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蔡從2017年8月,取得費登奎斯方法的動中覺察(ATM)教師資格後,除了繼續幾所大學的兼課外;就是專心在動中覺察課程的推廣與教學;另外則是延續費登奎斯方法第二部分的功能整合(FI)教師資格的進修。大約生活重心的2/3是放在費登奎斯方法。

2018年底,台灣身心學的學術領頭--台東大學心動系在徵求「費登奎斯方法」兼任講師,因為學經歷大致相符,因此老蔡也嘗試遞件應徵;幸運的通過資格審查,得以參與指導心動系同學。

在台灣,「費登奎斯方法」多是以講座、單元課或工作坊的形式被認識,無論是三種形式中的何種,俱會受限於時數、次數及場地,難以將「動中覺察」、「功能整合」、「理論脈絡」做一個通盤而平衡的介紹;只能側重部分面向的「費登奎斯方法」,往往會被誤以為是為某些專門目的服務的技術或手段,而被歸納到按摩、復健、物理治療的部門;因此能夠成為台東大心動系的選修課程,意味著「費登奎斯方法」在未來有機會透過身心學專業的同學們傳遞出比較完整的面貌與資訊。面對這樣的可能性,身為Feldenkrais practitioner的我來說,是最感到開心的。


如前所述,老蔡對心動系同學的期許,是成為「費登奎斯方法」與大眾之間的橋樑,這也意味著:同學們雖不需如費登奎斯師資般的訓練與經驗,但是在方法的理論脈絡上,應該要具備比一般大眾更清楚與深入的認知,於是我著手設計一個介於大眾課與師資訓練中間層次的課程,目標是理論與體驗並重。正式進行後卻發現,雖然一個學期有36小時的授課時數之多,其實光就講述理論脈絡已經不太充足;遑論實際講授的內容份量與深度,與想達成的目標相比更是遠遠不足。在思考如何幫助同學學習的思考過程中,產生了自己動手寫的念頭;這個念頭很快的擴張與組織成一個系列,在下一篇文章裡,我將會說明其構成。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