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滌是一個高敏感、有強迫症的控制狂,同時也是一位拒絕出外工作、甚至極少出門的繭居族,這些是「滌」身上有的標籤,是的,他不正常,是一位沒有接受醫生診斷的精神疾病個案。然而,他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廖瞇在這本《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寫下她與她的弟弟(作者決定在書中稱呼他為「滌」)對話、互動的真實記錄,翻開書,讓我們近距離讀見標籤底下,是什麼樣的思緒綁縛住滌的心靈。

「不正常」

滌為什麼是不正常的人?

在討論「不正常」之前,我想先跟著作者在書中不斷拋出的問題,探討「正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瞇一直反覆自省:滌身邊的人,包括自己,總是希望滌「變好」。然而,這個「好」是外在世界認為的好,而不是滌這個人認為的好,便成了一種強迫。她自我矛盾地問著:「為什麼我一邊說『不正常並非不正確』,但同時又希望他是個正常的人呢?」

理性上她知道必須尊重多元的想法,但當滌的行為使得家庭生活變得艱難,她也希望事情有所改善。這樣質疑自我的反思是痛苦的,卻不得不在生命裡去找尋答案。她強烈的道德意識與真實的心願互相矛盾,她仍然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往問題的本質去挖掘,寫出了一般善良的人們面對這樣的難題之所以感到打結、不快樂的原因。

我們可以跟著瞇的思緒拆解這個議題:

A. 在個人的層次,瞇希望滌變得正常--不要在意那些永遠也在意不完的事情,這樣他也不會那麼累,永遠感覺不舒服。這是瞇所能做到,「以滌的角度出發」而定的「好」。然而,透過一次談話中偶然碰觸到的話題,她認知到,滌並不是「自由選擇」去在意那些細節,而是一種無法控制地不得不。

了解了這一點後,大眾常抱持的「你為什麼不要想開一點」等質疑便成為無效的建議,因為很多時候,個案本身並無法透過理性控制,直接要當事人停止在意,反而會虛耗意志力。如此對他真的是好的嗎?

B. 在家庭的層次,如果滌變得正常,家人的日常生活能夠過得比較輕鬆——他們能夠自由使用客廳,經濟負擔也能減輕。瞇想要滌變好,是為了家庭、與滌同住的父母著想。但另一方面,她又想著,家庭的養分與意義應該是要使孩子長大成為他自己。此時,「變好」怎麼能等同於「變成父母希望的模樣」?

C. 在更大的社會層次,「正常」的概念是被多數宰制的。社會常常為了效率而發展出制式化的制度,人也會因為直覺性的認知偏誤,而無法肯定社會常模以外的行為。例如「禮貌」的概念並不為滌所重視,已社會化的人在與滌相處時,常常因此感受到被冒犯。但「好」、「尊重」只能透過禮貌來表現嗎?

書中廖瞇寫道「有沒有可能,他面前的選擇太少?」其實我常常反思,在這個追求高效率的社會,我們沒有足夠的留白來抵禦這個世界的惡意,甚至連電視廣告的腳本都是這樣追趕著時間的(例如止痛藥的廣告疾呼道:「快來不及了,你哪有時間痛?」)在這樣餘裕不夠的情況下,人們當然傾向將一個人的偏差怪罪於單一創傷事件或者是家庭教養,就像廖瞇寫的:「因為那樣比較容易」。

滌與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不同,因此無法融入,然而單方面希望滌「社會化」只是講求「正確」,卻是有侷限的觀點。轉個彎,有沒有讓滌有自由選擇適合環境,或者改變社會觀念的可能性呢?

行動、書寫,然後

作者在書中寫到,與滌說話是一件非常耗能的事「跟滌講話一次至少要兩小時,而且要精神狀態很好。」每一次想要開啟對話,她都需要小心翼翼,以不嚇到滌的方式引起他的注意力。

但也正是這樣的心理準備,她沒讓自己落入反射性思考的認知偏誤陷阱裡,她不求快,不帶著一己的偏執,抱持開放的心與滌對話。

這個心態正是推動改變的關鍵。她積極主動去開啟對話的機會,用心地聆聽、表達、記得,與改變。所以她能逐漸歸納出滌表面強迫症症狀底下的核心原則——對生活的掌控感、「正確」與「完成」,使她擁有新的認知框架去了解她的弟弟。她也知道了更多過去從未清楚認知的家庭史,因為她願意不退縮的鼓勵媽媽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

書的後半部,我覺得作者做了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那就是把自己長時間寫就的紀錄拿給當事人看,坦然地聆聽對方的反應,然後也表達自己的看法,並且再繼續忠實地紀錄對方的反饋。我認為這是十分難得的,使得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紀實文學,而是真真實實地產生了影響,使家庭關係難解的結,有鬆動的可能。

這本書「有用」嗎?

