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 光明燈 專欄之免費文章,可訂閱每月文章)
特斯拉第一台車Roadster上市前,初期靠的都是創業家本人的意志,也就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馬斯克擁有豐富的創業經驗,並且擅長於跨時代產品,他是最成功的網上付費方式Paypal的聯合創辦人,也是目標太空旅行平民化的SpaceX創辦人,由他的經歷與品牌願景來看,他相當熱愛創造他所認為更美好的未來。
其實特斯拉並不是一開始馬斯克創立的,而是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馬克·塔彭寧(Marc Tarpenning)在2003年創立,主要生產基地還設在台灣林口工業區,沒錯是在台灣,在2004年馬斯克成為最大股東後,歷經五次的創投融資,其實馬斯克都自己投錢來說服創投公司投資,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創投公司全停止投資,在那時特斯拉要跟銀行融資根本不可能,因為公司一直虧錢,銷售額也不高,好險在2009年成功取得美國能源局的輔導貸款4.65億,讓Model S可以順利量產,取得第一波的營收成長,在現在營收最大的model 3量產前,有遇到經營危機,還去找了蘋果的庫克談收購特斯拉,結果庫克沒見他面,誰知道現在市值已經漲了十幾倍。
|特斯拉如何開啟電動車時代這偉大夢想呢?
特斯拉品牌使命是去加速世界進入永續能源時代
伊隆馬斯克提出目標為產出25,000美元的電動車,並年銷2000萬輛車,福斯與豐田年銷量各約1000萬輛,因此並不是想成為電動車界的高貴保時捷,而是超越福斯、豐田的巨型車廠,進而影響世界,加速世界進入永續能源時代。25,000美元是全球銷量前10主要車款價位,如Camry,讓大多數人都買得起,才有機會年銷2000萬輛車,而兩千萬台年銷量將佔全球市場約20%,等於前兩大豐田跟福斯兩家的銷量加總,不過這個目標也才能真實的推動電動車的普及,將能解決地球能源耗盡與汙染問題,達到永續能源的願景,所以特斯拉其實不只賣電動車,同時有賣太陽能與儲電設備,特斯拉在2016年收購美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公司SolarCity。
|如何讓SEXY的車款成功熱賣?
吸引焦點創造大量流量,當特斯拉品牌定調後,第一款車型是地表最速的Roadster,0-100km/h只要3.9秒,打敗一堆千萬超跑,限量2800台,強烈吸引市場焦點,擴大的品牌知名度後,接下來四款車是S、3、X、Y,其實原本是要湊SEXY,但Model E被福特註冊走了,只好改用Model 3,另外還有電動卡車Semi、皮卡Cybertruck訂單也相當成功。而在較平價的Model 3量產後成為主要營收來源,Model 3標準定價為35000美元起,台灣價格含稅是160萬起,至2020年Model 3/Y佔營收約9成,並實現穩定獲利。全新品牌要切入傳統車廠已經超多超滿的市場,要先抓出的第一批願意嘗鮮的客群,特斯拉在商品差異化定位上很創新,地表最速的量產車Roadster二代更只要2.1秒到100km/h,地表最遠的電動卡車Semi續航800km,地表最壯的Cybertruck,不斷製造話題,滿足願意嘗鮮的,成功抓到的一批核心客群。
