如果,一片屑的存在是一具屍體,那我殺了多少生命?又將在死後掉落哪層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