這一本非常貼近私己生活的家族紀實,書完成之際,瞇家內的改變也完成,然而瞇決定將書出版,因為她相信這個對她有用的過程對我們也有用,她相信世界上某個角落也有很多人,可能正經歷著相同的事。

而我認為她的思考方法在面對任何一個議題時都是重要、有參考價值的:先把自己的雙腳踩穩了,才伸出手拉關心的人一把。 廖瞇總是誠實的去剖析自己或正面或負面的想法,在寫作的過程中一直自我覺察,意識到自己好像只對特定的人有耐心;對其他家庭成員則較少,不斷不斷修正自己。而她在成為自己家庭裡的導體之外,也向外伸出手:寫信向心理學教授請求建議,並開始閱讀心理學經典《成為一個人》,尋找更多工具來輔助自己。這使她長出更多更多力量。有了理論,並應用實踐之後,她仍不停止質疑,寫下她與宋老師對談交流後,產生的後設性的反省。

總結而言,面對精神疾病汙名化的議題,我認為《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不僅能夠讓我們了解一個個案更多元的面向,以及他的家庭面貌,作者廖瞇的自我詰問也是一份給讀者的大禮:回應真實問題的行動指南。


延伸思考:

2022年滌因為健康問題離開人世了,但對於這個議題的思考,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

廖瞇在一次訪談中也問:「如果滌表達想工作的意願,但他與社會脫節近十年,我能做些什麼減低阻力?社會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

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我們在面對巨大社會問題時常感到無力,然而我們都只是渺小的個人,光靠自己當然沒辦法撼動體系,但我們不要感到絕望,因為如果能夠連結資源,讓更多人,甚至推動改革政策制度的力量來幫助這個人,那個人責任也不會顯得那麼沉重。

參考: 各縣市政府 職業重建窗口 陳俊呈〈有精神疾病還能工作嗎? 就業服務員又是什麼?