降價銷售策略,Model 3 標準續航升版,在2019年於大陸賣37.7萬人民幣,轉為國產後,又改用寧德時代CATL更便宜的磷酸鋰鐵電池,五次降價後降至27萬,若申請中國補助後,售價達24.99萬。特斯拉在2020年有了不錯的銷量,同時成本降低計畫也跟得上,以至於2020年保持獲利,不過一般車廠,在成本降低後,也不一定會執行降價策略。對於特斯拉降價銷售的策略,對已經買的車主,當然很不滿買貴了,且二手車市場交易也會被破壞,市場上也很多人持反對,認為不應該犧牲公司的利潤,或是破壞了特斯拉的品牌價值,像賓士長期的訂價策略,不會有大幅的改變,因此自二手車市場有一定保值,但這是以老品牌的觀點來看,而特斯拉是一個打開市場的開創者,同時不斷在創新中,並不是最成熟的商品,而且別忘了,原本馬斯克所設定的目標就是25000美金的電動車,甚至更低,因此這些只是達成目標的過程,當然也要接受不斷降價造成的負面影響。
網路直接買車策略,特斯拉網路訂單超過8成,特斯拉的魅力讓其中8成的人,根本沒開過特斯拉就下單,特斯拉顛覆了傳統汽車經銷模式,可直接增加3-4%利潤,豐田如果突然要改變長年穩定合作的經銷模式,可能性很低,仍需要犧牲利潤給汽車經銷,以應付其租金、業務人員、廣告等,而且還有車輛庫存的過高問題,若硬改成網購,會讓大量的經銷商沒工作,應該會被經銷商聯合上街抗議,實在不太可能,特斯拉沒有過去的羈絆,倒是輕鬆許多。特斯拉的網購策略,品牌魅力的建立了基礎,現代人對於網購的習慣養成與信任度足夠,搭配網路購買七天的退款保障等,雖然在2020年10月已取消退款保證,預購制的飢餓行銷,持續地累積之下,確實讓特斯拉網路買車策略成功。假設越來越多車廠改網路銷售,經銷業者將被弱化或淘汰。
|突破購買障礙,行駛距離、充電便利性、自動駕駛、加速能力
電動車幾個詬病是駕駛距離、充電便利性,若電動車開不遠,在台灣山上不就掰掰了,充電站又不是到處都有,充很久也是麻煩,加汽油不用幾分鐘,因此重點是要強化電池續航力與穩定性,另一方面要有大量的充電站,因此進行了超級充電站快速架設計畫,2020特斯拉全球有2016個超級充電站,2萬多個充電樁,在美國99%的人口在240km內就有充電站,台灣已有25座,2021將有38座,在銷售初期充電免費,也是個促銷策略,但台灣已經在2020年10月開始收費。而超級充電站用380V以上充電,充電20分鐘可再開150km,因此在充電的方便性與速度提供的車主解決方案,當然還有改善的空間,不過這樣的便利,已經大幅降低了購買門檻。而電動車市場變大後,也有中間業者設置充電站,不用車廠自己設了,台灣就有華城、noodoe、oasis。
電池的壽命,特斯拉的保固是 Model S & Model X 在8年內或24萬公里內,Model 3 & Model Y 在8年內或16萬公里內,保證電池容量維持70%以上,實際看車主的實測,2015年的Model S在五年後電池續航力約降低13-15%,就算打7折,以目前Model Y perromance版本,打七折後還可開340公里左右,基本上都夠用了,假設桃園通勤台北每天來回也不到100公里,假日要出去玩的話,台北到台中也就160公里左右,若真的很頻繁一日北高,又不想充電,Model S與Model 3可行駛距離都在500-600多公里,可大幅降低怕沒電的恐懼。燃油引擎或許行駛里程不太會下降,但構造複雜造成大量維修費。
自動駕駛系統,特斯拉目前主要提供輔助駕駛Autopilot,並非完全駕駛系統Full Self-Driving (FSD),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駕駛等級介於Level 2與Level3之間,只適用於有中央分隔線的高速公路。目前Level 3以上系統,在美國各州的法規也還沒廣泛許可,自動駕駛Level 3的市售車如Audi A8,已經可大部分都自動駕駛,但駕駛者仍要隨時準備控制車輛。
