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個人投資績效與專欄選股績效的檢討文,有不少讀者提問,也有讀者提供寶貴意見,所以我想在這邊做個統一說明,也希望釐清部分讀者的誤解。
1️⃣專欄選股可以提供價位判斷的內容嗎?
首先還是要跟讀者強調,「邏輯投資」專欄的目的並非要提供讀者任何選股與買賣建議,性質定位為「投資觀念」、「個人研究」與「市場資訊」的整理與分享。
其次是關於「價位」或「買賣建議」,我完全可以理解讀者對於這類資訊的需求,也有不少讀者提出這方面的要求,但有必要強調這是「法令」問題。
我國法令對於「股票分析」有諸多限制,所以專欄不會也不能提供任何涉及「價位(點位)」與「買賣建議」的內容。專欄只會有作者自己整理的資訊與觀念分享,這一點仍請讀者多多包涵。
2️⃣在沒有提供價位或買賣建議的情況下,讀者要如何運用專欄的資料呢?
「邏輯投資」通常會整理出個股的「本益比河流圖」或「股價淨值比河流圖」,透過這項公開資訊指出個股過去的評價區間,讀者可以結合獲利預估進行個人分析與決策。
另外「邏輯投資」也會分享自己對於這檔股票的操作策略或資金配置定位,提供讀者參考,這並非買賣建議,讀者也無須完全照作,「邏輯投資」比較希望讀者能根據專欄分享的資料,建立自己的看法並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方式。
3️⃣為何個人績效與專欄檢討有落差?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兩邊的文章都有說明。首先是個人績效問題,主要受惠「營建股大漲」、「半導體設備股上漲」、「特定股票飆漲」所致,另外有的股票是以「槓桿工具」持有,也會對個人績效帶來放大效果。
至於專欄檢討,文中也有提到這跟「停止追蹤」的時間點有關,例如營建股如果都設定在今年股價高點停止追蹤,選股成績就會明顯超越大盤,然而個股追蹤的目的並非僅基於個人操作,之前也有跟讀者反覆告知,「停止追蹤」並非Call訊叫你賣出,如果真的這樣做,那就是變相提供讀者買賣建議,這「絕非」專欄成立的目的。
另外持股配置也會直接影響績效,專欄的老讀者應該都知道,「邏輯投資」過去持股以營建股為大宗,自然會受惠2024年的營建股大行情,但這是一體兩面,像「邏輯投資」完全沒有投資台積電,近期績效就被大盤海放。至於專欄檢討部分,則是假定所有介紹過的公司持股占比都相同,去計算平均值,自然會跟個人資金配置不同。
對於這一點仍有疑惑的讀者,建議可以參考「投資策略思考|價投好難〈6〉:為什麼同一檔股票,有人賺錢,有人賠錢?」這一篇文章,會有更完整的論述。
4️⃣專欄未來走向?
最近會製作問卷調查讀者對於專欄的期待與需求,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寫在問卷中,我會全部看完並納入未來經營考量。
另外關於股票定期追蹤,其實這很花時間,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透過追蹤介紹做的公司來驗證自己的投資邏輯,我認為有其必要性,就算「停止追蹤」,我也會整理我的短期看法。
但最近發現讀者並非都會完整閱讀定期追蹤的資訊,或者誤將「停止追蹤」視為作者刻意擺脫績效不好的股票,只留下績效好的股票在檯面上(其實狀況反而是相反的),亦或將其誤解成買賣建議去做交易,這一點其實讓我頗為困擾。
到底讀者比較希望作者多介紹公司,減少定期追蹤的資訊,還是希望維持既有做法?屆時也希望讀者多分享自己的看法,我會斟酌調整,畢竟這是一個付費專欄,我仍希望最大化地提供對讀者有幫助的資訊,並幫助讀者發展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