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課,我向學生介紹《史記》的五種結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我努力解釋這樣的分類如何奠定中國史學的格局,可是學生的眼神卻告訴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會分類」就是偉大?
正好要上這則簡單的故事〈張釋之執法〉
一個小小的廷尉,面對「犯皇帝車駕」的罪名,卻敢依法判案,不因皇帝而加重,也不因人情而縱放。
文中幾句對話,不只展現了張釋之的公正,更讓皇帝的情緒起伏與個性鮮明浮現:他先是不悅,最後卻能因廷尉的言論而收斂偏心。
我以為君臣雙方呈現的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但學生卻說:「沒有啊!廷尉只是說他該說的,並沒有要皇帝怎麼決定啊!皇帝可是想了很久,才選擇把判決交還給廷尉。」——是耶!孩子總能最平實地看到原貌。反而是大人,常常帶著經驗與價值的包袱去解答。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想到:
兩千多年前,司馬遷一個人,要記錄自黃帝以來三千年的歷史,條理分明,人物鮮活。他不是在安穩中完成,而是在最羞辱的處境下,忍辱負重,才完成這一部流傳千古的史書。
那已經不是「知識的整理」,而是一種浩瀚的使命感——上窮碧落下黃泉般地搜集、奔走與抉擇。
教書有時候真奇妙。
我原本以為是在「教學生」,卻在過程中,被司馬遷深深教了一課。
原來經典的力量,不只是學生要理解,也在某個瞬間,讓我們突然心生敬佩,懂得什麼叫「用生命寫下歷史」。
看著學生專注閱讀的樣子,我更確定了一件事:
很多人以為古文學習一定很艱澀,要從《論語》《孟子》這些義理深重的文字開始,其實不然。儒家只是百家之一,我倒覺得《史記》更適合作為起點。原因有三:
1️⃣ 故事性強:〈鴻門宴〉、〈刺客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每一篇都像短篇小說,情節緊湊,文字簡練。
2️⃣ 人物鮮明: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學生讀了就會想:「這個人我喜不喜歡?」
3️⃣ 語言統一:全書出自一人之手,風格一致,讀久了自然熟悉古文的節奏,不容易半途而廢。
與其讓學生一開始就陷入「字字翻譯」與「倫理說教」的痛苦,不如先帶他們走進這些生動的故事。
當他們發現古文原來也能「好看」,才會有繼續讀下去的耐心與動力。
或許,這才是真正人文素養的開始。
今天上課,我向學生介紹《史記》的五種結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我努力解釋這樣的分類如何奠定中國史學的格局,可是學生的眼神卻告訴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會分類」就是偉大?
正好要上這則簡單的故事〈張釋之執法〉
一個小小的廷尉,面對「犯皇帝車駕」的罪名,卻敢依法判案,不因皇帝而加重,也不因人情而縱放。
文中幾句對話,不只展現了張釋之的公正,更讓皇帝的情緒起伏與個性鮮明浮現:他先是不悅,最後卻能因廷尉的言論而收斂偏心。
我以為君臣雙方呈現的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但學生卻說:「沒有啊!廷尉只是說他該說的,並沒有要皇帝怎麼決定啊!皇帝可是想了很久,才選擇把判決交還給廷尉。」——是耶!孩子總能最平實地看到原貌。反而是大人,常常帶著經驗與價值的包袱去解答。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想到:
兩千多年前,司馬遷一個人,要記錄自黃帝以來三千年的歷史,條理分明,人物鮮活。他不是在安穩中完成,而是在最羞辱的處境下,忍辱負重,才完成這一部流傳千古的史書。
那已經不是「知識的整理」,而是一種浩瀚的使命感——上窮碧落下黃泉般地搜集、奔走與抉擇。
教書有時候真奇妙。
我原本以為是在「教學生」,卻在過程中,被司馬遷深深教了一課。
原來經典的力量,不只是學生要理解,也在某個瞬間,讓我們突然心生敬佩,懂得什麼叫「用生命寫下歷史」。
看著學生專注閱讀的樣子,我更確定了一件事:
很多人以為古文學習一定很艱澀,要從《論語》《孟子》這些義理深重的文字開始,其實不然。儒家只是百家之一,我倒覺得《史記》更適合作為起點。原因有三:
1️⃣ 故事性強:〈鴻門宴〉、〈刺客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每一篇都像短篇小說,情節緊湊,文字簡練。
2️⃣ 人物鮮明: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學生讀了就會想:「這個人我喜不喜歡?」
3️⃣ 語言統一:全書出自一人之手,風格一致,讀久了自然熟悉古文的節奏,不容易半途而廢。
與其讓學生一開始就陷入「字字翻譯」與「倫理說教」的痛苦,不如先帶他們走進這些生動的故事。
當他們發現古文原來也能「好看」,才會有繼續讀下去的耐心與動力。
或許,這才是真正人文素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