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悲情城市》:失去觀影的「純粹性」是必然的結果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對盟軍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基隆田寮港的林氏家族經營名為「小上海」的酒家,老大文雄努力維持家業,老二前往南洋呂宋島擔任軍醫、下落不明,老三文良在二戰時期擔任日軍翻譯,戰後以漢奸罪入獄,釋回後精神受創、神智不清,老四文清在八歲那年失去聽力,平日以攝影維生。自從國民政府來台,物價高漲,外省人佔去本省人工作,民怨漸深;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政府宣布戒嚴,島內緊張情勢升高,異議份子遭到逮補,文清也成為被監控的對象⋯⋯
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在台上映時,創下出色的票房成績,一方面得利於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加持效應──這是台灣電影首度在世界級影展奪得最高榮譽,觀眾倍感好奇,之後台灣電影也踴躍參與國際影展,盼能獲獎以拉抬影片聲勢;另一方面是題材的特殊性:1987 年台灣解嚴,《悲情城市》於 1989 年推出,當時二二八仍是禁忌話題,侯孝賢導演觸碰敏感題材,還受到國際影壇的矚目與肯定,更引起群眾的好奇心。
所有影視作品的評價,皆會受到時空背景(政治氛圍)所影響,《悲情城市》亦不例外。2023 年的台灣社會已能談論二二八事件,輿論風向也比 89 年更加地多元開放,然而電影上映至今超過三十年,《悲情城市》是否忠於二二八歷史的討論未曾停歇,而創作者的政治立場,也增加電影額外的負擔。
《悲情城市》重映的消息傳出後,社群媒體出現多種聲音:有人疾呼台灣人都該看過這部片,也有人認為這部片的內容大有問題。一部片在推出三十年後,依然沒能從政治風暴中脫身,說明台灣政治環境的特殊性:無論是對中國採取強硬或溫和的態度,或是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轉型正義等,皆未能取得共識,島內意見分歧,也讓《悲情城市》的歷史評價變得模糊不清。
在我成長的年代,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或《童年往事》,皆是名聲響亮之作。年幼的我租了《童年往事》回家觀賞,看完後一頭霧水,受不了冗長的鏡頭,也不懂電影在演什麼,「侯孝賢」三個字成了我的看片雷區,只要是侯導作品,先避再說。多年後,偶然在「春暉電影台」看到《悲情城市》,原本只打算看個五分鐘,了解一下能獲得金獅獎肯定的作品長什麼模樣,沒想到這部有著畫外音、字卡、台日粵語夾雜、敘事緩慢的作品,竟牢牢地將我的目光給吸引住。
《悲情城市》意外治癒了我對侯導電影的焦慮症,至少讓我不再「害怕」觀賞他的作品。多年後重溫《童年往事》,才愛上片中的人文情懷,以及看似鬆散實則精準的敘事節奏;《南國再見南國》一段在蜿蜒山路騎乘摩托車的長鏡頭畫面,搭配上雷光夏的音樂,美得過火,魔幻又詩意。
說回《悲情城市》,它有有荒謬的喜感。酒館內,眾人聊起日本國旗白底紅日,上下顛倒掛都沒問題。但國民政府的旗子,太陽該要位於上方還是下方,傻傻分不清。旗子掛反,是對新環境(局勢)不熟悉的笑話,也是對新時代的徬徨與茫然。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未來是會陽光普照(日昇)或陷入黑暗(日落),沒人能夠預知。
《悲情城市》有鬥爭的恐怖。港灣山城,上演權力爭奪戰,不同族群派系的人,檯面上答應和平相處,檯面下暴力頻傳。一座城市為了權與利,死傷慘重。若換成政黨與國家作為單位,也是相近的戲碼。《悲情城市》的商場與地盤之爭,儼然是中國內鬥情勢的翻版,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夾雜在強權之間的小人物,繼續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認命,也是無可奈何。
「東西都在漲價,厝邊頭尾都在說日子很難過,可能我比較不會想,因為我只要看到文清和阿謙都在身邊,就感覺日子很好,很幸福。」──寬美
《悲情城市》有語言的雙面性。寬美書寫的日記,紀錄眼中所見的景緻之美。文清與他人溝通,一字一句寫下內心的想法,試著讓自己能被他者所理解。然而,語言卻也在仇恨與貪婪中,展現出它黑暗的一面。一如文清被憤怒的群眾逼問,你是哪裡人?文清用台語勉強說出:「我是⋯台灣人。」對方接著用日文質問文清同一個問題,進一步確認他的身份,聽不見的文清一臉驚慌,不知道該如何回應。語言原本是要用作溝通的工具,卻成了判斷敵我的武器。文清的無法理解,暗示在盛怒(仇恨)之下,人與人的溝通失能與非理性。