Google旗下的自動駕駛系統公司,Waymo實際累計的經驗值更多,Waymo自動駕駛等級為Level 4,Level 4在條件允許下已經可以完整自動駕駛,在美國以Waymo one計程車商業模式,實際測試了600萬英里,但不像特斯拉自行生產汽車銷售,Waymo主要是系統開發商,跟不同車廠如Volvo、飛雅特克萊斯勒(FCA)、Jaguar Land Rover (JLR)、雷諾-日產-三菱汽車聯盟等車廠合作,主要是賣自駕軟體賺錢。而Uber 旗下的ATG自動駕駛系統發展不順,近期釋出收購消息,看來短期不是對手了。
馬斯克幾年說過很多次會成功完全自動駕駛Level 5,Level 5是可以連車內方向盤都不用了,完全具備人類水準的駕駛技術,實際上特斯拉仍不斷在測試中,同時也需要等各國政府法規的成熟,還有消費者接受度,目前購買特斯拉的只有大約三成有選配自動駕駛,畢竟大多數駕駛人,以前都是自己開車的習慣,改用自動駕駛還是怕怕的,完全自動駕駛法規也還不允許。但其實自動駕駛系統,也是未來獲利成長的來源,而且軟體毛利很高,2020年台灣選配自動駕駛是需加價22萬。
加速能力突破,2020年4月InsideEVs對市售電動車的加速能力進行測試,可以看到前十名有七台是特斯拉,唯一能拚的就是第二名的保時捷Taycan Turbo S,0到60mph加速在3秒內,不過Roadster二代 1.9秒沒再榜上,這樣的量產車加速能力,已經贏過大部分超跑了,但特斯拉只有保時捷不到6折的售價,保時捷肯定有他的實力,畢竟還有開發賽車長年的經驗,但售價高,雖有固定購買族群,但與特斯拉的客群完全不同,Jaguar I-PACE與Audi e-tron定價與特斯拉較近,在6萬多美元,比較是未來可能的競爭者。
|超級工廠在地生產
成本降低,特斯拉採用垂直整合策略,也就是一條龍自己來,從電池技術開發,電動車組裝生產超級工廠,甚至電池生產廠也自己投資,為了達成目前市面無法做到的大幅成本降低策略,確實自己蓋工廠是最快的方式,缺點就是錢其巨大的現金,一個上海超級工廠需約20億美元。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中國的優惠協助下,超快速在一年內蓋廠完成至量產,在上海廠生產Model 3後,由原本35.58萬人民幣,多次降價至24.99萬,雖然大幅降價,在當地生產交貨,可大幅地降低運送、關稅等成本,零組件在地採購與最新的自動化超級工廠,也成功降低成本,更主要降幅來自使用更便宜的寧德時代 (CATL)的磷酸鋰鐵電池。
由於在地生產策略有非常多優勢,目前已經70%以上可以在地生產,因此在德國Berlin的新廠也準備在2021年開始生產Model Y與4680電池,美國Texas的新廠也預計在7月開始生產,2020年特斯拉銷售近50萬輛,未來兩年產能有機會到180萬輛以上,Fremont 60萬輛、上海45萬輛、Berlin 50萬輛、Texas 25萬輛。全球2020年電動車銷量約250萬輛,若樂觀看複合成長率29%,2025年將成長到1120萬輛,約全球車輛銷量的10-15%,在市場打開後,同時特斯拉積極的擴張產能與降低成本。
Toyota執行長豐田章男對於特斯拉的市值超越Toyota,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廠,他認為「特斯拉的食譜是未來的標準,但Toyota有真正的廚房與廚師」,Toyota股票市值約2000億美元,特斯拉在2021年1月,已經7000億了! 不過Toyota執行長豐田章男說的也是事實,畢竟特斯拉開始的Fremont工廠就是在2010年跟Toyota買來的,但特斯拉的優勢並不只有生產而已。
