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許多職場霸凌的被害者勇敢的站出來揭露,與主管的互動歷程中充滿著傷痕。其實我們都未曾想過,我們比自己想像中的更容易傷害他人,也不用透過任何的權力或工具,就只是簡單的話語。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環境、家庭背景、社會文化都不同,對於彼此對話中的互動、脈絡理解都不一樣。
某段對話對於一部分的人來說是鼓舞,對於另一部分的人來說可能是負面刺激。某段對話對一部分的人是有趣,對於另一部分的人來說可能是冒犯。
不論今天的角色是主管與部署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伴侶之間,都有可能會讓對話走心。
曾經,有位主管非常關愛同仁,因為同仁的薪資遠高於另一半,故主管勉勵同仁婚後繼續留任。但對於同仁聽來,卻認為主管在貶低另一半,最後憤而提出離職。
對於站在第三者角度的人資來說,這段充滿誤解的關係結束的非常可惜。
因此我會建議主管,儘量用清晰客觀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圖、表達工作的標準,避免使用抽象、概念或是比較、貶低,以減少誤會的可能。並且在對話的過程中透過反覆確認,來確保對方與自己的理解是一致。
當工作任務急迫度高、重要程度高的時候,難免會有壓力高的交辦,甚至是無意識的衝突、批評。但事後可以照顧同仁的情緒,適時的軟化道歉,澄清對話的意義,恢復彼此的關係。
更好的是建立一個開放式的對話空間,讓彼此在感受不舒服的時候可以主動提出回饋,即早發現與處理,找到雙方最適切的溝通模式,增進彼此的信任。
這不表示我們就不管理,而是承認自己可能在某段對話中傷害到別人,也願意讓每次溝通都是成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