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主流與邊緣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必須學習接受別人的排斥,同時學習如何排斥別人的接納。── 科幻小說家.雷布萊得柏利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地球上只要是群居的動物都有一個共通的屬性──只要與別人稍有不同或被群體排擠了,就會死亡(或者最先被捕獵),因此,來自於演化上的制約,形成人在潛意識由於對死亡的恐懼或對生存的慾望,人總是盼望跟別人一樣,或者被別人接受、認同,甚至肯定與欣賞。

  因此,相對於在無可奈何下承受別人的排斥,要主動的排斥別人的接納是非常不容易的。不過,若是我們要獲得思想上真正的自由與獨立自主,恐怕審慎地省視別人的接納是必須的,就像曾有人提醒,若想保有自由,除了不當別人的奴隸之外,也不能當別人的主人,我想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

  記得很久以前曾看過侯孝賢導演的某次訪問,他提到若是拍片過程太順利時,他就會儆覺到,然後想辦法出點狀況。或許這種主動替自己找麻煩是古代成語提醒我們的「居安思危」的積極版。因此,我也希望能記得常常提醒自己,要不時從主流退到邊緣,要能逃離掌聲與肯定,歸零來審視自己。

  「我只要走在生命的核心,就不在乎邊緣的事物跟不跟得上潮流」,這句話是多年前,聽到某位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轉述他朋友半開玩笑的消遣:「我看啊,會參加荒野的人,都是社會邊緣人!」之後有感而發所寫的,所謂邊緣人,社會邊緣,是相對於核心,也就是社會主流。其實地球是圓的,理論上來講,所謂邊緣或核心來自於你站的位置與視野高度不同才有差異吧?

  而且,我相信這句話除了陶侃之外,應該還帶著一絲羨慕,或者一點點的欽佩,至少這些荒野的志工是勇於面對自己,勇於拒絕物質誘惑及社會主流價值的人吧?

  近年常有人呼籲年輕人要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走自己的路,這裏強調的「自己」,大概也就是鼓勵年輕人,有勇氣拒絕主流安穩舒適的既成道路,往邊緣,也就是少人走的路開疆闢土吧?

  的確,在環境與生態中,邊緣區域雖然每個族群的數量不多,但是卻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生物,這些個體都是牠們族群裏的先驅者,敢於接受新環境的挑戰。

  曾經看過一個頗令人深思的研究報告。

  過去我們總是相信,當生存受到威脅的物種,往往會「撤退」回原鄉,也就是那個物種原始的棲息地,生存的大本營,那個物種在興盛期間往外擴張佔領的地方,應該都會棄守,因為那些棲息的邊緣地,不是它們最理想的繁殖所,因此瀕臨絕種的生物,應該不太可能繼續在那些地點生存。

  結果最近以二百多個瀕危物種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們的常識不見得正確,這兩百多種裏的百分之九十八,只在原始棲地的邊緣找到,只有百分之二,只有五種還存在原鄉的核心地區。

