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老T李海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src

為什麼這個時代更需要冷靜選擇行業?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某天刷社群,看見某某學長靠直播月入百萬;朋友圈的創業咖啡店人氣爆棚;還有朋友搶先進軍AI賽道,好像短短幾個月就躋身“新貴”。

你開始心動,想要進場。但問題來了:這些行業,真的是你的機會嗎?


現代創業環境下,選錯行業的代價遠比以前高太多。不是因為失敗不能承受,而是因為:

資訊太多,判斷力太稀缺

紅利期太短,試錯成本太高

競爭太激烈,一旦錯判週期,就很難翻身


所以今天,我想介紹一個我自己常用、也推薦創業者使用的實用工具:


六维行业分析模型

幫助你用結構化視角,拆解產業、洞察變化、預判趨勢、判斷週期、測算天花板、分析競爭。

它不是複雜的學術理論,而是任何一個行業進場前,你都應該問自己的六個關鍵問題。


1. 拆解產業鏈:整個市場的錢,是怎麼流動的?

別被表象迷惑。直播賣貨火,是平台在賺錢還是主播?做咖啡的人多,是供應商、租金方還是品牌方最賺?

第一件事,你要做的就是把產業「切開看」。


該問的問題:

這個行業上下游怎麼分工?

有沒有平台型企業壟斷中間價值?

哪一段是「利潤池」?

你想切進哪個環節?是創造價值,還是搬運價值?


舉例:
如果你想做電商品牌,光靠直播賣貨會被平台抽成壓垮,但如果你掌握供應鏈、掌握內容製造能力,那你的位置會更穩。


2. 洞察底層變化:為什麼這個行業會變?

沒有人是從一片紅海起家成功的。

你要學會找「灰度地帶」——這些通常出現在行業底層變化剛開始發生,但大多數人還沒注意到的時候。


該問的問題:

政策層面有沒有限縮或放寬?

技術有沒有新突破?

消費者行為有沒有轉移?

有哪些“看起來冷門”的新聞,其實是轉折點?


舉例:
當政府收緊補教行業管制時,很多人退出,但也有人開始做“家庭陪學工具”或“家庭心理教育平台”,抓住了轉型機會。


3. 預判未來穩態B點:這個行業最後會長成什麼樣?

不論是AI、咖啡、二手電商、素人自媒體,每個行業都在往某個「穩態結構」前進。我們稱之為 B點。

進場前你該預判的是:「如果這個行業再發展5年,會長成什麼樣?到時候你的位置在哪?」


該問的問題:

用戶會越來越集中?還是去中心化?

價格會持續下探?還是體驗導向?

中介角色會消失?還是升級?

你做的這一段,會不會被AI取代?


舉例:
2020年後興起的健身教練直播帶課平台,到2024年已被AI個人教練App大幅取代。如果你當年選的是「做平台」,今天還能存活;但如果你只靠人工授課,就會面臨淘汰。


4. 判斷週期階段:這個時候進場,是早還是晚?

這可能是創業者最容易誤判的一點:跟風進場,實際卻已進入紅海。


該問的問題:

這個行業現在處於哪個週期階段?
教育期(冷門,機會少,但競爭低)
快速成長期(最好進場時間)
飽和紅海期(競爭激烈,利潤低)
下滑期(大者恆大,小玩家退出)


舉例:
做小紅書行銷服務商,在2021年屬於“冷啟動期”,入場紅利大;但到了2024年,這個行業競爭飽和,單價不升反降,純靠人力拼效率,極易內卷。


5. 測算天花板:你選的市場,有多大的空間?

有些行業看似火,但實際天花板很低,比如地方性服務,或小眾興趣產品。

不要只看“現在賺不賺”,要看“能不能長到十倍以上”。


該問的問題:

現在市場總量是多少?近年增長幅度?

使用者上限是多少?付費意願強嗎?

這個行業是新需求?還是老需求的替代品?

天花板能靠橫向擴張打破嗎?


舉例:
如果你在做「陪伴式閱讀App」,那單一語言市場天花板有限,但如果能橫向拓展到語音播客、學習功能,市場空間將成倍擴張。


6. 分析集中度:頭部已經封神,還有你的位置嗎?

最後,別忘了問一個關鍵問題:

這個行業還容得下“新玩家”嗎?

有些行業雖然大,但集中度極高,新人基本沒機會。相反,有些行業雖然“亂”,但正是因為頭部未定,才有機會搶占位置。


該問的問題:

頭部TOP3佔據多少市占?

是否已經形成高壁壘?(技術、資本、品牌、平台)

使用者對產品的轉移成本大不大?

用戶會給新品牌機會嗎?


舉例:
咖啡連鎖品牌之間集中度逐年上升,新品牌如果沒有資金與品牌打法,很難在一線城市打出聲量。但在下沉市場或社區型複合業態中,反而還有空間。


很多人創業失敗,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選錯了行業、判錯了週期、進錯了位置。

六维行业分析模型不保證你成功,但它能幫你在進場前看清風向,少踩坑、少浪費。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選對方向,永遠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記得追蹤我,我會持續分享更多幫你看清創業趨勢與商業邏輯的工具與洞察。

Dylan Wu-avatar-img
Dylan Wu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老T李海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src

為什麼這個時代更需要冷靜選擇行業?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某天刷社群,看見某某學長靠直播月入百萬;朋友圈的創業咖啡店人氣爆棚;還有朋友搶先進軍AI賽道,好像短短幾個月就躋身“新貴”。

你開始心動,想要進場。但問題來了:這些行業,真的是你的機會嗎?