《悲情城市》有身份認同的悲傷。文雄在片中恨恨地說:「咱本島人最可憐,一會日本人,一會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卻沒人疼。」漫長的殖民歷史造成身份認同的錯亂,彼時台灣,現時台灣,這樣的錯亂依然沒有結束。
《悲情城市》也有詩意的鏡頭語言。文雄在一次爭執中遭到槍殺身亡,鏡頭從狹小的室內空間,切換成在空中翱翔的老鷹畫面。當年在小小的電視螢光幕上看到這一幕,印象深刻,原來無需使用煽情的配樂或是死者痛苦的神情,也能演繹出死亡的沉重與輕盈。景緻的變化,既是文雄肉身解放的意象,亦是哀悼貪婪讓人們只看得見眼前的利益(侷限),看不見外在的廣闊空間(共存的可能性)。
《悲情城市》拓寬了我對電影的想像:簡單的鏡頭切換,便能產生出既悲愴又寧靜的奇異感受;抒情文藝的敘事,便能帶出濃烈且哀傷的情感。《悲情城市》讓我看見電影的不同可能性(當年的我只熟悉好萊塢電影通俗且戲劇性的敘事手法),無關政治、歷史、國族情感,純粹是對「電影」本身感到讚嘆。
然而,失去這份觀影的「純粹性」,似乎是必然的結果。年紀越長,在乎與在意的事變得愈發明確,一部電影不再只是一部電影,同時涵蓋了我們對人與事的想法與信念。一如多年後重溫《悲情城市》,對於影片以口頭描述國民政府的惡,卻花上不少篇幅紀錄憤怒的本省人大肆攻擊外省人的場面有些敏感。或許在當年的政治氛圍下,難以拍出真正的二二八場面;或許電影追求平衡敘事,兩個族群都要批判;或許導演呈現暴動場面與文清的困境,是要勾勒當時混亂的情境,甚或覺得國民政府的惡不能轉嫁給所有外省人?
一部電影難以(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悲情城市》的幸與不幸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是談及二二八事件的作品中,名聲最大的一部。影片的美學成就有目共睹,技術面幾無失手,藝術面(時代氛圍的呈現)也讓人著迷。《悲情城市》乘載了大量的讚賞光環,也就無可避免會引來更認真的檢視。我們或要思考的是:為何除了《悲情城市》外,鮮少有創作者繼續深入探究這個題材?禁止討論二二八仍是一種不能說的默契?抑或,台灣人民已經選擇放下?
《悲情城市》是一部以二二八為背景的影片,但它不該是這類型作品的唯一代表,當年侯導更關注的是「人」在時代中的位置,事件本身並非電影的重點。也許當台灣能夠拍出更多的二二八影劇,能夠用更為多樣、不同的角度去檢視歷史,人們才有可能以平常心去面對《悲情城市》這部作品吧。
全文劇照提供:牽猴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可能沒有別的事物比起《靈異象限》更適合為奈沙馬蘭自己的作品、甚至是所有的災難電影下註解:「你是那種看到跡象、看到奇蹟的人嗎?」。差別在於,《敲敲門》中的角色無論是天啟四騎士或是同性伴侶與他們的孩子──他們被拍攝的臉部特寫;他們透過麥克風、錄音桿所收錄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有理由令人信服的符號
侯孝賢找了上映前一年剛成立的日本器樂組合神思者為《悲情城市》創作七首配樂。不同族裔彼此錯綜複雜的語言和政治認同,在很淡很淡的山色間,搭著神思者的配樂,成了空谷間沒有回答的提問,刻劃出一個時代的獨特樣貌。然而我,以及許多同代人,孩提時第一次聽到電影開頭的配樂,卻不是因為《悲情城市》,而是霹靂布袋戲。
史匹柏的意識也潛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調皮的尾鏡留下了無比餘韻,讓影像真正有了生命力般地誕生成夢。這樣的把戲讓電影雖然有著些許散漫,但也能夠用創作者的浪漫蓋過。當那些畫面不斷被放慢、暫停、倒帶,這都一一提醒我們電影不過是一種把戲、不過只是照片串成的,而創作者的手可以恣意地擊碎其連續性。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查理的痛苦及其漣漪,浸滿整部片。觀眾全程跟查理一起關在家裡,關在他的寂寞與悲傷裡,這一方面透露本片的舞台劇根源,另一方面也更強化禁錮感。導演選用 1.33:1 的畫面長寬比,加上昏暗的色調與光線,增強封閉感受,甚至讓查理看起來更龐大了。屋內很多擺設細節,都訴說著查理的超重身軀如何令平日生活無比艱辛。
父親隱遁,以前我覺得他沒用,現在才發現,在這座堅實的大山背後,他僅僅只是靠著對家庭的愛苟活了下來。但只要是這樣就夠了。
