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 主打與現行瀏覽器完全不同的介面與思維,在僅有 iOS 版時就掀起不少話題度。喜歡嘗鮮如我也是引頸期盼 Windows 版正式上線──雖說填了 waitlist 也沒等到下載連結──但在實裝後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下載安裝。
先言結論,目前 Arc 都是我的主力瀏覽器。其實原因無他,就只是介面太漂亮,資源佔用以我的設備和使用習慣而言,與 Vivaldi 也相差無幾。
儘管是鐵打的 Windows 用戶(一言蔽之就是覺得 iOS 很難用),卻一直很喜愛 Apple 的設計美學。Arc 在此方面可說是完美滿足了此需求。
功能介紹想必只要 google 就會彈出一堆,故只聊聊我主觀上的優點、缺點,還有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式,希望對於觀望是否要試用 Arc ,或有遇到 bug 的人有幫助。
分頁固定在左側,上方工具列盡可能簡化,為網頁主體留下最大的空間。此外亦可以隱藏側邊顯示,好專注於眼下的工作。
最後是主題設定,即使不像其他瀏覽器那樣五花八門,簡單的顏色選擇和透明度調整就已經非常好看。
每個 Space 可切換頁面,彼此的釘選分頁不同步,將每種作業需要的分頁個別管理。
目前已實裝可以利用前進、後退鍵(滑鼠側鍵通常會預設這兩個功能)來切換頁面,讓操作更加流暢,使用體驗顯而易見地提升。
我不太喜歡 Chromium 核心的瀏覽器處理使用者的方式,主因是不喜歡在工具列留有多個應用程式。在遇見 Arc 之前,Firefox 的容器是比較對胃口的處理方式,但Firefox 在其他方面又比較不符合需求……
所以 Arc 的 Profile 設定實在讓人驚喜,只要在設定直接新增 Profile 就可以新增「使用者」,在同一視窗也可以分別檢視每個帳號。
對有囤積分頁習慣的人是頗實用的機制。被清除的分頁紀錄會保留在左下角的小紙箱,隨時可以還原。
如果是需要長期掛著的分頁,或固定需要開啟的分頁,可以直接拖曳到釘選或最上面的「Favourite」。後者會同步在相同 Profile 的每個 Space,但需要注意的是會在網頁名稱跳通知的噗浪或 ccfolia 可能不適合,一定會漏通知。
Windows 版的功能、修正都還在慢慢追上 iOS 版,也還沒有 iOS 版造成討論度的 AI 功能。尚且可以期待,當前功能應對一般使用也沒有大問題。
這邊請見下方的「問題與解決方式」。目前造成較明顯困擾的是 Space 的 icon 會消失,除非重新開啟瀏覽器否則無法處理。
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的部分請見「Space」一點。缺點方面,正因為沒有書籤概念,必須用釘選來處理書籤,導致整理起來相當麻煩。
例如沒辦法圈選多個分頁,想要拖曳時也會打開該分頁造成不必要的資源佔用。
經實測 ChatGPT Sidebar 無法使用,沒有特別深入測試,但有可能是因為介面布局,導致側邊欄類型的擴充功能無法正常運作。
不是大問題,一般會使用的設定沒有難到會勸退一般人,而且進入隱私、外觀等 Google 本來就提供中文介面的地方還是可以看中文。
以下記錄我在使用時遇到的問題。
1.0 版本,也是最初安裝就遇到的問題。現在(1.6.1)親測也尚未修正,請參考解法:
起因是 Arc 對中文輸入法的支援度較差,若是輸入後直接送出可能會因為沒有讀取到內容,而以 Tab 紀錄為基準,跳到某個現有的分頁。
無論中文或英文,只要在輸入結束後多打一個半形空白再刪除即可。
Space 實裝 icon 設定後會遇到的問題。目前必須直接重開瀏覽器,但目前 reddit 的 bug 回報中已有開發人員發現,應該會在往後的版本修正。
起因來自調整系統介面時,調整的是文字大小而非縮放比例。只要改為調整縮放比例,文字大小維持 100% (不超過 105%)就可以解決問題。
現在的版本已經修正,可以調整文字大小了!
在轉 Arc 之前,我的主力是 Vivaldi ,由於 Vivaldi 主打高自訂性和多種功能,起初跳槽時還很不習慣。但不消一週就被 Arc 獨特的頁面和設計思維吸引,在 Space icon 實裝後更已完全定居。要不是工作仍使用 Edge ,可能早就完全沉浸於 Arc 的使用邏輯。
私以為不需以換皮等先入為主的印象來看待這款新瀏覽器,畢竟皮確實很重要。至少最初,我就是為了這罕見的高顏值按下安裝,其後的優點反倒都是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