|電池技術、電池工廠 成本降低策略
長期策略目標是電池成本降低於100USD/KWh,將讓電動車成本追上燃油車,電池成本佔電動車3成以上,是成本破底策略最重要的關鍵,這十年平均年降幅約20%,2010年約1000USD/kWh,至2020年平均電池價格已經降低至137USD/kWh,因此接續幾年電動車的快速成長可期。
特斯拉為了快速進入市場,初期與電池巨頭Panasonic進行策略聯盟合作,獨家供應在Model S上, 在美國合資於Gigafactory生產電池,同時不斷技術突破,降低單一顆電池的成本,單一顆電池的單位容量更大,單一電池的體積也變大,為什麼特別講單一顆電池呢? 是因為特斯拉的電池,是由一堆小電池綁成一大塊,你可以想成我們常買的3號電池綁了一大堆在一起用,在最一開始的Roadster,用了6831顆圓柱型的小電池,Model S減少至4416個小電池。
一堆像3號圓柱電池直接暴力式綁在一起,聽起來好像有點弱,不是很多浪費的空間嗎? 車上的空間是很珍貴的,但其實目前大多數其他的電動車品牌,都是用方型的電池,那為什麼特斯拉要用圓柱型的呢? 其實有幾個好處,因為圓柱型這已經用了幾十年了,技術相對方型或軟包的電池純熟穩定很多,無論是充電效率、生產良率、單位的蓄電量都比較高,而且成本也低,因此以快速與穩定生產的目的來說,特斯拉選用這樣的電池使用,也是合理,而方型電池雖然節省空間,但因為各家電池廠生產的規格都不同,應用的產業少,所以生產技術經驗值較低,電池穩定性不佳,但未來若有某家電池廠突飛猛進,也可能突破現在特斯拉的電池領先地位,但特斯拉也不是停在原地等就是了。
特斯拉一開始用的是18650型號的電池,型號的數字密碼是: 直徑18,高度65,0是外型是圓柱狀,後來在電池規格表示上也可省去0,三號電池直徑是14.5mm高50.5mm,18650其實比三號電池大顆一點而已,後來Model 3用的是21700,也就是再胖一點高一點而已。
在特斯拉的電池日(Battery Day)上,推出的4680電池,是準備應用在德國Berlin生產的Model Y車款上,直徑是46mm高80mm,跟之前21700相比就大了5倍儲存能量,6倍的輸出功率,可提升16%的續航力。
在電池產能的部分,特斯拉自己目前的產能就20Gwh,大約可供應50萬輛車,而這三年內,美國、上海、Berlin生產廠將擴大到175萬輛,電池供應的需求量大增,當然馬斯克也有說,10年內要擴大電池產能到3TWh,也就是3000Gwh,也就是現在的150倍,畢竟馬斯克想要在2030年賣出2000萬台特斯拉電動車,目標如此高也是合理,不過以短期策略來說,就像一開始跟Panasonic合作在美國生產一樣,在這三年內,電池需求量成長三倍,特斯拉自己預估需要100Gwh的4680電池,全部自己生產有一定風險與難度,當然也不排除與多家電池廠合作生產,也可降低蓋廠投入成本與時間, LG Chem就是可能的合作對象之一,在2020年10月就放消息,2023年在4680電池產能擴大三倍至60Gwh,因為這規格就是特斯拉在用的,也許是特斯拉風潮,股價就漲了19%左右,但還未確認是否搶到特斯拉的單。