可能沒有別的事物比起《靈異象限》更適合為奈沙馬蘭自己的作品、甚至是所有的災難電影下註解:「你是那種看到跡象、看到奇蹟的人嗎?」。差別在於,《敲敲門》中的角色無論是天啟四騎士或是同性伴侶與他們的孩子──他們被拍攝的臉部特寫;他們透過麥克風、錄音桿所收錄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有理由令人信服的符號
侯孝賢找了上映前一年剛成立的日本器樂組合神思者為《悲情城市》創作七首配樂。不同族裔彼此錯綜複雜的語言和政治認同,在很淡很淡的山色間,搭著神思者的配樂,成了空谷間沒有回答的提問,刻劃出一個時代的獨特樣貌。然而我,以及許多同代人,孩提時第一次聽到電影開頭的配樂,卻不是因為《悲情城市》,而是霹靂布袋戲。
史匹柏的意識也潛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調皮的尾鏡留下了無比餘韻,讓影像真正有了生命力般地誕生成夢。這樣的把戲讓電影雖然有著些許散漫,但也能夠用創作者的浪漫蓋過。當那些畫面不斷被放慢、暫停、倒帶,這都一一提醒我們電影不過是一種把戲、不過只是照片串成的,而創作者的手可以恣意地擊碎其連續性。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查理的痛苦及其漣漪,浸滿整部片。觀眾全程跟查理一起關在家裡,關在他的寂寞與悲傷裡,這一方面透露本片的舞台劇根源,另一方面也更強化禁錮感。導演選用 1.33:1 的畫面長寬比,加上昏暗的色調與光線,增強封閉感受,甚至讓查理看起來更龐大了。屋內很多擺設細節,都訴說著查理的超重身軀如何令平日生活無比艱辛。
父親隱遁,以前我覺得他沒用,現在才發現,在這座堅實的大山背後,他僅僅只是靠著對家庭的愛苟活了下來。但只要是這樣就夠了。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成功,卻造成了二二八的大挫敗。同文同種並不代表不會兵戎相向,民主自由法治才是王道。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原來,國民黨青年的「探尋不同視角」,始終仍是被統治者要去理解統治者的苦衷,是沒有權力的被害者要反省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有權力的加害者要檢討跟改進。
不知道槍聲響起的那天,時間是不是過得特別漫長?就像走進他的故居,用來辦公與就寢的二樓小室,透過毛玻璃的光線,目前只放著一張他與妻的合照。 最後他拒絕被黑布蓋頭,對著武裝士兵以日語高喊:「台灣人,萬歲!」,是湯德章在被行刑前歷史性的重要一幕。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成功,卻造成了二二八的大挫敗。同文同種並不代表不會兵戎相向,民主自由法治才是王道。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創作時雖不以台灣故事為出發點,然而歌詞中沉默的人、突然消失的摯愛、開不完的槍都與白色恐怖有所呼應。這首歌以間接的方式批判極權統治,歌曲中對神明的憤怒、不滿,其實吼向的是白色恐怖對人的迫害。這與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平安戲〉相像,批評客家人是漠視現實的旁觀者時,隱晦批判了政府
原來,國民黨青年的「探尋不同視角」,始終仍是被統治者要去理解統治者的苦衷,是沒有權力的被害者要反省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有權力的加害者要檢討跟改進。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如果說,第一集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這次就是要面對「長大」:接受世事的無法確定,以及自己的難以捉摸。我們不再是一個永遠都自信,或是懦弱,或是自私,或是羞赧的人,而是有無數個面向在時時變換。
Thumbnail
許多女性下廚的原因往往先是由於義務,是擺脫不掉的勞動,只有部分幸運的女性能真正愛上這項工作,甚至不再將其視為工作、並找到成就感。茱莉與茱莉亞都是這樣的幸運兒,而《美味關係》將兩位的故事交錯呈現,看她們如何在生活的限制式裡面尋求最佳解答,讓烹飪幫助她們找到自己的聲音與人生的目標。
Thumbnail
