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Eric H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述職旅程:雲柱與火柱下的家 Return Home Under the Pillar of Cloud by Day and the Pillar of Fire by Night



有時我覺得,靈魂比身體慢得多。飛越半個地球經過臺北再回到北美,時差格外的長,怎麼努力也倒不過來。每天一到下午昏昏沉沉的,仿佛心還停留在柬埔寨那片陽光燦爛的土地,在金邊熟悉的街道間緩緩踱步。



一 身體雖迷糊,感恩卻無比清晰



剛到多倫多,二女兒開車來機場接我們。那一刻,我彷彿感受到主親自差她來迎接。我們在一位主內弟兄的豪華公寓暫住,那空間如同旅人途中一頂預備妥當的帳棚。讓我們省卻找房的焦慮與奔波,也感受到從神而來的細緻供應與恩待。弟兄對我們說,這公寓因著我們的入住才有了意義,他與妻子因此感受到服事主內肢體的真實喜樂。


女兒把車鑰匙輕輕放在我們手中,微笑說:「放心開車吧,這裡安全。」我知道她記得我們在柬埔寨對駕駛的恐懼,那是一種貼心的體諒,也是一種無聲的愛。


雖然我們還在時差中輾轉難眠,白天昏沉迷糊,但主的同在在這些片刻中格外真實。剛回來那一週,弟兄姐妹們熱情邀約吃飯,我們的體重也迅速「修復」,把在金邊節制下瘦下的斤兩原數奉還。


感謝主,我們原定七月底才與家庭醫生會面,沒想到問診時對方竟提前到七月二日。那天,我們驅車回到曾住過二十年的Barrie市,醫生仔細檢查,安排了血檢、超聲與對比CT。探訪幾位老友,竟也帶著久別重逢的莊重與喜悅。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如同一本久未翻閱的舊書,每一頁都寫著:「主的恩典夠我用。」



二,美國之行:湖水與記憶的交談



原本我們計劃七月三日一早離開多倫多前往匹茲堡,但因太太乳腺掃描剛好安排在七月四日下午,我們決定延後一天出發。清晨六點,我們開上高速,一路順暢。過了尼亞加拉大瀑布,來到Fort Erie邊境,這次出奇地冷清——以往在美國國慶日前後,總是擁擠不堪,如今卻幾乎無人排隊。


邊境官員翻閱我們蓋滿簽證與出入境章的護照,仔細詢問每一處足跡。那是一頁頁的記憶,是禱告與汗水交織的歲月。儘管僅僅三四分鐘通關,但那份屬靈旅程的重量卻歷歷在心。


我們沒有走高速主幹道,而是選擇沿著伊利湖岸慢行。每遇國家或市鎮公園,我們都會下車拍照、沉思。陽光灑在湖面,溫柔得像從創世以來就等待我們抵達的一場擁抱。原本五小時的路程,我們開了七八小時,像是為靈魂安排的一場療癒旅行。


下午兩點抵達匹茲堡,車子穿過山坡與Pitt隧道,駛入南區的Carnegie社區。我們暫住於一位姊妹剛搬入的新家,靜謐溫暖。2019年臨行柬埔寨前,我們也曾寄居在她舊居數月,如今時光罐子再度打開,裡面依舊是禱告的馨香。


參加團契、晨禱、戶外聚餐、教牧同工禱告會、教會退修會……每日行程緊湊卻滿溢祝福。兩個主日、兩間教會的分享、無數次燒烤與餐敘,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在地如在天」的溫度。那些熟悉的臉孔以眼神傳遞掛念,那些未曾謀面的新朋友,則因教會的宣教代禱事項而認得我們的臉。


我們的歸來,不只是物理上的抵達,而是主透過肢體間真實的愛與接待,向我們說話:「你們不孤單,這一路,有我同行。」



三,變動的世界,未變的主



我們也感受到北美的變遷——街道依舊整潔,空氣清新,草木修剪得井然有序,與柬埔寨的混亂塵土形成鮮明對比。這對比不只是視覺上的,而是靈性上的提醒:那裏雖亂,卻滿有恩典;這裏雖靜,卻需要儆醒。


然而最讓我們震動的,是生活氣氛與經濟現況的變化。多倫多的大賣場仍看似繁榮,而匹茲堡的Walmart卻空蕩冷清。過去手推車滿滿,如今只見人們緊握數件生活必需品,默默離開。街道兩旁商店接連關門,無家可歸者的帳篷成為日常景觀。


安全感也不再如昔。多倫多每天都有槍擊、搶劫、破門盜竊,夜晚外出不再是稀鬆平常。繁華背後,是一層沉默的動盪。這讓我們反問:我們回來的,真的是那個熟悉的北美嗎?還是一個日益陌生的世界?


