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這條路上,說起來我並不資深,而離財富自由也仍相當遙遠。那麼我是憑藉什麼理由來寫這個專題?
就我自身而言,想做的就是將我過往的經歷和心得記錄下來也分享出去。這樣的記錄在組織架構上有別於我個人手邊的投資月報(每個月我至少會寫一份報告來整理市場資訊、當月所學,與操作檢討,踏入股市以來尚未中斷過),投資月報偏向沿時間軸的記錄,對於知識領域廣度方向的整合仍然不足,因此在分享的過程中我也將重新消化並內化這些投資觀念;分享出來的理由在於我也會因為要面對公評而寫作得更加嚴謹,得到的肯定與批評也將使我受益。
然而為了內容組織架構,我不總是寫我完全懂的東西,這是我的貪心、我的挑戰和成就來源。我希望在一篇篇文章發表之後,原先不屬於我的那兩三成知識也因此內化了,然後,我也能更有自信地說「我是為了自己而寫」,在這個過程中,我能確信我是在持續成長而不是消耗心力,也不需要對受眾(Target Audience)過度在乎而刻意迎合。
那我又有什麼能寫,去填滿那我既知的七八成呢?
我試著反問:有多少人真槍實彈地試誤過各種投資策略呢?有多少人知道在面對實際的帳戶盈虧數字,和模擬交易以及回測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又,有多少人親自打造過回測系統或親自解析原始資料過,甚至是去閱讀財報附註?而我是有意識地去做過上述這些事情,就像是產品研發那樣,有意識地去燒時間和金錢,然後淬鍊出屬於自己的專業與成果。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幾個理由,其一就是我希望我並不是以成功人士或台上講師的視角來教導聽眾,心情上比較像是同學之間的共筆分享,儘管行文中用了很多祈使句或斷定語氣感覺仍帶有指導意味。其次我也希望試著做個實驗,不用是非黑白來對各個問題下評斷,而是營造一個思考的情境,開放式的探索屬於每個人自身的答案,當然這個答案也會因為不同的人生階段而有所不同,這是最麻煩也最饒富趣味的地方。
我也希望,藉由我自身不成熟的歷練過程,每個人都能因此用另一個視角來思考自身和這個複雜的世界與變幻莫測的市場行情、對以偏概全與二元論述具備不受影響的抵抗力、對不斷的時局變動作出高明的因應決策。
文末,回過頭來談談我自己在投資理財奮鬥史上遭逢的障礙。為什麼我(目前)不是站在演講台上的成功人士或講師呢?
反向意見或是逆向思考是高明投資人們常提及的說詞,相似的說法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然而,對於悲觀主義者如我,逆向思考容易走火入魔,在行情預判上容易過份預期極端行情和唱反調,而結局是低於平均的績效。在經歷過這樣血淋淋的教訓與更認識自己的特質之後,我知道「第二層思考」(出自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或是深度思考這樣的用詞對我比較安全,這是適合我自己的處方。
了解自己真的很重要,僅次於找到對症下藥的方式。
文章縮圖來源:咖啡柚子
本文最新版本:2021.8.4
本文初版發布:2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