幸福了,然後呢?更何況連自己是否真的幸福,都難以理直氣壯。《非戀人絮語》如演示,像善誘,讓我們打開內心深處那道藏於背後的心門,走進黑暗,直面恐懼,探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不為標準,也不再為別人。
Thumbnail
在這短短不過五分鐘的開場,《失去的女兒》已經置入故事中最重要的意象與象徵──高傲謎樣的教授、連結女兒童年的柳橙、代表不願面對自我的黑夜、以及照亮內心深淵的燈塔。由此,我們也可以預期,整個故事將會是挖掘孤高女教授過往秘密的心靈之旅。
Thumbnail
《偶然與想像》是一部能讓觀者找到不可思議悸動的電影。三個形趣各異的短篇,不只停留在尋常電影對情感經驗的號召,還進一步展開對「可能性」的呈現。如果可以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形容我對《偶然與想像》的理解:於我而言,這部電影是關於「世界上有一個人存在,然後這個人遇見另一個人,接著就出現了無限。」
Thumbnail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黑白攝影,一台鋼琴,一張椅子,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幾盞燈,幾支收音麥克風,沒有任何一句言語。因為要說的都在旋律裡,以及空央音拍攝的那張臉孔,我們所熟悉的坂本龍一臉孔。
Thumbnail
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沒有煽情激動的台詞,陳英雄導演的新作《火上鍋》(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2023)影像平靜地呈現備菜烹飪的工序,文火慢燉地勾畫出人物的日常。這些質樸的瑣碎,讓我回想起大一時代,教授在文學選讀課堂上以低沉、緩慢的聲調爬梳文章的紋理,並對字裡行間的典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如果說,第一集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這次就是要面對「長大」:接受世事的無法確定,以及自己的難以捉摸。我們不再是一個永遠都自信,或是懦弱,或是自私,或是羞赧的人,而是有無數個面向在時時變換。
Thumbnail
許多女性下廚的原因往往先是由於義務,是擺脫不掉的勞動,只有部分幸運的女性能真正愛上這項工作,甚至不再將其視為工作、並找到成就感。茱莉與茱莉亞都是這樣的幸運兒,而《美味關係》將兩位的故事交錯呈現,看她們如何在生活的限制式裡面尋求最佳解答,讓烹飪幫助她們找到自己的聲音與人生的目標。
Thumbnail
幸福了,然後呢?更何況連自己是否真的幸福,都難以理直氣壯。《非戀人絮語》如演示,像善誘,讓我們打開內心深處那道藏於背後的心門,走進黑暗,直面恐懼,探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不為標準,也不再為別人。
Thumbnail
在這短短不過五分鐘的開場,《失去的女兒》已經置入故事中最重要的意象與象徵──高傲謎樣的教授、連結女兒童年的柳橙、代表不願面對自我的黑夜、以及照亮內心深淵的燈塔。由此,我們也可以預期,整個故事將會是挖掘孤高女教授過往秘密的心靈之旅。
Thumbnail
《偶然與想像》是一部能讓觀者找到不可思議悸動的電影。三個形趣各異的短篇,不只停留在尋常電影對情感經驗的號召,還進一步展開對「可能性」的呈現。如果可以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形容我對《偶然與想像》的理解:於我而言,這部電影是關於「世界上有一個人存在,然後這個人遇見另一個人,接著就出現了無限。」
Thumbnail
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且作為台灣代表之一入圍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惡之畫》,是陳永錤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惡之畫》旨在探討作者、作品、觀者三者間的互動結構,導演初出茅廬就把劍鋒直指議論紛紛的社會議題:如果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出自窮凶惡極的罪人之手,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觀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