所以在電池生產的策略合作對象上,從一開始的Panasonic與獨家合作,但因為特斯拉擴張的策略過於激進,銷售不如預期,特斯拉也一直壓低採購價格,而Gigafactory 1合資的電池事業也一直虧錢,Panasonic不敢貿然投資擴廠,單壓在一家特斯拉上,在2019年Panasonic轉去找豐田合作,2020年4月合資的電池生產廠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已開始營運,而特斯拉在2020年1月轉向LG Chem與CATL(寧德時代)合作供應電池。CATL 2020年7月開始供應Model 3的磷酸鋰鐵電池(Lithium iron phosphate),優點是便宜,捨去了比較貴的鈷原料,缺點是充電的穩定性不佳,電池充不滿或電量突然下降。暫時應對方式為更新軟體,或充滿電後再多充一點時間,或是避免使用到10%以下。
特斯拉對於電池研發投入大量資源,針對電池五大技術進行開發進而降低成本
電池工廠製程優化降地18%成本,電極(Electrode)由濕製程改為乾式製程,技術門檻高,但設備投資成本變少, 而捲繞(Winding)、組裝(Assembly)製程因大尺寸電池結構將降低成本,電池充電化成(Formation)的流程減少。
電池的原料,開發新的正極材料-矽,可提升20%行駛距離與5%成本降低,而負極材料進行在地供應鏈優化等,提升4%行駛距離與12%成本降幅,未來更計畫用更簡單的製程,自行生產負極材料,使用全新的製程獲得更大的成本降低。
結構電池開發,如飛機的燃油放在機翼上,如果把電池做入車體的結構內,可釋放空間還有降低重量,預計可提升14%行駛距離7%成本。
以上若垂直整合研發完成,可提升54%續航力,成本降低56%,資本投入降低69%,除了電池成本大幅降低外,資本投入也降低,將領先競爭者許多,更大幅提升了達到2000萬台產量的基石。
在2019年特斯拉收購了Maxwell與Hibar,Maxwell在超級電容與乾電極有領先的技術,Hibar為電池製造設備商,在未來自產超級電池的策略上持續進行布局,更延長垂直整合生產線,若自行生產電池原料,生產技術門檻高,建廠資金高過特斯拉的超級工廠,CATL(寧德)預計在印尼興建的鋰電池廠為50億美元,一個上海超級工廠也才20億美元,也考驗不同車型的電池設計之下,如何大量生產?而且僅供應給自己,擔負的風險高,特斯拉會什麼時候真的策略性投資蠻值得期待?
特斯拉電池效能領先優勢,已慢慢被競爭者拉近差距,在2020年10月份UBS對特斯拉, Volkswagen, General Motors, Toyota, BMW等車用電池進行測試,特斯拉電池效能表現依舊領先,但差距已縮小,因電池供應商中國寧德CATL、韓國LG Chem、日本松下Panasonic也同時供應給其他車廠,不過特斯拉的電池整體設計與動力系統軟體,仍維持一定優勢。
|特斯拉的創新策略是否能延續優勢呢?
特斯拉的破壞式創新,顛覆了傳統車廠佔據的市場,開啟電動車的快速成長時代,雖然傳統車廠並不一定沒有這些創新想法,而是傳統車廠並不認為這些創新策略能成功,或是組織僵化難以改變,如同之前蘋果開啟了智慧手機時代,而當時人手一支的霸主Nokia被淘汰在市場上,但不代表破壞式創新,一定能一直當市場霸主,蘋果手機與電腦,都不是現在市占最高的品牌,電腦作業系統市場,也被微軟獨佔市場賺到現在,破壞式創新後,仍得看之後的品牌發展策略,蘋果在電腦毛利驟減之後,營收比重成功轉向手機市場,手機維持高價的市場訂價策略成功,因此至今仍是毛利王。
特斯拉發展大戰略為電動車躍進至25000美元主流市場,在主要項目[品牌行銷]、[性能突破]、[成本破底]進行相當多垂直整合的創新做法,創新策略的成功,2020年市占率>20%,二三名都只有7-8%,特斯拉成功取得先行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在品牌、技術、成本擁有短期優勢,但特斯拉是否有建立出足夠強的核心競爭優勢,形成未來競爭者難以進入的門檻呢?
