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24發佈於 2023/06/23

網路最近一直主打這個特展的宣傳,相信很多人是被上面這張主圖吸引去看展。

從這張圖就可窺知此展的意象,

但更大的主軸是把工業時代的古老機器、當代材料和現代藝術跨界結合呈現出新藝術。

有許多新奇,是看網誌的照片也體會不出來,

三維的實體藝術作品被鏡頭拍攝時經過了2D平面化,又被相機app的軟體壓縮畫質,

展品的光環(aura、オーラ)已無法被肉眼感受到。

尤其是有關金魚那個展品,唉呦維...作工精細到嚇人,現場親眼看才有震撼感。


話說回來,由於時常要構想和英譯企業的廣告文宣標題和標語,

一踏入展覽的入口,立刻關注此展的門面大牆,

看人家怎麼用簡潔傳神的英文來描繪此展。

這種觀察,可以用第三人視角看別人的功力,比較自己的能力,

別人的智慧或許會為自己在以後派上用場。

仔細看,跳出格子的「格子」不翻譯成「square(方格)」或「block (四個邊圍起的區塊)」,

而是翻譯成「box(立體的盒子)」。

「跳 (jump)」這個動作也完全不需要用英文表達出來。

最終以「Outside(處於...的外面) the Box(盒子)」,直譯成中文就是「盒子之外」這個概念,

來傳達給外國人看。

選用這三個單字是有用意的,因為outside the box本身就是英文常用的片語,

字面上說「盒子之外」,

其實背後用意是「你別老躲在自己的小盒子裡,要突破盒子的疆界、要創新思維,走出框架」。

我們中文習慣講跳脫『框架』,英文的邏輯反而是講走出你的「盒子(box)」。

這就是國人和外國人各自習慣的不同表達邏輯。

這是我一直強調的,當我們製作英文文宣,不能被中文綁架,

要先去想外國人到底習慣的表達邏輯(用字遣詞)是什麼。

所謂的翻譯,終究是把中文轉換成外國人「能理解」的表達邏輯。

外國人要能一眼看懂,這文宣才有行銷效益,在這一點,此展的門面大牆做得很到位。


outside the box還有另一個講法是step(踏出步伐) out of(在...之外) the box。

脫口秀女王歐普拉曾說搖滾女王蒂娜是帶領她脫離框架的恩人,

正是蒂娜讓歐普拉意識到要在舞台上「享受當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t1_rwQtlQ


另外,此展的副標:「機器x材料x藝術超展開」,

翻譯成「When(當...之時) Machine(機械) Meets(遇見) Art(藝術)」,

主角之一的「材料(material)」被跳過不譯出來,有人會在意。我覺得見仁見智。

我更注意的是「When A meet(s) B」這個句子架構,

它其實很好用,在時裝秀、雜誌有時都會看到這種下標方式。

甚至我覺得把When刪除,只留下「Machine Meets Art」更鏗鏘有力。

但如果硬照字面直譯成「machine x material x art super(超級) development(發展)」,

這...外國人能理解多少...可不能保證了。

所以當我們製作英文文宣,要直譯到什麼程度,即興發揮到什麼程度,拿捏很重要。


每次在奇美逛展總會看見外國觀光客看得入神的身影,

既然要下英文標題,

那就要懂外國人的邏輯,寫出外國人「有感」的標語,這樣更好是吧?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