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韓國電影的觀眾或許曾有過好奇,為什麼韓國黑幫電影中,黑社會總是拿著不起眼的小菜刀進行廝殺?在電影《朋友》(친구)中,由劉五性飾演的李俊碩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刀不需要特別大把,有15公分左右便已足夠,但刀刃不能太薄,因為刺到骨頭可能會折斷。我們最常使用的是生魚片刀或是瑞典刀。
在韓戰後嚴格的槍砲管制下,韓國黑幫對武器的選擇體現了對現實的考量。然而,電影《朋友》中的生魚片刀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武器,也是象徵斬斷友情的符號。
《朋友》講述了四個在釜山出生長大的好友之間的故事,時間軸跨越超過15年,涵蓋了石油危機的70年代、韓江奇蹟的80年代,以及國家破產前的90年代狂歡。電影以尚澤(徐泰華 飾)的視角展開旁白,他來自小康家庭,老實勤學,是四人中最穩重的一位。俊碩(劉五性 飾)的父親是著名的黑幫老大,俊碩耳濡目染,天生帶有一股霸氣,是社區裡最擅長打架的小孩。中浩(鄭雲澤 飾)的母親在日本經商,家中經常充滿各種新奇時髦的物品。而東洙(張東健 飾)則來自一個艱辛的家庭,父親從事葬儀工作,這讓東洙自幼感到自卑,也塑造了他乖張暴戾的性格。
四人自小在同一個社區中長大,童年時期形影不離,也一起度過了躁動的青春。然而,隨著求學、搬家、成家等因素,各自的生活軌跡逐漸分開,人生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有人成為了學者,有人過著平凡的上班族生活,結婚生子,而有人成為了黑幫成員。每次的重逢,四人都因各自的變化而產生尷尬和疏離,揭示了友情在現實中的複雜性。尤其當友情遭考驗時,角色們所作出的選擇更是充滿了無奈與掙扎。
朋友間有什麼好道歉的
是四人在中學時期,俊碩在天臺上對尚澤說出的對白,一般人聽起來就像是句場面話,但卻是俊碩一生貫徹的座右銘。雖然在拍攝本片時,劉五性的人氣並不如張東健那般高,但他所飾演的「俊碩」無疑是這部作品的靈魂人物。
因為是朋友,在尚澤當眾數落自己的黑幫身份時,他沒有對尚澤發火,反而教訓了一旁顯露不悅神色的小弟;因為是朋友,當東洙表明要投奔敵營時,俊碩的反應不是生氣,而是流露出對東洙的擔心與諒解;因為是朋友,當小弟們提議要討伐東洙時,俊碩感念東洙的父親曾為自己父母裝殮,因而直接否決了小弟們的提議。
在俊碩的世界裡,總是優先想到其他三個好友。或許是出身於黑幫家庭,從中學時期便混跡黑道的他心裡非常清楚,除了自幼一起長大的髮小之外,人生中再無其他所謂的「朋友」。但令人惋惜的是,或許四人小時候在雜貨店玩耍時,東洙用玩具刀捅向俊碩的那一刻,就已預示了四人的結局。
黑幫題材一直是電影創作中的熱門領域,但同時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議的類型之一。以港台黑幫電影為例,許多作品中常刻意放大「人多勢眾」與「猖狂無度」的場景來製造張力,但同時也傳遞出了只要人數夠多、態度夠囂張,就能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的訊息。因此經常被批評為誤導年輕觀眾。長此以往,許多人甚至將黑幫片直接排除在自己的片單外,就像是近期,最新的《角頭》系列上映的瞬間,根本大多數人都還沒進場觀看,網路上就已充滿「台灣只會拍給黑道看的電影」、「拍這種片教壞小孩」、「靠黑道衝票房」等尖銳評論。
事實上,韓國的黑幫電影也面臨著類似的批評,這類作品經常展示黑幫大哥的豪宅、名車、奢華生活和特權,因此被指責為美化黑社會、提倡黑幫英雄主義。然而,《朋友》自問世以來的20多年裡,卻成功避開了這些批評,並在上映時創下了818萬人次的觀影佳績,證明了黑幫題材電影同樣能夠廣受觀眾青睞。郭暻澤導演完美地示範了:「黑幫題材從來不是問題,故事內涵才是關鍵。」
《朋友》雖然以黑幫為敘事背景,但電影中的黑幫生活並無魅力可言,反而充滿了血腥與無奈。作品中時常出現標示年份的字卡,這對於不太了解韓國近代史的外國觀眾來說可能不容易體會,但導演不斷地通過影像來傳達當時的社會環境,例如一開始中浩家中有了台日本進口的家電與錄影機,象徵著70年代的經濟改革;俊碩的幫派掌握遠洋漁業,反映了80年代初期遠洋漁業的快速飛升;東洙的幫派插旗建築業,暗示了80年代後期的國內開發政策。而在1990年,俊碩提到了政府將要剷除黑道勢力的新聞,這對應了前總統盧泰愚在當年發表的「向黑道宣戰」宣言,揭示了當時黑幫勢力插手經濟活動的深遠影響。
相關閱讀:《MOVING 異能》史實事件2. 南韓掃黑行動
儘管《朋友》中的動作場面在20多年後的今天仍令人印象深刻,但那也僅是推動劇情的工具,而非焦點。導演郭暻澤真正想呈現的,是友情、命運和時代變遷的複雜交織,而不僅僅是黑幫之間的打打殺殺。
像這樣的一部黑幫電影,讓你在看完後感受到的不是想與別人釘孤枝的熱血彭拜,也不是不知今後該如何教育小孩的徬徨無措;而是會讓你回憶起小時候那個一起幹蠢事的小夥伴,以及當時的那份天真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