銷售垂直整合策略,在網路直接賣車,減少了經銷商的成本,傳統車廠模仿難度高,新興車廠較有機會。
特斯拉成功的行銷策略,核心優勢就是伊隆馬斯克,他過去在Paypal與Space X的經驗,應用「印象擴大機」(impression amplifier)的能力,快速取得投資者或市場的大量關注,如地表最速的市售車Roadster成功成為市場焦點,與最強壯的電動貨卡Cybertuck,雖然我看到發表會防彈玻璃被打破很好笑,但一個月內收到20萬輛預購訂單,流量是王道的表現無疑,更節省了大量的行銷成本,比傳統車廠拍一堆形象影片到處花錢廣告,或請明星代言來得有效益多了!特斯拉成功成為市場的焦點後,推出大眾款的Model 3取得大量的營收來源。馬克斯的個人魅力,永續能源的加速者品牌定位,跟連續有強度魅力的產品定位,創造出很有魅力的品牌,這是其他傳統車廠難以模仿的。
特斯拉自豪的加速能力,確實領先很多,但動力系統的整合經驗,傳統車廠也非常有經驗,如現在的Porsche、Jarguar、Audi等,差距將會縮小。
特斯拉品牌定位顯明,要成為世界永續能源的加速者,其實沒有人想要破壞地球,但過去的電動車只能給有錢人開,特斯拉定位在大多數人買得起的價位,讓人非常容易產生共鳴,再搭配領先的科技與性能,品牌定位強而有力。,未來優勢將被拉近或超越,但現在的加速能力已經比大部分燃油車好了,已滿足大部分使用者,畢竟不是每個人要當賽車手,因此加速能力,未來將不會是競爭者勝出因素。
電池技術為電動車核心,也是特斯拉投入大量研發的重點,確實領先幾年,不過目前仍沒開發出未來無法超越的技術,因此後進者差距越來越近,特斯拉電池部分自產外,仍有外部供應商 Panasonic、CATL、LG Chem等,電池廠商同時都有供應其他車廠,電池的優勢將被削弱,而特斯拉未來過多電池產能,也有可能轉供應其他業者,多角化經營。福斯2021賣得ID.4續航力已到500km,跟一樣SUV的Model Y的525km差不多了,Model X 2020改款後可到597km,仍高一點,但差距不大。
特斯拉的超級工廠雖高度自動化,提供生產效率與成本優勢,但也只是因為是從無到有,將特斯拉的量產能力提升到跟其他傳統車廠差不多,傳統車廠的量產經驗多,自動化程度也容易追上。
成本優勢門檻來自自動化超級工廠與電池生產等垂直整合策略,將為一定程度的競爭門檻,但在電池技術發展減緩後,大家的電池都差不多,自動化超級工場也不是不能花錢,而特斯拉將目標售價定在25000美元,也提供了更高的進入門檻,讓競爭者就算砸大錢進來後,無法提供高的毛利,營運壓力會很大,而特斯拉因為已經先進入市場,掌握大量市占率,維持優勢。
特斯拉是否能發展出獨家壟斷的自動駕駛系統呢? 譬如像iOS一樣強勢,自動駕駛系統並不是砸錢就能出來的,需要關鍵技術與實際行駛紀錄的堆壘讓機器學習,除了傳統車廠大量投入外,也有科技業出來的強者Google Waymo,特斯拉的優勢是銷量大幅領先,創造最大量的實際行駛資料,這是短期內其他品牌難以追上。從消費者觀點來看,未來的完全自動駕駛L5對我吸引力其實不大,高速公路可以巡航其實就已經足夠,除非我從小已經習慣坐無人車,有點像數位支付發展很快,但是並沒有辦法那麼快被大部分的人快速接受,而數位支付頂多只是損失錢,但無人駕駛是連命都沒了,對人性的恐懼會更大,因此自動駕駛不會是購買主要考量,比較會是一個附加有噱頭的夢幻配件!
