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平均每年能奪去超過十萬條人命,卻是在醫療體系中一個時常被忽視的問題。蛇毒是一類蛋白質,包含細胞毒性與神經毒性。細胞毒性蛇毒的特性是能破壞細胞膜,導致細胞破裂;神經毒性則會結合神經傳導受體引發神經或肌肉功能異常,例如眼睛蛇科的ScNtx蛋白質,能與乙酰膽鹼受體(AChR)結合而抑制受體的功能。
抗蛇毒血清則是含有抗蛇毒抗體的血清,抗體能夠結合蛇毒蛋白質,具有阻擋功能,以防蛇毒去侵害細胞膜或神經傳導受體。當前的抗蛇毒血清是藉由採集蛇毒並將蛇毒注射至馬、羊等動物體內產生抗蛇毒抗體,之後再將血清取出用於治療。雖然抗蛇毒血清已拯救了無數的生命,但這項技術仍然有某些缺陷,例如高昂的製造成本、生產出的治療效果品質往往有高有低、某些蛇毒難以產生抗體、冷鏈基礎設施不足(血清需要低溫保存)等限制。
隨著AI的跳躍性發展,許多生物技術也開始將其納入作為更有效的工具應用。有一項研究將眼鏡蛇科的短鏈 α 神經毒素、長鏈 α 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分別利用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 RFdiffusion 方法,設計出能與以上三類蛇毒蛋白結合的人工蛋白質。在小鼠實驗中先注射蛇毒,再將這些人工蛋白注射至小鼠體內,能非常有效地保護小鼠受到蛇毒的傷害。
這些人工設計的蛋白質質量(約10 kDa)比抗體小許多(> 1000 kDa),使其更有組織穿透能力,提升局部治療效率。透過電腦模擬快速生成具有高親和力和高穩定性的蛋白質結構,避免了傳統篩選蛋白質品質的過程。這項技術跳過了動物生產血清的途徑,直接利用大腸桿菌量產蛋白質,大量減少成本。此突破能為蛇毒中毒的治療提供一個嶄新的方向。
水也佑 編
圖一:細胞毒性蛇毒破壞細胞膜的脂雙層,感謝Torres SV提供
圖二:神經毒性蛇毒結合神經傳導受體,感謝Torres SV提供
圖三:利用RFdiffusion電腦生成能結合蛇毒α-cobratoxin的人工蛋白質之示意圖,感謝Torres SV提供
參考文獻:
Torres SV et al. (2023). De novo designed proteins neutralize lethal snake venom toxins.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