  或許因為環境變遷與人類的破壞及污染,讓原本最適合生存的原始棲地改變了,因此只有那些能夠適應惡劣環境,那些開疆拓土的個體才能存活下來。

  這個生態研究,提醒了我們,在現今人類社會的變動,產業典範轉移的速度,其實比自然環境的變遷還快,前兩年是主流的產品現已不存在,過往很冷門的東西也許轉瞬變得最夯,因此,我們也不必去預測,去追逐主流,反而常常要提醒自己,讓自己有往邊緣去冒險的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閱讀到人類居住環境變遷一章,不知道為什麼會頻頻讓我想起讀得沒有很好的解構主義,也讓我想起現在強調去中心化的社會。於是試著找出三者之間的相似性。
Thumbnail
閱讀到人類居住環境變遷一章,不知道為什麼會頻頻讓我想起讀得沒有很好的解構主義,也讓我想起現在強調去中心化的社會。於是試著找出三者之間的相似性。
Thumbnail
人類個體在政治共同體中的生存與追尋並不像是一般倫理學家或政治哲學家所說的那樣純然只是為了一股集體的趨勢或意向在努力,更多的可能是個體之間為了生存或成全一己之宿願而與其他個體之間展開的合作、衝突與算計。
Thumbnail
人類個體在政治共同體中的生存與追尋並不像是一般倫理學家或政治哲學家所說的那樣純然只是為了一股集體的趨勢或意向在努力,更多的可能是個體之間為了生存或成全一己之宿願而與其他個體之間展開的合作、衝突與算計。
Thumbnail
今天介紹的這一本書與投資無關,比較算是心靈成長的書籍,是由方言文化出版的「洞悉人性與現實的366權力法則」,書的封面小字寫著「現實社會是角力競技場,人人被迫參賽,你,準好了嗎?」 這本書用366篇短文,分成一年366天,以12個月分成12個主題的方式,有順序的一步步告訴你,如何在這個現實社會存活下來
Thumbnail
今天介紹的這一本書與投資無關,比較算是心靈成長的書籍,是由方言文化出版的「洞悉人性與現實的366權力法則」,書的封面小字寫著「現實社會是角力競技場,人人被迫參賽,你,準好了嗎?」 這本書用366篇短文,分成一年366天,以12個月分成12個主題的方式,有順序的一步步告訴你,如何在這個現實社會存活下來
Thumbnail
❤《關於個體人的突變》 「個體人的突變是集體的突變,還是個人的突變?」 我的社群有人問了這個問題。 我記錄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了解突變的意義是什麼,人類圖的突變是為了全體人類得以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生活。所個突變是個體人的突變,也是集體的突變。 每個個體人突變都是以自己為主,因為突變是沒有過去可以
Thumbnail
❤《關於個體人的突變》 「個體人的突變是集體的突變,還是個人的突變?」 我的社群有人問了這個問題。 我記錄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了解突變的意義是什麼,人類圖的突變是為了全體人類得以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生活。所個突變是個體人的突變,也是集體的突變。 每個個體人突變都是以自己為主,因為突變是沒有過去可以
Thumbnail
在末日,現代人類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會因資源匱乏而不敷使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回到遠古採集漁獵的洞穴生活?還是從廢紙堆中撿拾各種被忽略的知識,重新發現生活日用品的發明之祕,盡可能早日重啟科學文明?
Thumbnail
在末日,現代人類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會因資源匱乏而不敷使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回到遠古採集漁獵的洞穴生活?還是從廢紙堆中撿拾各種被忽略的知識,重新發現生活日用品的發明之祕,盡可能早日重啟科學文明?
Thumbnail
『值得一提的是,群體極化也同時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透過社運實現,若缺乏極端主義的傳播,社運及革命將是一盤散沙。』 今天的資訊傳遞方式和過去不同,無時無刻都有巨量的資訊被傳遞,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能夠迅速獲得大量取樣的同時,也限制在單一議題上投入的時間與深度。
Thumbnail
『值得一提的是,群體極化也同時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透過社運實現,若缺乏極端主義的傳播,社運及革命將是一盤散沙。』 今天的資訊傳遞方式和過去不同,無時無刻都有巨量的資訊被傳遞,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能夠迅速獲得大量取樣的同時,也限制在單一議題上投入的時間與深度。
Thumbnail
對身為邊緣的黑人而言,叢林之於文明的邊緣特性對黑人族群產生了嶄新的意義。不同於迷失在雨林中的白人,五人組不論是死亡或者倖存下來,他們皆在曾讓阿奎爾產生幻覺的叢林中達到了精神上的寧靜,在經歷死亡、戰爭與失去後,理解信仰、同胞與世界之愛。這是不屬於「他者」的白人所無法達成的。
Thumbnail
對身為邊緣的黑人而言,叢林之於文明的邊緣特性對黑人族群產生了嶄新的意義。不同於迷失在雨林中的白人,五人組不論是死亡或者倖存下來,他們皆在曾讓阿奎爾產生幻覺的叢林中達到了精神上的寧靜,在經歷死亡、戰爭與失去後,理解信仰、同胞與世界之愛。這是不屬於「他者」的白人所無法達成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