但我們更深地明白:真正的平安,不來自城市的秩序,而來自主的保守。



四,帳棚與使命



我們看著這變遷的世界,心中湧現的不是失望,而是更深的依靠。五年前我們離開北美奔赴宣教,如今歸來,世界變了——但主沒變。我們不過是曠野中的旅人,帳棚或在金邊、或在多倫多、或在匹茲堡,但主的雲柱火柱仍然引導我們,步步前行。


這不是一趟旅程,而是一場信心的重塑;不是一段過去,而是主的愛在我們心中仍然閃亮。世界在變,而我們的主,永不改變。


祂仍同行,我們也仍願為祂走下去——直到地極。


2025-07-26


黃璧怡-avatar-img
黃璧怡和其他 15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Eric H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src

述職旅程:雲柱與火柱下的家 Return Home Under the Pillar of Cloud by Day and the Pillar of Fire by Night



有時我覺得,靈魂比身體慢得多。飛越半個地球經過臺北再回到北美,時差格外的長,怎麼努力也倒不過來。每天一到下午昏昏沉沉的,仿佛心還停留在柬埔寨那片陽光燦爛的土地,在金邊熟悉的街道間緩緩踱步。



一 身體雖迷糊,感恩卻無比清晰



剛到多倫多,二女兒開車來機場接我們。那一刻,我彷彿感受到主親自差她來迎接。我們在一位主內弟兄的豪華公寓暫住,那空間如同旅人途中一頂預備妥當的帳棚。讓我們省卻找房的焦慮與奔波,也感受到從神而來的細緻供應與恩待。弟兄對我們說,這公寓因著我們的入住才有了意義,他與妻子因此感受到服事主內肢體的真實喜樂。


女兒把車鑰匙輕輕放在我們手中,微笑說:「放心開車吧,這裡安全。」我知道她記得我們在柬埔寨對駕駛的恐懼,那是一種貼心的體諒,也是一種無聲的愛。


雖然我們還在時差中輾轉難眠,白天昏沉迷糊,但主的同在在這些片刻中格外真實。剛回來那一週,弟兄姐妹們熱情邀約吃飯,我們的體重也迅速「修復」,把在金邊節制下瘦下的斤兩原數奉還。


感謝主,我們原定七月底才與家庭醫生會面,沒想到問診時對方竟提前到七月二日。那天,我們驅車回到曾住過二十年的Barrie市,醫生仔細檢查,安排了血檢、超聲與對比CT。探訪幾位老友,竟也帶著久別重逢的莊重與喜悅。這些瑣碎的生活細節,如同一本久未翻閱的舊書,每一頁都寫著:「主的恩典夠我用。」



二,美國之行:湖水與記憶的交談



原本我們計劃七月三日一早離開多倫多前往匹茲堡,但因太太乳腺掃描剛好安排在七月四日下午,我們決定延後一天出發。清晨六點,我們開上高速,一路順暢。過了尼亞加拉大瀑布,來到Fort Erie邊境,這次出奇地冷清——以往在美國國慶日前後,總是擁擠不堪,如今卻幾乎無人排隊。


邊境官員翻閱我們蓋滿簽證與出入境章的護照,仔細詢問每一處足跡。那是一頁頁的記憶,是禱告與汗水交織的歲月。儘管僅僅三四分鐘通關,但那份屬靈旅程的重量卻歷歷在心。


我們沒有走高速主幹道,而是選擇沿著伊利湖岸慢行。每遇國家或市鎮公園,我們都會下車拍照、沉思。陽光灑在湖面,溫柔得像從創世以來就等待我們抵達的一場擁抱。原本五小時的路程,我們開了七八小時,像是為靈魂安排的一場療癒旅行。


下午兩點抵達匹茲堡,車子穿過山坡與Pitt隧道,駛入南區的Carnegie社區。我們暫住於一位姊妹剛搬入的新家,靜謐溫暖。2019年臨行柬埔寨前,我們也曾寄居在她舊居數月,如今時光罐子再度打開,裡面依舊是禱告的馨香。


參加團契、晨禱、戶外聚餐、教牧同工禱告會、教會退修會……每日行程緊湊卻滿溢祝福。兩個主日、兩間教會的分享、無數次燒烤與餐敘,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在地如在天」的溫度。那些熟悉的臉孔以眼神傳遞掛念,那些未曾謀面的新朋友,則因教會的宣教代禱事項而認得我們的臉。


我們的歸來,不只是物理上的抵達,而是主透過肢體間真實的愛與接待,向我們說話:「你們不孤單,這一路,有我同行。」



三,變動的世界,未變的主



我們也感受到北美的變遷——街道依舊整潔,空氣清新,草木修剪得井然有序,與柬埔寨的混亂塵土形成鮮明對比。這對比不只是視覺上的,而是靈性上的提醒:那裏雖亂,卻滿有恩典;這裏雖靜,卻需要儆醒。


然而最讓我們震動的,是生活氣氛與經濟現況的變化。多倫多的大賣場仍看似繁榮,而匹茲堡的Walmart卻空蕩冷清。過去手推車滿滿,如今只見人們緊握數件生活必需品,默默離開。街道兩旁商店接連關門,無家可歸者的帳篷成為日常景觀。


安全感也不再如昔。多倫多每天都有槍擊、搶劫、破門盜竊,夜晚外出不再是稀鬆平常。繁華背後,是一層沉默的動盪。這讓我們反問:我們回來的,真的是那個熟悉的北美嗎?還是一個日益陌生的世界?


但我們更深地明白:真正的平安,不來自城市的秩序,而來自主的保守。



四,帳棚與使命



我們看著這變遷的世界,心中湧現的不是失望,而是更深的依靠。五年前我們離開北美奔赴宣教,如今歸來,世界變了——但主沒變。我們不過是曠野中的旅人,帳棚或在金邊、或在多倫多、或在匹茲堡,但主的雲柱火柱仍然引導我們,步步前行。


這不是一趟旅程,而是一場信心的重塑;不是一段過去,而是主的愛在我們心中仍然閃亮。世界在變,而我們的主,永不改變。


祂仍同行,我們也仍願為祂走下去——直到地極。


2025-07-26


黃璧怡-avatar-img
黃璧怡和其他 15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