14會員
35Content count
你將讀到的不是書評,也不是影評,而是一些新的思考切入點。這裡會有對多元議題的探討,在梳理議題脈絡後,會由此議題為核心,進行延伸討論,談談相關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對此議題有什麼樣的闡釋,也會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不同作品各自有什麼樣的觀點,而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雙眼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我個人的生命經驗裡,出國交換帶給我的最大收穫是知道生活還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選擇。在國外十個月的時間裡,我更清楚的了解到自己成長的環境帶給我什麼樣的特權、習慣與思考模式,我不再認為傳統觀念中的人生腳本就是理想的生活模式,而是接受了更多元的,對「好」的定義,從中找到自己更認同的觀念、更想要追求的目標。
關於瑞典的書那麼多,為什麼選擇這本《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呢?我覺得瑞典劉先生很可貴的是他並不偏心,不只挑選值得臺灣學習的地方來寫,而是正反並呈,真實的以一個有異國文化背景的居民角度,寫下文化民情、政策制度等各方面的觀察,因此走出了和另一個作家吳媛媛不同的路。
作者寫這本書、這13個真確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打臉人們、推翻人們的既有認知,而是讓讀者從「意識到自己錯了」這一刻作為起點,打開對世界的好奇心,敏銳察覺自身的直覺偏誤,然後時時刻刻懷疑:媒體上、身旁人說的話、以及自己的印象,究竟是不是真實的。
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有耍任性的自由,有指認規矩,並拒絕遵從的自由。 我知道我的媽媽以前並沒有。
關於生涯規劃的主題,我想要反其道而行,選擇一篇關於失敗的作品。 這世界上已經有太多太多成功人生的腳本,人們總是在社群媒體上展示自己最好的那面,而極力隱藏脆弱、陰暗的時光。師長前輩也總是在分享如何奮鬥成功,卻沒有人訴說失敗消沉的日子如何度過。
閱讀《我長在打開的樹洞》,我看見Apyang非常努力的「做」出他原住民的自我認同,也選擇用他認為最純粹、最貼近土地的方式與他的家鄉、族人互動。在一篇一篇原民書寫中,apyang尋找與實踐自我認同的道路雖然是陡峭上坡,但他還是憑著一顆赤誠的心,以鐮刀拓出一條「尋根」的軌跡,赤腳朝夢想奔馳而去。
在我個人的生命經驗裡,出國交換帶給我的最大收穫是知道生活還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選擇。在國外十個月的時間裡,我更清楚的了解到自己成長的環境帶給我什麼樣的特權、習慣與思考模式,我不再認為傳統觀念中的人生腳本就是理想的生活模式,而是接受了更多元的,對「好」的定義,從中找到自己更認同的觀念、更想要追求的目標。
關於瑞典的書那麼多,為什麼選擇這本《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呢?我覺得瑞典劉先生很可貴的是他並不偏心,不只挑選值得臺灣學習的地方來寫,而是正反並呈,真實的以一個有異國文化背景的居民角度,寫下文化民情、政策制度等各方面的觀察,因此走出了和另一個作家吳媛媛不同的路。
作者寫這本書、這13個真確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打臉人們、推翻人們的既有認知,而是讓讀者從「意識到自己錯了」這一刻作為起點,打開對世界的好奇心,敏銳察覺自身的直覺偏誤,然後時時刻刻懷疑:媒體上、身旁人說的話、以及自己的印象,究竟是不是真實的。
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有耍任性的自由,有指認規矩,並拒絕遵從的自由。 我知道我的媽媽以前並沒有。
關於生涯規劃的主題,我想要反其道而行,選擇一篇關於失敗的作品。 這世界上已經有太多太多成功人生的腳本,人們總是在社群媒體上展示自己最好的那面,而極力隱藏脆弱、陰暗的時光。師長前輩也總是在分享如何奮鬥成功,卻沒有人訴說失敗消沉的日子如何度過。
閱讀《我長在打開的樹洞》,我看見Apyang非常努力的「做」出他原住民的自我認同,也選擇用他認為最純粹、最貼近土地的方式與他的家鄉、族人互動。在一篇一篇原民書寫中,apyang尋找與實踐自我認同的道路雖然是陡峭上坡,但他還是憑著一顆赤誠的心,以鐮刀拓出一條「尋根」的軌跡,赤腳朝夢想奔馳而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國內少有跟繭居族相關的書籍,本書絕對是此一領域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書一翻開會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這是因為作者廖瞇的寫作魔法。但後來書中出現了對精神醫療的排斥。我講的不只是滌本身,也包括書中的專家。那個拒絕是那樣地斬釘截鐵,我不知道「不需要看精神科醫師」那樣的篤定從何而來?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Thumbnail
關係無法更靠近、無法互相理解的問題,如房間裡的被刻意忽視的大象,而我也像刺蝟一樣,隨時準備反擊,因為露出脆弱的一處、表達真實的感受,從來只帶來受傷,而我過於害怕再次受傷。
Thumbnail
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砰」,我也蒐集了很多很多。其實遭遇事件是沒有關係的,但「那有什麼好在意的?」、「那是你的問題。」、「又沒關係。」才是每一個「砰」的來源,如無法與搬床鋪的人錯身一般,從那些他人看來的小事,收穫了很多否定和忽視。而我一直都在忍耐,還在忍耐。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滌: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書腰上盧郁佳的推薦序上寫著「這或許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我根本沒看過《私語》,但看著廖瞇要寫自己繭居族的弟弟的事,我也一同冷汗直流。 真的嗎?真的可以寫出來嗎?真的可以讓大家知道嗎?真的沒有人會受傷嗎?寫出來後會不會產生憾事?又有多少
Thumbnail
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Thumbnail
    【新書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莎拉‧迪森療癒新作 美國圖書館協會青少年十大好書x榮獲亞馬遜書店四星半推薦 紐約公共圖書館青少年類選書推薦 擁抱不完美的真實人生,從這一秒開始碰觸永恆──《這一秒接近永恆》預計11/15上市 梅西變了,她從小就跟身為教練的爸爸一起跑步,現在卻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國內少有跟繭居族相關的書籍,本書絕對是此一領域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書一翻開會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這是因為作者廖瞇的寫作魔法。但後來書中出現了對精神醫療的排斥。我講的不只是滌本身,也包括書中的專家。那個拒絕是那樣地斬釘截鐵,我不知道「不需要看精神科醫師」那樣的篤定從何而來?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Thumbnail
關係無法更靠近、無法互相理解的問題,如房間裡的被刻意忽視的大象,而我也像刺蝟一樣,隨時準備反擊,因為露出脆弱的一處、表達真實的感受,從來只帶來受傷,而我過於害怕再次受傷。
Thumbnail
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砰」,我也蒐集了很多很多。其實遭遇事件是沒有關係的,但「那有什麼好在意的?」、「那是你的問題。」、「又沒關係。」才是每一個「砰」的來源,如無法與搬床鋪的人錯身一般,從那些他人看來的小事,收穫了很多否定和忽視。而我一直都在忍耐,還在忍耐。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滌: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書腰上盧郁佳的推薦序上寫著「這或許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我根本沒看過《私語》,但看著廖瞇要寫自己繭居族的弟弟的事,我也一同冷汗直流。 真的嗎?真的可以寫出來嗎?真的可以讓大家知道嗎?真的沒有人會受傷嗎?寫出來後會不會產生憾事?又有多少
Thumbnail
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Thumbnail
    【新書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莎拉‧迪森療癒新作 美國圖書館協會青少年十大好書x榮獲亞馬遜書店四星半推薦 紐約公共圖書館青少年類選書推薦 擁抱不完美的真實人生,從這一秒開始碰觸永恆──《這一秒接近永恆》預計11/15上市 梅西變了,她從小就跟身為教練的爸爸一起跑步,現在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