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主流與邊緣

2021/05/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必須學習接受別人的排斥,同時學習如何排斥別人的接納。── 科幻小說家.雷布萊得柏利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地球上只要是群居的動物都有一個共通的屬性──只要與別人稍有不同或被群體排擠了,就會死亡(或者最先被捕獵),因此,來自於演化上的制約,形成人在潛意識由於對死亡的恐懼或對生存的慾望,人總是盼望跟別人一樣,或者被別人接受、認同,甚至肯定與欣賞。
  因此,相對於在無可奈何下承受別人的排斥,要主動的排斥別人的接納是非常不容易的。不過,若是我們要獲得思想上真正的自由與獨立自主,恐怕審慎地省視別人的接納是必須的,就像曾有人提醒,若想保有自由,除了不當別人的奴隸之外,也不能當別人的主人,我想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
  記得很久以前曾看過侯孝賢導演的某次訪問,他提到若是拍片過程太順利時,他就會儆覺到,然後想辦法出點狀況。或許這種主動替自己找麻煩是古代成語提醒我們的「居安思危」的積極版。因此,我也希望能記得常常提醒自己,要不時從主流退到邊緣,要能逃離掌聲與肯定,歸零來審視自己。
  「我只要走在生命的核心,就不在乎邊緣的事物跟不跟得上潮流」,這句話是多年前,聽到某位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轉述他朋友半開玩笑的消遣:「我看啊,會參加荒野的人,都是社會邊緣人!」之後有感而發所寫的,所謂邊緣人,社會邊緣,是相對於核心,也就是社會主流。其實地球是圓的,理論上來講,所謂邊緣或核心來自於你站的位置與視野高度不同才有差異吧?
  而且,我相信這句話除了陶侃之外,應該還帶著一絲羨慕,或者一點點的欽佩,至少這些荒野的志工是勇於面對自己,勇於拒絕物質誘惑及社會主流價值的人吧?
  近年常有人呼籲年輕人要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走自己的路,這裏強調的「自己」,大概也就是鼓勵年輕人,有勇氣拒絕主流安穩舒適的既成道路,往邊緣,也就是少人走的路開疆闢土吧?
  的確,在環境與生態中,邊緣區域雖然每個族群的數量不多,但是卻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生物,這些個體都是牠們族群裏的先驅者,敢於接受新環境的挑戰。
  曾經看過一個頗令人深思的研究報告。
  過去我們總是相信,當生存受到威脅的物種,往往會「撤退」回原鄉,也就是那個物種原始的棲息地,生存的大本營,那個物種在興盛期間往外擴張佔領的地方,應該都會棄守,因為那些棲息的邊緣地,不是它們最理想的繁殖所,因此瀕臨絕種的生物,應該不太可能繼續在那些地點生存。
  結果最近以二百多個瀕危物種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們的常識不見得正確,這兩百多種裏的百分之九十八,只在原始棲地的邊緣找到,只有百分之二,只有五種還存在原鄉的核心地區。
  或許因為環境變遷與人類的破壞及污染,讓原本最適合生存的原始棲地改變了,因此只有那些能夠適應惡劣環境,那些開疆拓土的個體才能存活下來。
  這個生態研究,提醒了我們,在現今人類社會的變動,產業典範轉移的速度,其實比自然環境的變遷還快,前兩年是主流的產品現已不存在,過往很冷門的東西也許轉瞬變得最夯,因此,我們也不必去預測,去追逐主流,反而常常要提醒自己,讓自己有往邊緣去冒險的機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