特斯拉所建立的電動車獨特生態系統,技術突破同時垂直整合,是我認為最可能保障幾年以上優勢的進入門檻,單點的技術可能被競爭者追上,但對於傳統車廠來說,大量軟體應用在車上,在人才上完全缺乏,只有一堆超強機械工程師,另外特斯拉從電池到許多零組件都是自製,傳統車廠不容易改變跟原本供應商的合作模式;對於科技公司而言,跨入電動車市場,電動車量產的每個環節經驗值都很低;對於電池等原料廠商,經營一個汽車品牌毫無經驗,因此特斯拉的垂直整合策略下,在每個環節都進行創新的策略,進而建立獨特的電動車生態系統,短期內將難以被超越。
特斯拉的垂直整合策略,成功取得了成本優勢與幾十億英里的自動駕駛資料,但等於同時開了非常多戰場,非常考驗領導者,對於技術、資金、市場各資源的掌握度必須很高,並且垂直整合難處是在如何把資源投入最關鍵的地方,並且保持許多彈性,而不是單純全部自己做就可以,如特斯拉有太陽能發電設備,但仍成長緩慢,所以領導者如果對於所設定的目標沒有非常明確,是難以執行成功的。特斯拉在未來,除非在關鍵技術面被突破並壟斷,譬如有人開發出全新的電池材料,而且效能是特斯拉遠遠不及的,如果有可以開2000-3000公里都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會很吸引我,我可能一兩個禮拜都不用充電,比汽油車方便很多。
未來特斯拉主要競爭者可能不會是Apple Car或保時捷,Apple Car有可能在高階車款會競爭,特斯拉主要競爭者可能是大陸三強蔚來、小鵬、理想等電動車品牌,反而在經驗累積下與技術增進,有可能跟特斯拉的距離拉近很多。大陸佔全球電動車消費四成,特斯拉在地生產將扶持出一堆相關專業人才,都將推動中國在地品牌的成長。而福斯2020-2024年五年積極的計畫,投入860億美金開發自動駕駛與電動車,最新的ID.4定價低於4萬美元,跟特斯拉差不多,在軟體與電池優勢仍是落後特斯拉很多,儀錶板設計也跟原本燃油車大同小異,舊版ID.3在歐銷量也不錯,賣了5萬多台,大量的競爭車款將越來越多。
個人看法
我認為特斯拉的品牌魅力,是將特斯拉設定為美好未來的開創者,而且產品與眾不同,將與支持者一起創造!馬斯克在電池日或之前的的內容,大多數是說明,我們離這個目標又更近的多少,如同特斯拉扛上全球提供永續能源的責任,而每位車主將一步一步參與這世界的改變!因此特斯拉販賣的不只是最先進科技的電動車,販賣的是一個可以共同完成的美好夢想。下圖是馬克斯在說明二氧化碳濃度在未來飆高,並放上一張工廠大量排放廢氣的恐怖圖,來說明發展永續能源的重要性。
(圖: 特斯拉introduces 特斯拉Energy 2015)
而這個品牌定位,搭上世界改變的趨勢,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等越來越多國家頒布禁止銷售新燃油車,大多在2030-2040年,因此這關鍵的10年,將會是車廠大洗牌。
現在很多手機的新技術可能已領先蘋果,但買蘋果買的是品牌,買得是對於開創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開創者,蘋果是首台用手指多點觸控、app應用潮流,把大家對於手機使用的腦洞打開,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美好生活體驗,買得是認同自己是有個性的生活品味,拿蘋果就是帥哥的感覺! 蘋果累積深植的品牌價值,即使賈伯斯的離開,巨大的魅力至今仍有大量的蘋果粉擁護著這品牌,技術面容易被超越,但多層面累積的品牌價值不容易超越。
特斯拉打開了電動車市場的先驅者,除了目前電池、自駕、成本優勢外,如果能像蘋果開啟了智慧手機時代一樣,手機不只是打電話,而特斯拉打破原本開車只是為了交通,創造更有魅力的電動車生活品牌,確實相當值得期待,因此特斯拉的股價也呈現的極大的本夢比,特斯拉加速了電動車的巨浪來臨,也成功的踏上浪頭最高點,而身後的人雖然很多,特斯拉應該還會在上方耍帥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