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滌是一個高敏感、有強迫症的控制狂,同時也是一位拒絕出外工作、甚至極少出門的繭居族,這些是「滌」身上有的標籤,是的,他不正常,是一位沒有接受醫生診斷的精神疾病個案。然而,他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廖瞇在這本《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寫下她與她的弟弟(作者決定在書中稱呼他為「滌」)對話、互動的真實記錄,翻開書,讓我們近距離讀見標籤底下,是什麼樣的思緒綁縛住滌的心靈。

「不正常」

滌為什麼是不正常的人?

在討論「不正常」之前,我想先跟著作者在書中不斷拋出的問題,探討「正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瞇一直反覆自省:滌身邊的人,包括自己,總是希望滌「變好」。然而,這個「好」是外在世界認為的好,而不是滌這個人認為的好,便成了一種強迫。她自我矛盾地問著:「為什麼我一邊說『不正常並非不正確』,但同時又希望他是個正常的人呢?」

理性上她知道必須尊重多元的想法,但當滌的行為使得家庭生活變得艱難,她也希望事情有所改善。這樣質疑自我的反思是痛苦的,卻不得不在生命裡去找尋答案。她強烈的道德意識與真實的心願互相矛盾,她仍然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往問題的本質去挖掘,寫出了一般善良的人們面對這樣的難題之所以感到打結、不快樂的原因。

我們可以跟著瞇的思緒拆解這個議題:

A. 在個人的層次,瞇希望滌變得正常--不要在意那些永遠也在意不完的事情,這樣他也不會那麼累,永遠感覺不舒服。這是瞇所能做到,「以滌的角度出發」而定的「好」。然而,透過一次談話中偶然碰觸到的話題,她認知到,滌並不是「自由選擇」去在意那些細節,而是一種無法控制地不得不。

了解了這一點後,大眾常抱持的「你為什麼不要想開一點」等質疑便成為無效的建議,因為很多時候,個案本身並無法透過理性控制,直接要當事人停止在意,反而會虛耗意志力。如此對他真的是好的嗎?

B. 在家庭的層次,如果滌變得正常,家人的日常生活能夠過得比較輕鬆——他們能夠自由使用客廳,經濟負擔也能減輕。瞇想要滌變好,是為了家庭、與滌同住的父母著想。但另一方面,她又想著,家庭的養分與意義應該是要使孩子長大成為他自己。此時,「變好」怎麼能等同於「變成父母希望的模樣」?

C. 在更大的社會層次,「正常」的概念是被多數宰制的。社會常常為了效率而發展出制式化的制度,人也會因為直覺性的認知偏誤,而無法肯定社會常模以外的行為。例如「禮貌」的概念並不為滌所重視,已社會化的人在與滌相處時,常常因此感受到被冒犯。但「好」、「尊重」只能透過禮貌來表現嗎?

書中廖瞇寫道「有沒有可能,他面前的選擇太少?」其實我常常反思,在這個追求高效率的社會,我們沒有足夠的留白來抵禦這個世界的惡意,甚至連電視廣告的腳本都是這樣追趕著時間的(例如止痛藥的廣告疾呼道:「快來不及了,你哪有時間痛?」)在這樣餘裕不夠的情況下,人們當然傾向將一個人的偏差怪罪於單一創傷事件或者是家庭教養,就像廖瞇寫的:「因為那樣比較容易」。

滌與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不同,因此無法融入,然而單方面希望滌「社會化」只是講求「正確」,卻是有侷限的觀點。轉個彎,有沒有讓滌有自由選擇適合環境,或者改變社會觀念的可能性呢?