現代創業環境下,選錯行業的代價遠比以前高太多。不是因為失敗不能承受,而是因為:

資訊太多,判斷力太稀缺

紅利期太短,試錯成本太高

競爭太激烈,一旦錯判週期,就很難翻身


所以今天,我想介紹一個我自己常用、也推薦創業者使用的實用工具:


六维行业分析模型

幫助你用結構化視角,拆解產業、洞察變化、預判趨勢、判斷週期、測算天花板、分析競爭。

它不是複雜的學術理論,而是任何一個行業進場前,你都應該問自己的六個關鍵問題。


1. 拆解產業鏈:整個市場的錢,是怎麼流動的?

別被表象迷惑。直播賣貨火,是平台在賺錢還是主播?做咖啡的人多,是供應商、租金方還是品牌方最賺?

第一件事,你要做的就是把產業「切開看」。


該問的問題:

這個行業上下游怎麼分工?

有沒有平台型企業壟斷中間價值?

哪一段是「利潤池」?

你想切進哪個環節?是創造價值,還是搬運價值?


舉例:
如果你想做電商品牌,光靠直播賣貨會被平台抽成壓垮,但如果你掌握供應鏈、掌握內容製造能力,那你的位置會更穩。


2. 洞察底層變化:為什麼這個行業會變?

沒有人是從一片紅海起家成功的。

你要學會找「灰度地帶」——這些通常出現在行業底層變化剛開始發生,但大多數人還沒注意到的時候。


該問的問題:

政策層面有沒有限縮或放寬?

技術有沒有新突破?

消費者行為有沒有轉移?

有哪些“看起來冷門”的新聞,其實是轉折點?


舉例:
當政府收緊補教行業管制時,很多人退出,但也有人開始做“家庭陪學工具”或“家庭心理教育平台”,抓住了轉型機會。


3. 預判未來穩態B點:這個行業最後會長成什麼樣?

不論是AI、咖啡、二手電商、素人自媒體,每個行業都在往某個「穩態結構」前進。我們稱之為 B點。

進場前你該預判的是:「如果這個行業再發展5年,會長成什麼樣?到時候你的位置在哪?」


該問的問題:

用戶會越來越集中?還是去中心化?

價格會持續下探?還是體驗導向?

中介角色會消失?還是升級?

你做的這一段,會不會被AI取代?


舉例:
2020年後興起的健身教練直播帶課平台,到2024年已被AI個人教練App大幅取代。如果你當年選的是「做平台」,今天還能存活;但如果你只靠人工授課,就會面臨淘汰。


4. 判斷週期階段:這個時候進場,是早還是晚?

這可能是創業者最容易誤判的一點:跟風進場,實際卻已進入紅海。


該問的問題:

這個行業現在處於哪個週期階段?
教育期(冷門,機會少,但競爭低)
快速成長期(最好進場時間)
飽和紅海期(競爭激烈,利潤低)
下滑期(大者恆大,小玩家退出)


舉例:
做小紅書行銷服務商,在2021年屬於“冷啟動期”,入場紅利大;但到了2024年,這個行業競爭飽和,單價不升反降,純靠人力拼效率,極易內卷。


5. 測算天花板:你選的市場,有多大的空間?

有些行業看似火,但實際天花板很低,比如地方性服務,或小眾興趣產品。

不要只看“現在賺不賺”,要看“能不能長到十倍以上”。


該問的問題:

現在市場總量是多少?近年增長幅度?

使用者上限是多少?付費意願強嗎?

這個行業是新需求?還是老需求的替代品?

天花板能靠橫向擴張打破嗎?


舉例:
如果你在做「陪伴式閱讀App」,那單一語言市場天花板有限,但如果能橫向拓展到語音播客、學習功能,市場空間將成倍擴張。


6. 分析集中度:頭部已經封神,還有你的位置嗎?

最後,別忘了問一個關鍵問題:

這個行業還容得下“新玩家”嗎?

有些行業雖然大,但集中度極高,新人基本沒機會。相反,有些行業雖然“亂”,但正是因為頭部未定,才有機會搶占位置。


該問的問題:

頭部TOP3佔據多少市占?

是否已經形成高壁壘?(技術、資本、品牌、平台)

使用者對產品的轉移成本大不大?

用戶會給新品牌機會嗎?


舉例:
咖啡連鎖品牌之間集中度逐年上升,新品牌如果沒有資金與品牌打法,很難在一線城市打出聲量。但在下沉市場或社區型複合業態中,反而還有空間。


很多人創業失敗,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選錯了行業、判錯了週期、進錯了位置。

六维行业分析模型不保證你成功,但它能幫你在進場前看清風向,少踩坑、少浪費。

在這個變動的時代,選對方向,永遠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記得追蹤我,我會持續分享更多幫你看清創業趨勢與商業邏輯的工具與洞察。

Dylan Wu-avatar-img
Dylan Wu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