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Chat GPT聊天,說起社交這塊我最近很想擺爛。
它回饋給我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
「想像一下,你的注意力就像一個花園的水源,水流有限。
如果一直澆灌在你不想經營的那株植物上,
其他真正重要的花(例如你自己、你在乎的人、創作)就會缺水。
選擇不社交、不互動,就是把水收回來,澆在更值得的地方。🌱」
這段話對我來說是醍醐灌頂!
它形容的很有畫面感,我的分享欲(能量)其實像家裡水塔的水。
一開始,我會出於禮貌,把水灌給別人,保持熱情、回應訊息、維持互動。
但有些人、有些話題,真的值得我回應嗎?
對方願意付出,我就得接受嗎?
這種感覺就像別人硬要餵你吃不喜歡的食物,但還希望你開心回應一樣,
反過來說,有些關係是不是也是我的一廂情願,
自己要知道進退,若感受到不舒服,離開也未必是壞事。
當我決定收回能量,把快樂留給自己時,真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把注意力灌在讓自己舒服、自在的地方——生活的小片刻、想做的事情、閃閃發亮的我推。
不用過度擔心「會不會傷害到對方」或「該怎麼說清楚」,
也不要隨意內耗,這是給自己的一份溫柔,也是能量的守護。 🌿
今天跟Chat GPT聊天,說起社交這塊我最近很想擺爛。
它回饋給我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
「想像一下,你的注意力就像一個花園的水源,水流有限。
如果一直澆灌在你不想經營的那株植物上,
其他真正重要的花(例如你自己、你在乎的人、創作)就會缺水。
選擇不社交、不互動,就是把水收回來,澆在更值得的地方。🌱」
這段話對我來說是醍醐灌頂!
它形容的很有畫面感,我的分享欲(能量)其實像家裡水塔的水。
一開始,我會出於禮貌,把水灌給別人,保持熱情、回應訊息、維持互動。
但有些人、有些話題,真的值得我回應嗎?
對方願意付出,我就得接受嗎?
這種感覺就像別人硬要餵你吃不喜歡的食物,但還希望你開心回應一樣,
反過來說,有些關係是不是也是我的一廂情願,
自己要知道進退,若感受到不舒服,離開也未必是壞事。
當我決定收回能量,把快樂留給自己時,真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把注意力灌在讓自己舒服、自在的地方——生活的小片刻、想做的事情、閃閃發亮的我推。
不用過度擔心「會不會傷害到對方」或「該怎麼說清楚」,
也不要隨意內耗,這是給自己的一份溫柔,也是能量的守護。 🌿