行動、書寫,然後

作者在書中寫到,與滌說話是一件非常耗能的事「跟滌講話一次至少要兩小時,而且要精神狀態很好。」每一次想要開啟對話,她都需要小心翼翼,以不嚇到滌的方式引起他的注意力。

但也正是這樣的心理準備,她沒讓自己落入反射性思考的認知偏誤陷阱裡,她不求快,不帶著一己的偏執,抱持開放的心與滌對話。

這個心態正是推動改變的關鍵。她積極主動去開啟對話的機會,用心地聆聽、表達、記得,與改變。所以她能逐漸歸納出滌表面強迫症症狀底下的核心原則——對生活的掌控感、「正確」與「完成」,使她擁有新的認知框架去了解她的弟弟。她也知道了更多過去從未清楚認知的家庭史,因為她願意不退縮的鼓勵媽媽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

書的後半部,我覺得作者做了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那就是把自己長時間寫就的紀錄拿給當事人看,坦然地聆聽對方的反應,然後也表達自己的看法,並且再繼續忠實地紀錄對方的反饋。我認為這是十分難得的,使得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紀實文學,而是真真實實地產生了影響,使家庭關係難解的結,有鬆動的可能。

這本書「有用」嗎?

這一本非常貼近私己生活的家族紀實,書完成之際,瞇家內的改變也完成,然而瞇決定將書出版,因為她相信這個對她有用的過程對我們也有用,她相信世界上某個角落也有很多人,可能正經歷著相同的事。

而我認為她的思考方法在面對任何一個議題時都是重要、有參考價值的:先把自己的雙腳踩穩了,才伸出手拉關心的人一把。 廖瞇總是誠實的去剖析自己或正面或負面的想法,在寫作的過程中一直自我覺察,意識到自己好像只對特定的人有耐心;對其他家庭成員則較少,不斷不斷修正自己。而她在成為自己家庭裡的導體之外,也向外伸出手:寫信向心理學教授請求建議,並開始閱讀心理學經典《成為一個人》,尋找更多工具來輔助自己。這使她長出更多更多力量。有了理論,並應用實踐之後,她仍不停止質疑,寫下她與宋老師對談交流後,產生的後設性的反省。

總結而言,面對精神疾病汙名化的議題,我認為《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不僅能夠讓我們了解一個個案更多元的面向,以及他的家庭面貌,作者廖瞇的自我詰問也是一份給讀者的大禮:回應真實問題的行動指南。


延伸思考:

2022年滌因為健康問題離開人世了,但對於這個議題的思考,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

廖瞇在一次訪談中也問:「如果滌表達想工作的意願,但他與社會脫節近十年,我能做些什麼減低阻力?社會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

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我們在面對巨大社會問題時常感到無力,然而我們都只是渺小的個人,光靠自己當然沒辦法撼動體系,但我們不要感到絕望,因為如果能夠連結資源,讓更多人,甚至推動改革政策制度的力量來幫助這個人,那個人責任也不會顯得那麼沉重。

