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恩榮《祥子的微笑》(臺灣商務)|心得
有的前輩說歌曲是教育的工具和表達意識形態的手段,但我認為歌曲是自我的決心,是不要在黑暗裡活著的決心。 ——〈遠處傳來的歌聲〉
《祥子的微笑》是七篇小說集結而成的小說集。
各篇之間的劇情無關,但都保有同樣的筆觸,像書末評論說的,是「崔恩榮式的心靈描寫」。
筆觸平淡,情感深刻。尤其是堆疊的功力,又不失流暢,總是輕易陷入,難以抽離。每篇結束我都得緩緩,做點什麼其他的,把心情整理回起點,再開始下一篇。
像作者說的,他要與「那些被蔑視與嫌惡之人站在同一邊」。這些篇章總在重複,從萍水相逢起,逐漸深入了解,那人背後一個龐大、甚至有些沉重的故事。為何敘事總是沉甸甸的,可能是講的這些小人物,都有被推離到邊緣的經驗。他們的故事,在歷史的邊緣、記憶的邊緣游移,是崔恩榮一一拾掇,還給他們說話的舞台。
人們怎麼可以像沒有發生過這些事情一樣,輕易地埋葬過去、繼續向前?所以我在想前面到底有什麼,是不是因為前面有某樣東西,才讓人們可以無視其他人所犯的罪活下去。 ——〈姐姐,我瘦小的順愛姐姐〉
雖然說著重小說隱含的社會議題,可能會流於理性說教,而少了貼近文句的真實感受,但就是這些議題,才增加了人物的重量與真實感。
從真實的世越號與越戰出發,提醒世人關注,其中隨著歲月被排擠到邊緣的小人物們。還有更多不在大歷史框架下的,像是生活不易的非洲家庭,像是總被誤解的憂鬱症,現實中難以發聲的人們,在這本小說裡,這就是他們的舞台。
不屬於他們的我們,藉著凝視他者,也反觀自己,像故事中總讓主角接觸他人的故事後反觀自我:我們都是主流,也是邊緣。常常是這樣的,外表從眾合群,內心還是留有一塊不容易被接受的部分。
身為小人物,我們互相舔舐,療癒彼此,在邊緣的我們,還有力量。
如評論說的,崔恩榮的文字是一股暖流,這是她帶給我們的力量。
婦人無法同意別人說她的丈夫是個不努力的人。他的工作就是讀書、寫作,還有到示威現場幫忙,在這方面他比任何人都還要殷勤,不能因為他的工作不賺錢,就定罪他是個無能且沒有用的人。 ——〈米迦勒〉
文末的評論著重性別界線的模糊,這句也被留在封底。說是內容著重的、親密的情感交流是女性的行為,文中角色大多數是女生,而少數男性角色,不只是翰志展現女性細膩敏感的一面,祖父們也有祖母的樣貌。
我閱讀時沒想那麼多,看到的更多是友情/親情/愛情的界線開始模糊。
我喜歡作者說,素恩對美珍學姊產生那一瞬想吻她的心情,還有祖父把祥子當成女友等等。可能是依賴、扶持、那種「唯一」的情緒太過深重,才讓情感的定義游移不明,你說那是親情嗎,外婆愛著遠方的孫女,於是偷偷拿了她的衣服穿上,藉此感受她的存在。
我難以忍受連我最醜陋的面孔都不厭惡的學姐,因為我本來就是個害怕被愛的人。 ——〈遠處傳來的歌聲〉
那種「唯一」再衍生出佔有,什麼是友情/親情/愛情該有的思想與舉動,在小說裡沒人說得清。又或許界線本就難以完全劃分,我一直相信情感是言不盡意的,我們總可以回歸一句,那就是愛,他就是你心上的那個人。
最後,引一句〈米迦勒〉的話:
父親說在這個大多數是善良之人的世界裡,冷漠是讓世界毀滅的原因。
說不定你以為的一簇火苗,就是他人眼中熾熱的光。願我們都能敲破同溫層,成為給出火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