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現象在當代台灣的出現,主要代表以下三種意義。第一,傳統保守價值的匯集。第二,政治工作(公職競選)作為一種職業,明星與組織是必須的。第三,期待打破現狀的選擇。
柯文哲的「失言」,幾乎都是傳統保守價值的呈現,事實上,並不會嚴重影響其個人的支持度,因為這些言論的意義與價值,是受到其支持者所肯定的。柯文哲被認為失言的言論大概有「厭女」(缺乏性平概念);歧視(厭女其實也是一種歧視態度,這邊意味歧視其他社會非主流群體,例如LGBT);自以為是,或者說輕視他人,總之就是以一種輕蔑的態度所發表的不當言論。網路時代的匿名性,讓許多人平常不敢輕易說出口的言語,藉由鍵盤與螢幕,得到了一個宣洩的出口。生活周遭或許有不少這樣的人物,平時木訥有禮、沉默寡言,一旦來到網路的虛擬空間,不但滔滔不絕、長篇大論,甚至發表各種仇恨或不遜的言論。這些可能造成他人不愉快的言論,現在卻有這樣一個人,一個公眾政治人物,毫無忌憚、不加思索地從嘴巴說出來,且義正嚴詞,絲毫不覺無理或傲慢,不但說出自己平常想說卻不敢說的想法,更展現了真誠、真實與勇氣。這些「失言」,不但無損其支持,反而更可能加固在部分支持者心中的地位。
當代民主國家的政治工作,某種程度來講,也是一種公眾演出,演出則需要明星與組織。在演藝工作、職業運動等公眾表演當中,需要足夠的明星來吸引觀眾的目光,於是,能夠煽動群眾情緒的明星,靠著自己的「人設」與「表演」,就有機會站上舞台(當選)一顯身手。韓國瑜的演出,深切命中2018的社會氛圍,狂掃89萬票贏得高雄市長選舉。同樣的,柯文哲在類似的時空環境當選台北市長並連任成功。而紅花自然也需要「綠葉」來襯,要再向權力高峰前進,必須具有足夠強大的動員機器,政治上的機器即是政黨,作為政治門外漢的新星,如今走上舞台,要想持續發光發熱,就必須有更多的幫手;畢竟,獨角戲是唱不久的,有組織的政黨是必須的工具,柯文哲成功的吸收了兩大黨的邊緣勢力,順勢成就了目前的第三大黨。
從親民黨、時代力量到民眾黨,可以看到台灣社會期待一個可以打破現狀,製造變局的新興政治力量。從前兩個例子可以看到,當黨的看板人物(宋楚瑜、黃國昌),明星光環逐漸褪去,該黨也難以避免的消散,親民黨如此,時代力量如此,我們可以觀察民眾黨是否亦如此。台灣人為何如此期待一個現有兩個主要政黨之外的第三黨,答案不是用簡單的「藍綠惡鬥」一詞可以解釋,更深的原因應該還是在於台灣「現狀」共識的缺乏。但這個因素很難說明年輕世代對柯文哲的支持,「相對剝奪感」是我曾想過的一個原因,但這個原因是否能換來這麼堅定的支持度,則讓人有點不確定。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或許是,「絕望」感(中國流行用語則是「躺平」),這可能是年輕世代之所以這麼堅定支持柯文哲民眾黨的原因,而絕望來自不公平的感受;對於成長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我來說,當時社會氛圍充滿了「愛拚才會贏」、「明天會更好」的期待,相較之下,新世紀的今天,則是少子化、高齡化、高工時。用行動去克服內心的絕望很困難,因為大眾終究不是哲學家,大眾需要希望,柯文哲及民眾黨或許不是正解,但許多人想要賭一把,賭一把翻身的機會,賭注則是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