參考: 各縣市政府 職業重建窗口 陳俊呈〈有精神疾病還能工作嗎? 就業服務員又是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雙眼皮的沙龍
14會員
35內容數
你將讀到的不是書評,也不是影評,而是一些新的思考切入點。這裡會有對多元議題的探討,在梳理議題脈絡後,會由此議題為核心,進行延伸討論,談談相關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對此議題有什麼樣的闡釋,也會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不同作品各自有什麼樣的觀點,而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對話。
雙眼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19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在犯錯,回頭看,有一些遺憾或後悔,也有好多好多想要提早知道的事。 因此,我想要跟你們分享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或接觸的故事,以及這些小小片段帶給我的啟發。
Thumbnail
2024/01/19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在犯錯,回頭看,有一些遺憾或後悔,也有好多好多想要提早知道的事。 因此,我想要跟你們分享在我成長過程中經歷或接觸的故事,以及這些小小片段帶給我的啟發。
Thumbnail
2024/01/16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Thumbnail
2024/01/16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Thumbnail
2024/01/05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2024/01/05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滌是一個高敏感、有強迫症的控制狂,同時也是一位拒絕出外工作、甚至極少出門的繭居族,這些是「滌」身上有的標籤,是的,他不正常,是一位沒有接受醫生診斷的精神疾病個案。然而,他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Thumbnail
滌是一個高敏感、有強迫症的控制狂,同時也是一位拒絕出外工作、甚至極少出門的繭居族,這些是「滌」身上有的標籤,是的,他不正常,是一位沒有接受醫生診斷的精神疾病個案。然而,他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Thumbnail
國內少有跟繭居族相關的書籍,本書絕對是此一領域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書一翻開會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這是因為作者廖瞇的寫作魔法。但後來書中出現了對精神醫療的排斥。我講的不只是滌本身,也包括書中的專家。那個拒絕是那樣地斬釘截鐵,我不知道「不需要看精神科醫師」那樣的篤定從何而來?
Thumbnail
國內少有跟繭居族相關的書籍,本書絕對是此一領域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書一翻開會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這是因為作者廖瞇的寫作魔法。但後來書中出現了對精神醫療的排斥。我講的不只是滌本身,也包括書中的專家。那個拒絕是那樣地斬釘截鐵,我不知道「不需要看精神科醫師」那樣的篤定從何而來?
Thumbnail
作者: 廖瞇 廖瞇的滌不是因為弟弟而取名為滌 滌,是一種需要乾淨的表意 因為他怕髒,他認為這個世界很髒 這是一個繭居族與他家人們的故事
Thumbnail
作者: 廖瞇 廖瞇的滌不是因為弟弟而取名為滌 滌,是一種需要乾淨的表意 因為他怕髒,他認為這個世界很髒 這是一個繭居族與他家人們的故事
Thumbnail
辯護之餘 #辯護之餘 致謝 @mplus 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566?fbclid=IwAR3JRmnSRSe2B8gmmjw7CtPRss0OSO3k0w3fNaXWkoUwA0V5gvx4QCA9aeA ----------
Thumbnail
辯護之餘 #辯護之餘 致謝 @mplus 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566?fbclid=IwAR3JRmnSRSe2B8gmmjw7CtPRss0OSO3k0w3fNaXWkoUwA0V5gvx4QCA9aeA ----------
Thumbnail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Thumbnail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Thumbnail
看《滌 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看得特別慢、一次也無法看得特別久因為看了幾個段落就會想停下來消化,停下來去想滌的事、想滌媽的事情、想瞇的事情、想滌爸的事情,想自己的事情。這篇文章比起讀書心得,更像是我閱讀完畢後開始審視自己的一篇文章,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學會和自己對話。
Thumbnail
看《滌 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看得特別慢、一次也無法看得特別久因為看了幾個段落就會想停下來消化,停下來去想滌的事、想滌媽的事情、想瞇的事情、想滌爸的事情,想自己的事情。這篇文章比起讀書心得,更像是我閱讀完畢後開始審視自己的一篇文章,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學會和自己對話。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Thumbnail
作者廖瞇的哥哥是一般大眾所稱的繭居族,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載,靠家人供養,就像尊佛。他怕髒、怕吵,對聲音極度敏感。因為覺得這個世界很髒,所以他待在房間。(書中廖瞇稱自己的哥哥為「滌」,取洗滌的意思)瞇把和哥哥進行的無數對話紀錄下來,另外也寫滌爸和滌媽。 期望在無數對話的過程中,朝理解一步步邁進。
Thumbnail
作者廖瞇的哥哥是一般大眾所稱的繭居族,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載,靠家人供養,就像尊佛。他怕髒、怕吵,對聲音極度敏感。因為覺得這個世界很髒,所以他待在房間。(書中廖瞇稱自己的哥哥為「滌」,取洗滌的意思)瞇把和哥哥進行的無數對話紀錄下來,另外也寫滌爸和滌媽。 期望在無數對話的過程中,朝理解一步步邁進。
Thumbnail
最近我在讀一本名叫《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書,作者是廖瞇。我不知道怎麼談,或許你可以去想「不正常」之於你自己的意思,或是「奇怪」、「異類」、「怪」,你可以去想這個詞所對應的你所認識的人或你自己,然後再去想「不正常」是指哪裡不正常?具體的事蹟是什麼?給你自己的感覺?不正常需要變為正常嗎?
Thumbnail
最近我在讀一本名叫《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書,作者是廖瞇。我不知道怎麼談,或許你可以去想「不正常」之於你自己的意思,或是「奇怪」、「異類」、「怪」,你可以去想這個詞所對應的你所認識的人或你自己,然後再去想「不正常」是指哪裡不正常?具體的事蹟是什麼?給你自己的感覺?不正常需要變為正常嗎?
Thumbnail
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Thumbnail
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